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公务员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公务员代表国家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是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重要资源,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换挡,社会转型阵痛的三期叠加,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给每一个人都造成了极大心理冲击。作为社会管理重要参与者的公务员,深刻感受到的是来自社会的全系统压力,真可谓“鸭梨山大”,今天如何调解和缓解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是一个现实而又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公务员的“心病”难题
1、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公务员队伍中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有超过10%的是公务员,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近年来发生的各类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代表了某种极端的状态,而其大背景是心理健康危机在整个公务员群体中的日益凸显。早在2012年,中直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20个中央部委共2500名职工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63.3%的职工认为自己承受着中等以上程度的压力,13.5%的职工选择了重度或极重的选项。
2、公务员心理问题不应简单的归结为是其个人健康问题,而应把她作为一个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来考虑,站在系统的角度上来分析,宜把公务员心理危机干预纳入执政视野。政府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需要通过拥有健康及良好心态的人来组织实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实际上直接影响政府机构运转的顺畅及效率,但不可否认,被社会认为是素质较高的职业群体之一的公务员,同样也有心理压力,也有不安全感。
3、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即使个别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现实中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调解与缓解。目前有五大“心因”困扰公务员队伍:(1)最多的异常情绪是抑郁;(2)最累的是人格压抑或人格扭曲;(3)最难处的是人际关系;(4)最头痛的是仕途宽窄;(5)最常见的表现是工作倦怠。
公务员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当属职业枯竭,职业枯竭生理上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心理上表现为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社会影响上表现为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还会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应该说现在这个情况在公务员队伍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二、基层公务员心理压力的“压力源”
公务员因工作繁忙导致心理疲劳、本领恐慌,从而引发心理焦虑。基层一线公务员是主要受困群体。
第一方面,工作压力。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这就决定了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公务员常会有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基层公务员每天就是应对各种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病态,以及长期的高强度、超负荷、怕犯错、怕被领导批评的焦虑心态带来的是心理疲劳。同期无暇照顾家庭引发的矛盾,给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职业发展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上岗、选任制和聘任制、问责制等措施的实施加大了公务员的竞争,并对公务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加上公务员队伍呈金字塔结构,在职业发展上的天花板效应,对于自己的前途,职业前景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种晋升的压力使基层公务员长期处于焦虑中。
再次,“本领恐慌”引发心理焦虑。十八大以来,政府对基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公务员压力倍增。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新要求,使得公务员需要很高的执政素养,对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而另一方面随着年岁增长,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职业认同感的下降,专业技术能力的退化,以致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如影随形。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公务员毕业就到機关,缺少基层艰苦环境的锻炼,一旦遇到棘手问题,就往往因难以处理而无法解开心结。
三、对心理压力的认识与其带来的影响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外界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简单说就是:当人发现外在要求与他本身能力有差距时,心理压力就产生了,而且差距愈大,心理压力也就愈大。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
1、直接影响生理健康。心理压力过大会造成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不良,免疫系统机能下降等。主要表现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
2、间接产生有害行为。人们为了应对心理压力,往往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过量吸烟和喝酒、食量减小、睡眠减少、过量服用药物等。
3、最终导致工作热情消失,破坏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于工作的倦怠,缺乏热情,尔后表现为烦躁、易发脾气、易迁怒、人际关系冷漠,个人情绪消沉,感到沮丧、抑郁、无助。典型表现是脾气不好,破坏同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自杀。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高效而满意状态。表现为人能够激发潜能,洞察世界,回应挑战,制订合理的人生策略,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改变。心理学家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意志品质健全、积极的自我评价、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为保证行政效率,公务员不仅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更应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家朱菁菁对超过一千例调查问卷和其中的个案深入访谈发现,基层公务员私下里常有诸如“清贫”、“有想法实现不了”、“没劲”、“想应酬,又烦应酬”等抱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政治和行政氛围呈现新常态,原先享有的福利待遇减低、工作要求提高,部分公务员明显觉得不适应,心理压力明显加大。近年来,公务员辞职、自杀的人数明显增加。
四、缓释出现“肠梗阻”
公务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现实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从个人角度分析,受传统思维影响,不少公务员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偏差。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等同于思想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分割开来。在现实中,有些公务员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说了就会影响仕途,于是不敢说不想说,死扛着,以致心理健康隐患越积越重。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公务员培训,往往侧重在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上,缺乏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科学引导,以致公务员心理压力难以找到缓释渠道。而事实上,地方政府或部门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公务员,大多数解决方式还是由负责党工团的书记、工会主席、妇女主任等按“思想问题”进行办理。由于心疾难以消除,一旦工作中遇到挑战,如果公务员能力不足,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就极容易陷入能力和心理的双重危机。
五、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对、服务群众,面临着种种社会压力,最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良的情绪给公务员身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质量,阻碍了潜能的发挥。
根据对常州市公务员(副科级)这一层面从2012年到2015年的数据调研,详见表1。(压力程度:1—10级,1最低,10最高;压力源:产生压力的来源个数)调查显示,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由于权力系统的高度服从性,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受到压抑;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使少数公务员气馁,创新能力降低;少数公务员用来维持关系和“小团体”的精力支出过大。
2、精神抑郁和焦虑。精神抑郁的人,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生活缺乏信心,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焦虑是基层公务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内心紧张惶恐、心烦意乱,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弱,思维放缓,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当前许多公务员倍受失眠的困扰主要就是焦虑情绪引起的。
3、激动发怒和自卑心理。有些基层公务员需要直接与群众打交道,面对素质不一的人群,常因一句不中听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事后往往会追悔莫及。有些公务员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国际上典型的就是日本公务员自杀的现象异常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卑心理造成的。
六、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调解缓解机制的研究
为促进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我们建议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要努力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适当缓解和释放工作压力,最重要是的是对考评机制进行改革。微观层面上要加大以市区为基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心理咨询师等资源,更好地为全市基层公务员等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有些公务员面对工作中复杂问题和突发性问题,自身缺乏有效的应对思路,工作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缺乏,我们就要从解决问题入手进行培训,以提高公务员的自身能力,化解工作压力。
2、通过自身修炼促进心理健康。树立理想观,重振职业观,提升职业自豪感、神圣感和使命感。学会辨证地看待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社会情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3、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平台。加强心理调节方面的训练,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保健常识,以及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组织基层公务员积极参加心理培训,提高心理素质,定期为基层公务员开展心理压力释放。建议利用民政局、医学会等利用现有资源,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社会团体,聘用社会心理咨询师,由政府提供工作场所和一定的工作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基层公务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七、具体做法
1、建立心理援助制度和外包制度。把公务员心理健康当成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构建完善的公务员心理援助制度。应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或测试,及时收集公务员心理信息,准确评估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建立一套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系统,为公务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公务员身心健康问题,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同时,可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外包”。由于专业人员来自工作单位之外,这样可降低公务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度,打消他们的顾虑,以便把心理援助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建立公务员谈话谈心制度。公务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数容易出现在矛盾集中、岗位调整等时期,此时要注意对公务员进行积极引导,及时疏导好思想情绪,以有效地解除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配备专业咨询人员,为公务员提供心理辅导。对那些已出现心理疾病的公务员,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其提供个别、保密安全的心理健康辅导和疏导。
4、建立主动缓释机制。目前常州党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实训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压力较大、承担特殊工作的公务员群体,比如公、检、法和各安全部门等,通过参加相关培训,进行专项的心理辅导,强化公务员心理健康意识。同时公务员自身平时也需要多学习心理学相關知识,学会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