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引关注

2017-05-04 21:5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悲情精神家园空巢

如今,除了备受关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词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与“空巢老人”的被动独居不同,“空巢青年”大多是指主动选择独居并且单身的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还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

据媒体2017年1月21日报道,某机构最新发布的《“空巢青年”生活报告》显示,“空巢青年”普遍比普通青年感到更孤独。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一位在上海互联网公司供职的受访者表示,待遇虽然不错,但每天加班的时间也不少,下班后只想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精力参与社交活动,自己偶尔会觉得“孤独感爆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比例达12.45%,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仅是8.3%。在这些独居人口中,“空巢青年”的占比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别过度渲染“空巢青年”的悲情

在有关“空巢青年”的叙事里,越是在拥挤不堪的都市中,则越是存在创业的挣扎和崎岖,这个群体无可避免地被他们自己以及舆论染上悲情色彩。然而,对于这个群体的描述,更多的来自于“无中生有”,只是一种矫情的表述,缺乏客观的评价,表现出片面的认知和理解。每个人都会在年轻时面临挫折和坎坷,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将这个年轻的群体打上“空巢青年”的烙印呢?“漂”在异乡,即便是缺乏感情的慰藉,居住条件不甚理想,也可以是拼搏奋斗的励志榜样,没有必要活在“空巢青年”的悲情之中。

“空巢青年”并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心态。此种心态的滋生,更多的与青年的自我定位和认知有关,故意贬低自我,充斥着一种浮躁的心态。如今,一些青年更加向往成功。然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放眼无数功成名就者,他们也曾经经历过磨难和挫折,他们曾经不也是“空巢青年”吗?厚积才能薄发,“空巢青年”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然,缺乏应有的沉着和稳重,更表现出了其内心对生活的愤懑和自嘲。假如,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成为一个群体性的心态,它不仅不会让人走向成功,反而会为个人的未来增添更多的阻力和障碍。

“空巢青年”触及了怎样的社会痛点

从整体上来看,“空巢之痛”并不是某个群体特有的现象,其实早已成为一个社会共性问题。“空巢”的本质是精神的荒芜,思想的贫瘠,无论是巨大的生活压力,还是沉重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掩盖起来而缺乏与他人的主动交流,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才是当代人最痛苦之处。结果,物质上的收获越来越多,但精神上却日益失落且无助,并最终有了“我究竟是谁,这奋斗的目的又是什么”之问。于是乎,亚健康患者越来越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更是呈现出了井喷之势,近年来,因患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案例屡屡被媒体曝光。

因而,关注“空巢青年”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就是关注整个社会和未来。青年若都无法做到心理健康,整个社会也就难言健康,幸福与和谐便成为无源之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认为:“现代人的焦虑,是对精神家园失落的焦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人生境界的升华。”重视人的精神家园,既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會和谐幸福之基。“空巢青年”触及了社会痛点,也是社会自我反思的开端。

猜你喜欢
悲情精神家园空巢
悲情英雄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