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影片《夏洛特烦恼》中的运用

2017-05-04 00:57刘淼瑛
艺术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亚文化商业化

刘淼瑛

摘 要:在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青春电影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比例。本文试图从对比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电影的发展和特点入手,研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在《夏洛特烦恼》中的运用;以《夏洛特烦恼》为例,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和商业运作;并希望通过以上方面的研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相信,青年亚文化仍然会保持自己的特色,并最终呈现紧张的趋势继续发展。

关键词:青春电影;商业化;亚文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并且,电影类型繁多,包括战争片、武侠片、惊悚片、悬疑片、青春片等。目前,相对小众的青春电影在主流电影市场上越来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了人们争相追逐的商业片。爱情、友情、亲情等元素已经成为青年电影的主题,尤其是爱情。因为青春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快乐时光,它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所以青春片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国内外青春电影之间的对比

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相对于边缘化的一种文化,而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城市化条件下的青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等因素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内心需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亚文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青年亚文化由当代青年亲身创造,但却常常被媒体夸大宣传,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性、破坏性和批判性的效果。青年亚文化源于1945年的西方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为一种文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形成一种有破坏性的社会力量。

1.1 国外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的运用

由《阿凡达》《我是传奇》《当幸福来敲门》《灰姑娘的玻璃手机》《婊子》等优秀的国外青春电影来看,青年电影在国外电影中占了不小的比重;青春电影的风格、主题和叙事模式具有相似性程度高,并逐渐成为一个更为宽泛的电影类型。在现代青年电影中,影片一般都是通過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来表达电影的主题。由于青春类型片往往不严格地按照规定拍摄,作者在故事题材、表现方法的选择上以及叙事手段上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如国外青年亚文化在《猜火车》这部影片中就较为突出,该影片中吸毒的过程、叛逆的行为都是青年亚文化的体现。

1.2 国内电影中青年亚文化的运用

回顾青春电影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在1988年,国内电影通常以“反叛青年”为代表,这一现象标志着青年亚文化的雏形。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青春片出现,描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青春,这一时期“抵抗”的亚文化特征相对显著,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新世纪的青春电影更多地青睐于现实主义创作题材,其中包含了对各种社会青年的隐喻,如肖央等拍摄的《老男孩》、“第六代”青春片、郭敬明的《小时代》等。

2 近年来小成本青春电影的发展趋势

青春片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电影的主题可以用悲剧来描述,也可以用喜剧来描述。青春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要求要么淳朴,要么时尚。目前,青年文化或青年性常常表现为:标新立异、激进的行为;注重感性体验,对社会持批判态度;浪漫主义;嘲笑传统的道德文化等。青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世俗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甚至直观地表现出与社会道德不一致的状态,有的更甚具有颠覆性。如美国一位著名社会学家曾这么认为:“青年人的优点在于具有旺盛的精力,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投机,但是他们却为人正直,容易惹人关注;缺点却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社会经验不足,往往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遇到事情缺乏思考,从而往往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3 《夏洛特烦恼》中青年亚文化的运用

3.1 网络信息的呈现

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几乎已经完全信息化。比如,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再比如,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其都对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可以总体概括为:现代人类文明逐步在网络中流行,在网络中传递。新世纪青年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年轻互联网用户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如“你妹”“滚蛋”“傻逼”“我擦”等,讽刺、嘲笑、弹幕,这些都是青年亚文化的最新表现。影片《夏洛特烦恼》将这些特点夸张化,创建了一个具有巴赫金理论特性的狂欢节式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3.2 颠覆权威形象

青少年各个方面都在生长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社会权利体系的边缘,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存在一代的隔膜和犹豫心理,这反映了两代人的文化冲突。青年在新世纪主流文化的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反抗父母的行为,表现出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在《夏洛特烦恼》中,男老师丝毫不留情面,严厉地批评学生夏洛的片段,代表着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而男主角夏洛居然讽刺老师,甚至动手打了老师;在教室放火;跳楼事件;在教室当着老师和学生的面亲吻女同学;一群学生殴打老师等片段,则充分说明了青年人对理性社会的公然抵抗,是扭曲现实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一种表现。因为青年人较为成熟,受社会的影响较少,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某些方面就会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产生分歧。

3.3 音乐无处不在

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结尾处重新认识真爱的夏洛,一直抱着马冬梅,背景乐配以金志文的深情演唱,成为了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对梦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几乎成为所有青春电影中永恒的主题。我们能从青春音乐中强烈感受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那种不服输、执着拼搏的精神;这也生动地折射出年轻人敢闯敢拼、敢爱敢恨的人生价值观。此外,影片中当马冬梅让夏洛说讨厌她的时候,夏洛最终没有说出口,此时配上背景音乐“我总是心太软……”,与画面配合得淋漓尽致,让人狂笑不已。

4 青春电影的商业化

青春电影推动了喜剧电影的发展。《夏洛特烦恼》是一部让人看了还想再看的电影,百看不厌;即使看第二遍,还是会让人狂笑。该片中的段子并不低俗,更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网上的段子,可见制作这部片子的人确实用了心;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得很好,可以准确地调动观众的情绪。

纵观整个喜剧电影产业,中小成本的电影占据了整个电影产业的半壁江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小成本的喜剧时代。这一类型电影的成功,不靠财力、物力,甚至整个电影中并没有一个大腕明星,何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呢。具体来说,题材选取是否合理、情节是否贴合实际、内容是否跌宕起伏、包装是否完整等都是一部成功喜剧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成本喜剧电影将历史娱乐化、寓言化,他们往往会颠覆传统文化,但却不违背道德理念;每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常常不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或者说完全就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但是却恰好完全符合了当代青年观众的观影思维模式。

5 结语

国产青春片的怀旧叙事的方式呈现出片面化的趋势,基本恢复怀旧,缺乏青春深刻反思。一方面,它会导致复制品的出现,同样的程序、同样的表情,缺乏持续的竞争力,不能够对人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冲击力和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青年电影的题材类型单一,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不断的创造学习中,争取给我们的青春电影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更多成熟、多样的电影类型。

参考文献:

[1] 高晓松.校园民谣1[M].大地唱片公司,1994.

[2] 周志强.我们失去了“青年”[J].社会观察,2012(5).

[3] 泰瑞·伊格顿.散步在华尔街的马克思[M].李尚远,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2:24,28.

[4] 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M].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3:212,45.

[5] 周志强.青春片的新怀旧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猜你喜欢
亚文化商业化
加氢站生存怪现状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