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白
【摘要】新常态下工科大学生就业将受到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就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地域信息、就业单位分类信息也将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总体的就业情况还比较好,就业率能够达到90.62%,但是各个专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变化也将推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专业;就业率;薪酬;就业满意度
一、引言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務[1]。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推进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迅速地迈入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2012年普通工科高校在校生达到825.4万人,2013年达到870万人,同时,中国2013年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将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3,4],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力争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当前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部分企业减少投资,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就业机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型向创新型转变,新行业、新产业层出不穷。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8]。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自我意识强烈,就业时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倾向于工资待遇高、环境条件好的工作岗位,而对就业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往往估计不足。为了详细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推动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求职水平,各个国家政府机构和研究部门一直在致力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工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及在校生提供详细的就业市场信息,为政府及高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9-11]。
为了对新形势下普通工科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一些数据分析,进一步掌握包括专业情况、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希望对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以及以后的职业规划给予参考和指导。经过多次努力和争取,获得了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高等学校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其中包含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毕业生流向及就业分布、就业质量等等。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大学生就业的规律和特性。
二、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学,内容包括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地域信息、就业单位分类信息。同时,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薪酬水平、就业时的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也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2015年该校毕业生5043人,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向2015年毕业生发送就业调查问卷,并通过手机、QQ等方式提醒和通知,邀请毕业生填写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问卷回收率达到32.78%,基本符合统计要求。
三、 毕业生就业状况
3.1 毕业生总体概况
1.专业分布
该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5043人,分布于17个学院,10大类专业方向。在10大类专业方向中,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类专业分别为建筑工程类专业24.69%,管理类专业17.65%,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10.43%,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2.性别分布
2015年毕业生性别分布为男生69.32%,女生30.68%,详见表2.
3.2 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调查项目情况如下:
1.综合就业率调查情况
2015年调查总人数1653人,已就业1498人,待就业155人。如图1所示。
2.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情况
在对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时,就业率还是有一些差别,就业率最高的3类专业分别为能源工程类97.59%,生物化工类96.32%,电气工程类94.87%。详见表3。
3.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对于2015年毕业生去向情况进行了数据总结和分析,占比最大的是签订三方协议进行就业,40.84%,其次为考取研究生26.01%,第三为灵活就业21.29%,如表4和图2。
4.获取就业信息途径
在毕业生求职期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通力合作,采取各种形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和帮助,经统计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如表5和图3。
5.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在本省,占比48.93%,省外占比51.07%,其中上海、北京、江苏毕业生就业较高,占比分别为9.68%、8.41%和6.01%,如表6。
6.毕业生行业职业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能源动力,分别占比为40.39%、9.81%和9.55%,详见表7和图4。
7.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5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进行了简单分类,如表8和图5。其中,民营企业占比最大,为47.80%,其次为其他性质企业,占比28.55%,第三为国有企业,占比为19.60%。
3.3 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1.薪酬水平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薪酬情况调查,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如表9。
2.专业相关度
201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对口率可以达到60.64%,不对口的为19.5%。如图6所示。
3.就业满意度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89.90%,其中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為94.56%,对薪酬的满意度较低,为83.12%。如表10所示。
四、结果与分析
从这10大类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总体的就业情况还比较好,就业率能够达到90.62%,但是各个专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率最高的能源工程类、生物化工类和电气工程类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而法律类专业就业率只有73.53%,说明在目前这个时期,社会对传统的工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差别比较大,这个也表示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该本科院校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南省,而在本届学生入学时,本省生源有70%左右,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来看,本省就业人数占比不到50%,可以说相对于入学生源地域而言,学生有了较大的区域流动性,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占比最高,也就是说国内超大城市和江浙沿海一带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时还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学生比较容易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对于省内就业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生源地的原因,在省会城市就业最多,说明就业地与原籍有较大关系,许多学生反映,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对学生就业提出建议时,既希望学生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又希望学生不要离家太远的就业趋向比较明显。
薪酬情况调查显示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最低的为外语类专业,薪酬只有2870.54元。薪酬最高和最低专业相差一半,说明专业之间的收入情况具有明显的差距。
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平均薪酬达到3555.17元,基本属于中等水平,对于参加工作的新人而言,这个薪酬待遇基本满意。在行业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方面,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占比较大,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较高的岗位声誉。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方面,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为94.56%,说明毕业生在现有单位通过努力可以更好发挥自身努力以及获得提升的希望较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要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合理职业规划,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勇于就业,走好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 人口与经济,2014,6,92
[2]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10(1):32
[3] 周凌凌,黄梦,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3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4,3,23
[4] 郭娇,罗珣,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5,3,7
[5] 苏红. 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858(1):61
[6] 袁晓夏. 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管理,2016,860(2):34
[7] 庞飞.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9):19
[8] 云绍辉.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2106,3,43
[9] 岳昌君.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84
[10] 张瑶祥. 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2
[11] 李建平.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福建 省:福建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