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国际传播的人员部署战略研究

2017-05-04 01:03黄河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非博拉医学

黄河

2014年,利比里亚等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报道及分析点评。《纽约时报》历史数据显示,仅在2014年之中,其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及局势评论竟逾500篇,供稿的重量级记者、专家、学者等接连亮相。《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还因为对埃博拉疫情的前期报道和对整个疫情的出色报道分别获得2014年乔治·波尔卡医疗卫生新闻报道奖及2015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还值得关注的是,《纽约时报》对西非疫情新闻和评论热情高涨时期为8-10月,这期间,美非峰会在华盛顿顺利召开;美国政府以国际医疗救援之需为由,于9-10月两度派兵入驻西非国家。11月5日,奥巴马总统即正式向国会提出为埃博拉疫病应急基金增加62亿美元预算的申请。可见,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媒体对西非疫情的高度关注并非源于偶然,而是出于与奥巴马政府对非政策的密切配合。由于非洲的飞速发展,奥巴马再任美国总统后加紧了对非合作战略。2012年奥巴马政府出台《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新战略》,表达了美国对非洲发展的高度关切和进一步加强美非合作的愿望;2014年奥巴马政府争取了与非洲多国首脑召开首届美非峰会的机会。《纽约时报》西非埃博拉疫情新闻报道及评论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对非的态度,是加强美非沟通与理解、促进美非合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和其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在国际传播活动中,启用谁发表言论应当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构成因素。现实传播活动中,如何安排发言者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纽约时报》西非疫情的国际传播为例,研究其在重大國际传播活动中部署新闻记者和评论人的战略将有利于我国在重大事件国际传播中对传播人员部署战略的制定。

一、《纽约时报》在西非疫情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人员部署战略

《纽约时报》在埃博拉疫情报道中采用了非常态的新闻记者和评论人部署计划,择时机、多角度地启用了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和权威人士,既打“科学牌”,又打“事实牌”和“感情牌”,助力美国政府牢牢掌控国际话语权。

(一)打“科学牌”,有计划地安排科学/医学类记者梯队式加入报道行列

在科学/医学栏目中,《纽约时报》分梯队对记者做出了安排部署。第一梯队启用时间为3-7月,主要供稿人为一位有多年埃博拉疫情报道经验的人员;第二梯队推出时间为8月初,这恰处于美非峰会时期。《纽约时报》安排了多位有埃博拉疫情报道经验的科学/医学栏目记者,从专业角度在埃博拉疫情新闻上大造声势;9-10月,该报继续调动第三梯队卓有影响力的科学/医学栏目记者及相关医学专家,保持美国对埃博拉疫情舆论的导向。

2014年3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西非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同日,《纽约时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发表了2014年首篇关于埃博拉疫情的医学类新闻报道。报道人小麦克内尔(Donald G. McNeil Jr.)系《纽约时报》科学/医学栏目里长期专于疫病及传染性疾病方面的新闻记者。该记者有多年驻非报道经验,曾数度报道非洲疫病新闻,也曾因疾病与健康报道获得美国肯尼迪新闻奖等多种重要奖项。继3月24日对埃博拉疫情的报道之后,小麦克内尔又于3月25日和26日连续推出两篇与埃博拉疫情相关的新闻。从3月到7月,小麦克内尔贡献了四篇医学类疫情新闻;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又撰写了34篇疫情新闻,完成了《纽约时报》交与的报道任务。

《纽约时报》第二梯队的科学/医学栏目记者几乎于8月初(美非峰会期)集中登台亮相。记者中有“生物技术大佬”之称的科学/医学记者安德鲁·波拉克(Andrew Pollack),也有老牌医学新闻记者丹尼斯·格雷迪(Denise Grady)、帕姆·贝拉克(Pam Belluck)、马克·珊多拉(Marc Santora)等人。波拉克曾于麻省理工大学土木和环境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81年加入《纽约时报》,2000年转向生物技术新闻报道,是《时报》生物技术新闻记者中的权威级人士。第二梯队里科学/医学新闻记者队伍中最晚加入《纽约时报》的是珊多拉,但他的从业经验也已有14年。在《纽约时报》的安排下,科学/医学栏目对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报道量在8月初就实现了猛增。

《纽约时报》9-10月推出了第三梯队科学/医学栏目记者,其中囊括了已经时年77岁的医学博士劳伦斯·阿尔特曼(Lawrence K. Altman)。阿尔特曼于1962年获得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69年成为《纽约时报》首位有医学博士学位的专栏记者,是《时报》举足轻重的专业级人物。1995年,当克林顿政府表示出对扎伊尔强烈兴趣时,《纽约时报》亦于同年5月安排阿尔特曼大量发表有关扎伊尔埃博拉疫情的医学类新闻报道。2014年10月初,阿尔特曼转向了对埃博拉疫情的医学报道工作,在10月与11月间为《纽约时报》一连撰写了四篇相关新闻稿件。此外,《纽约时报》还特别邀请了深受大众欢迎的科普作家卡尔·季默(Carl Zimmer)以及传染疾病医学专家阿比盖尔·祖格博士(Abigail Zuger)加入第三梯队科学/医学栏目新闻记者行列。在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非疫病新闻报道方向的科学/医学专栏记者以及自由撰稿人也纷纷加入了第三梯队的报道工作,使得有关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医学类新闻数量在这一时期继续呈上升态势。

(二)打“事实牌”,适时充实驻中西非新闻站记者队伍

对西非国家埃博拉疫情的现场报道也是《纽约时报》派驻重兵的主要阵地。2014年8月以前,在现场进行报道的仅有《纽约时报》驻中西非新闻站站长亚当·诺思特(Adam Nossiter)一人。诺思特有多年驻非报道经验,颇为熟悉当地语言与历史,对发生在非洲大陆的新闻有独特的报道视角和技巧,这使他的新闻对于一些非洲民众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8月初,临近美非峰会之时,《纽约时报》派遣至中西非新闻站的大多数记者到岗。9月初,一位五角大楼记者也被《纽约时报》安排至该新闻站。这支暂时扩充的记者队主要成员有:舍丽·芬克(Sheri Fink)、本·所罗门(Ben C. Solomon)、海琳·库伯(Helene Cooper)、大西哲光(Norimitsu Onishi)等人。舍丽·芬克于1999年获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既有丰富的驻非经验又有长达10余年的记者经验。所罗门作为一位自由摄像师,曾与《纽约时报》在非洲战事新闻的现场报道上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加籍日裔记者大西哲光于1993年加入《纽约时报》,曾赴西非做过现场报道。由于南部非洲与日本关系良好,有日裔身份的大西哲光于2014年7月被《纽约时报》任命为南部非洲新闻站站长,兼有临时配合中西非新闻站报道西非疫情的任务。在这些现场记者中,五角大楼记者海琳·库伯直到9月才被调派至中西非新闻站。《纽约时报》增派库伯赶赴西非现场的原因,一是出自于她的美籍利比亚裔人身份,二是由于她曾为《纽约时报》外交通讯员及驻华盛顿的白宫通讯员的经历,三是其现为《纽约时报》驻五角大楼新闻记者的身份。无疑,《纽约时报》这种人员部署使得中西非新闻站从8月开始对疫情进行火力集中式报道成为可能,也使美国防部于9-10月参与援非行动有了重要的信息扩散渠道及民意支持准备。

(三)打“感情牌”,适时安排重量级人物参与新闻评论

在埃博拉疫情新闻报道中,除了科学/医学及现场报道两大版块以外,《纽约时报》也赋予了新闻评论版块以同样重要的地位。由于新闻评论是引导国际公众舆论不可或缺的利器,故而《纽约时报》在选择谁有资格发表相关的评论上显得格外慎重。

在《纽约时报》的安排下,第一位登上新闻评论场的人物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家大卫·逵曼。逵曼(David Quammen)曾于2012年出版过与埃博拉病毒相关的畅销书籍,在埃博拉病毒的话题上是一位深受众人信任的权威人士。2014年4月9日,逵曼以《埃博拉病毒:非洲冷酷的事实》为题,发表了一篇对西非埃博拉疫情局势的评论文。逵曼在文中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情感立场,同时发出援非“动员令”①,從对非情感角度为美国争取了话语主动权。

7月23日,美非峰会前夕,《纽约时报》刊载了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国际救援组织“撒玛利亚救援会”项目与政府关系副主席肯·伊撒克斯(Ken Isaacs)题为《为什么我们在忽略又一场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的评论文章,文章表达出美国民间组织对非洲国家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为美非峰会营造了饱满的情感基调。伊撒克斯曾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外国灾难援助办公室任主任一职。退出该职后,伊撒克斯即在撒玛利亚救援会就职,保证了该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政府间的紧密联系。9月1日,《纽约时报》又登载了伊撒克斯名为《埃博拉疫情的教训》的文章,伊撒克斯再次以非政府组织领导人的身份呼吁国际社会对西非埃博拉疫病的关注②,他充满感情的评论反复被美国各大媒体转引,他也因此成为美国政府9月出兵援非的重要舆论奠基者之一。

《纽约时报》还特意安排了著名新闻评论人尼古拉斯·克里斯多夫(Nicholas Kristof)的出场。克里斯多夫曾以特优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哈佛大学监督委员会成员之一,也是罗德学者协会理事会成员之一。他曾负责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问题、贫困问题等内容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也曾因此多次获得重要的新闻奖项,是一个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和新闻界都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2014年他的推特粉丝已高达150余万。毋庸置疑,安排他做出疫情新闻评论可无形地增强美国在西非疫情舆论上的影响力。在美非峰会及美国出兵非洲等关键时期,克里斯多夫都竭尽全力地为美国政府大打“感情牌”。

二、《纽约时报》国际传播人员部署策略的启示

《纽约时报》对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非常讲究传播人员部署战略,其中有三点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在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活动中要重视资深记者、知名专家乃至非政府组织领导人的影响力。对于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资深记者因为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善于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而应受到重用。可适时邀请和安排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与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活动中,以提升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另外,不能忽略了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要择机安排相关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来,增强对国际舆论的引导力。

第二,在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活动中要重视多角度地、平行地进行报道人和新闻评论人的部署工作。要在多方位出牌上下功夫,要重视打“事实牌”的人员部署,也要做好打“理性牌”和“感情牌”的人员安排,这样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专业传播队伍。要打好“事实牌”,需要有能到现场开展报道工作的资深精锐队伍,队伍成员需要有不同领域的所长。此外,还要为打好科学的“理性牌”做好人员准备。出好这类牌的目的是通过赋予国际读者相应的科学知识,为国际大众认同和支持我国国际战略和国际行动打下基础。这既需要知名专家的参与,也需要有接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记者的投入。要打好“感情牌”,就应当安排有国际声望的人员参与到传播工作中,以他们的感性思维影响和带动国际读者的情感。

第三,在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活动中要高度重视人员部署时机的把握。什么时候安排什么人发言也是在国际传播活动中应当慎重考虑的内容。在国际传播活动中,不能一直集中火力进行“战斗”,这样会导致国际读者的兴趣疲劳。要有序地、有轻重缓急地安排相应的传播人员做好工作。这里的有序性和节奏性来自于与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国家采取的具体国际行动的高度契合。《纽约时报》并未一直对西非疫情报道进行热处理,而是分时段、讲节奏地安排适当人员参与国际传播工作。其部署人员时机的秘诀主要在于密切配合美国政府的国际战略和具体的国际行动,使美国政府在每一次具体行动前、中、后期都能获得有力的舆论支持。这种支持使美国政府得以在国际舆论中占领先机,从而使美国政府的国际行动合法化和正义化,继而赢得国际的普遍认同。

三、结语

我国的国际国内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我国国际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我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与共同努力,要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国进而达成与我国长期的互利互惠性合作,就需要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一流媒体,以加大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纽约时报》作为世界领先的国际性媒体,可以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多重启发,其中之一就是它在非常时期的人员部署战略。在非常时期的国际传播活动中,新闻媒体更是需要把对新闻记者及新闻评论人的部署安排工作视为一门技术和艺术,必须步步紧扣国家国际战略,通盘地、前瞻性地考虑人员安排部署,要有准备地、战略性地安排恰当的传播人员多角度地释放相关新闻及评论,这样才能有效助力我国有机地把握和加固国际话语权。

「注释」

①Quammen,David: Ebola Virus: A Grim, African Reality [N/OL], [2016-5-23]. http://www.nytimes.com/2014/04/10/opinion/ebola-virus-a-grimafrican-reality.html.

②Isaacs, Ke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Ebola Epidemic[N/OL], [2016-6-2]. http://kristof.blogs.nytimes.com/2014/09/02/lessons-learned-from-theebola-epidemic/.

猜你喜欢
西非博拉医学
西非热恋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西非加纳某净水厂工程净水工艺方案比选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
介入治疗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