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斌,孔兵,孙志宏,刘文清
我军执行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任务分析
公斌,孔兵,孙志宏,刘文清
本文阐述了我军在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执行的医疗后送任务,结合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情况,对我军完成汶川地震医疗后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为我军今后执行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任务提供借鉴。
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任务分析
四川省汶川县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灾害,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1]。
地震灾害发生12 min后军队迅速反应并立即展开工作;12 h后,派出28支医疗队及防疫队共有医疗卫生人员846名;震后13 h,快速启动军队应急药材保障相关预案,运行军地药材代储机制,从军队仓库和6省2市10余个地方代储企业调用320多种、价值1.18亿元的战储药材,最早一批药材在13 h内就到达了救灾现场[2-3]。此次救援我军卫生系统共出动建制卫勤分队182支2710人,同时紧急调拨了价值2.95亿元的药品和卫生装备,累计救治灾区伤病员80余万人次[4-5]。
汶川地震救援伤病员后送方式主要按照就近、越级、跨省、军地兼容等原则后送,按照区域划分主要有灾区内后送和灾区外后送方式。医疗后送流程主要分为3个层次:一是将灾害现场的伤员就近后送到划分好的责任区内的军队和地方医院;二是对滞留在重灾区医疗机构内的伤员进一步检伤分类及分流,将需要后送的伤员继续向非重灾区军地医院转运;三是全国范围内的转运后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向全国各省市的军队与地方医院转运伤病员[6]。具体情况见图1。在后送伤病员过程中,责任区内的军队野战医疗队、野战医疗所、野战医院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部分伤病员由战略支援卫勤部队直接送回原单位救治。
救援中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运用了具有新特点的分级救治原则,将伤员分为现场急救、医疗机构早期救治、后方医院专科治疗三级,根据情况也可灵活地分为两级救治。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后,经过空运直接送往指定的专科治疗机构进行确定性治疗,终结治疗不再后送,此类形式类似于国家灾害医学救援所提出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二级救治模式[7]。具体见图2。
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现场急救与紧急救治主要由野战医疗队完成,救治内容包括:保持气道通畅、包扎伤口、抗休克、临时止血等。早期治疗部分由野战医疗队在救治现场组织实施,另一部分由野战医院或者野战医疗所组织实施,主要救治内容包括:紧急手术、大量输液、维持水电平衡、纠正代谢紊乱、早期预防及救治挤压综合征等。专科治疗由灾区后方专科医院完成,主要救治内容包括:全身支持治疗、手术治疗、心理干预、早期康复训练、晚期并发症的防治等。
图1 汶川抗震救灾医疗后送流程
结合我军参加汶川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概况,对汶川救援医疗后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分类后送不合理,空运轻伤比例高根据汶
川地震救援实际情况进行统计,伤病员空运后送过程中采用直升机后送的轻伤员占总伤员的32%,这说明在缺乏卫生运力的同时,还采用了不合理的伤病员运送方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地震灾害伤员检伤分类方法,同时也无针对灾区现场运力条件的后送原则,导致伤病员分诊不足或被过度分诊,使得部分轻伤员优先后送[8]。所以,今后应制定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检伤分类方法。要加强救援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即时培训,同时现场指挥要根据救援各种运力制定动态的后送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空运运力的作用,提高卫生后送资源的效率。
2.2 卫生空运装备缺乏,影响伤病员后送效率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中,伤员在进行空运后送时,由于卫勤部队没有专用卫生飞机与救护直升机,所使用的均是地方民航部门与我军陆航团联合出动的普通飞机和货运直升机,后送伤员率只有0.3%,表现为运载伤员数量有限,后送效率低下,而且后送中存在安全隐患[9]。
2.3 空运专业救护人员缺乏,存在伤病员后送安全隐患空运过程中,由于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因素,导致伤员转运持续时间较长。汶川地震时,伤病员空运后送一直持续了17天,仍有部分伤员难以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直升机在进入灾区后,通讯有时会严重受限,伤员信息不能及时传回,使后方难以根据现状做到有针对性的救治准备[10]。空运伤员后送中,由于后送距离一般比较近,所用的空运时间短,很少有伤员在途中发生意外,因此不会专门指派专业空运救护力量随机保障,仅有少数特危重伤员由前方医务人员伴随后送,这种在无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的空运后送,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隐患。
2.4 直升机运送人员申报批复程序复杂,导致空运效率不高在此次卫生救援空运后送行动中,申请飞行运送计划涉及机关单位多、中间环节多、涉及人员多,审批手续下来需要2~3天,若登机时因各种原因飞机不能起飞,再次运送需要重新审批手续,导致空运效率不高。建议制定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申请直升机救援办法,简化飞行计划申请和反馈程序,充分发挥宝贵空运资源效能。
2.5 医疗队人员抽组单一,与各阶段救治任务不相符军区按命令抽组派出的医疗队主要由来自骨科、脑外科、胸外科的医师组成,但医疗队在灾区开展工作时,紧急救治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并很快转入常态收治阶段。由于整个救治期间,内科、儿科、皮肤科及妇产科患者占门诊患者的75%以上,导致医疗队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图2 汶川地震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世纪以来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就有568次[11]。进入21世纪,我军在几次重大地震灾害中均出色完成了医学救援任务,但也遇到了不少包括医疗后送在内的医学救援问题,提高军队参加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医疗后送效能,是减轻灾情的关键因素之一。
[1]张雁灵.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回顾与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53(增刊):9-11.
[2]魏飘飘,张超.从参与地震灾害救援比较中美军队伍的不同-以汶川大地震灾害和“卡特里娜”飓风为例[J].群文天地杂志,2011,12(1):23-25.
[3]张雁灵.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回顾与思考-在全军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Ⅳ-Ⅷ.
[4]王谦,陈文亮.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423-427.
[5]谢建福.从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时间探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组织指挥[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53(增刊):71.
[6]刘旭,张鹭鹭,刘源,等.汶川抗震救灾医疗后送调查分析及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9,16(3):249-251.
[7]吕传柱.灾难医学与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01-903.
[8]卢世壁.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级处理的重要性[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8):919-920.
[9]易巧萍,彦慧,汶川抗震救灾对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启示[J].国防,2008,23(7):119-120.
[10]马中立,季一鑫,吴雄杰,等.加强空运医疗后送建设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卫勤杂志[J],2010,12(增刊):51-52.
[11]毛常学.提高我军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卫勤保障能力[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2,1(2):76.
(收稿:2016-12-25修回:2017-01-11编校:丁艳玲)
R
A
2095-3496(2017)01-0025-03
10.19372/j.cnki.issn.2095-3496.2017.01.010
255300山东淄博,解放军第148医院医务处
(公斌,孔兵),院部(孙志宏);山东泰安,解放军第88医院院部(刘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