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

2017-05-05 05: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8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标本

李 晶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分院 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00)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

李 晶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分院 检验科,辽宁 盘锦 124000)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以及控制方法。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球仪对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38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针对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不同的温度、血液采集部位、存放时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血常规检验会受到存放温度、时间、检验方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也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结果。结论针对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标准检验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用静脉采血的结果相较于末梢采血更具有应用价值,与患者的实际指标更加符合,因此建议应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检验。

血常规检验;误差问题;静脉采血;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中最为基本的检验方式之一,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项目进行技术检测,结合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规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身体的异常,对于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为其他疾病的鉴别提供关键的临床信息[1]。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临床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占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实验室检测得到的结果相对于患者的主诉更加客观和准确。但是在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误差因素,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2]。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检查手段、环境对结果的影响,已选择更佳的时间、方法和环境对收集、检验标本,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应用HORIBA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38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试剂均为仪器配套原装试剂,严格依照规程进行操作,采血管则使用EDTA-K2真空采血管,自制EDTA-K2抗凝管,抗凝剂的浓度在1.4~2.0 mg/mL,分析检验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并建立质量控制措施。

1.2 方法:研究应用HORIBA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常规标本进行集中检测,继而建立用于血常规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临床研究可以发现,血常规检查结果受到大量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和湿度、标本的采集方法、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等。本文从血液采集方式、时间、温度的角度展开研究,主要对静脉采血或是末梢采血的影响予以分析,采血方法为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血,分别应用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收集血液标本。静脉采血应用真空采集患者肘静脉血液2 mL,避免出血溶血现象,末梢采血则采集患者左右或者右手无名指内侧血液,却保证所有标本在1 h之内检测完成,测量得到的参数变异系数及结果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常温状态以及4 ℃冷藏条件下;标本采集后立刻、2 h或采集后4 h对于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中得到的资料实施数据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t值检验。P<0.05作为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 果

2.1 138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见表1。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法所得到的血常规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138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表1 138例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WBC(×109/L)RBC(×1012/L) HGB(g/L) PLT(×109/L)静脉血 7.63±2.84 5.11±2.77 138.6±4.7 225.1±4.9末梢血 6.44±2.61 4.03±2.75 115.4±4.7 117.1±4.8

2.2 不同储藏温度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中血液分析最为合适的温度为8~25 ℃,使用EDTA抗凝标本期间,在室温环境下、8 h以内能够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将血标本以及4 ℃环境下敬请保存,在48 h内进行检测,其结果见表2。比较两种不同储存温度方法所得到的血常规结果,能够发现结果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差异较小;而血小板与血红蛋白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区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储藏温度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表2 不同储藏温度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WBC(×109/L)RBC(×1012/L) HGB(g/L) PLT(×109/L)常温环境 8.24±1.26 4.33±0.81 137.3±4.8 216.2±4.7 4 ℃冷藏 7.97±1.29 4.42±0.67 121.3±4.9 257.8±4.1

2.3 不同存储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检验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分别在采集标本后立刻检验、在采集后2 h以及4 h进行检验,对比结果见表3。对比采集后不同时间进行检验得到的血常规结果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计数不断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不断上升,结果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不同存储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表3 不同存储时间对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PLT (×109/L)采集后立刻检验 5.23±1.02 4.47±0.61 118.6±5.7 167.4±4.9采集后2 h检验 4.19±0.88 4.85±0.72 128.6±6.4 225.1±4.9采集后4 h检验 3.07±0.65 5.49±0.66 133.7±7.3 304.8±5.9 WBC (×109/L) RBC (×1012/L) HGB (g/L)

3 讨 论

血液是人体中承担机体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运输作用的重要组织,对于调节机体功能产生重要意义[3]。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血常规的检查结果正确与否与可重复性研究标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末梢采血的来源为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血量相对更少、出血不畅。根据实践经验,由于循环不畅,在末梢采血过程中需要用手对采血部位进行挤压,这样会造成组织液渗入血液标本中,造成稀释,也容易导致白细胞破裂,因此监测结果中的白细胞数量较少。同时,末梢采血方式延长了采血时间,会出现微凝血块,导致PLT等指标值降低,游离血小板减少。同样的条件中,末梢采血的溶血可能性显著高于静脉采血方式。因此,末梢采血得到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并不能如实的反映出身体的真实情况,且由于其对环境因素较敏感,易出现变异现象。相比之下,静脉采血为肘部静脉血液,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情况,结果相对稳定,重复性佳,且不会导致较差污染,能够将误差缩小在较小的范围中[4],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临床上建议使用静脉采血方式收集标本。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上岗操作人员的培训,选择高质量的仪器,使用EDTA-K抗凝剂进行处理,在室温下保存。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在24 h内均较为稳定,尽量在采集之后尽快推血片,以保确结果精确;注意测试过程中,抗凝剂的用量及时间,加强实验室室内控制、密切关注高脂血症等患者病理生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5];注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操作人员要经常听取医师的意见,及时纠正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1] 孟宪恩.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5):130-131.

[2] 朴银花.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6(15):174-175.

[3] 高宏娥.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122.

[4] 韩秀丽.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095.

[5] 丁明彩,张雁,王霞,等.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及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3):77-78.

R446.11

B

1671-8194(2017)08-0160-02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常规解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