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站壁画引争议:玄奘与千年后的泰姬陵同框

2017-05-04 07:2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泰姬陵大雁塔玄奘

2017年2月,西安地铁大雁塔站的一幅壁画引发众多关注。画中,发生于公元600多年的玄奘求经的故事与建于公元1600多年的泰姬陵同时出现在一幅壁画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史雷鸣率先在网上提出质疑:“对于类似大雁塔这样的历史名胜和类似玄奘这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周边公共文化艺术创造,应该被严肃认真对待。”也有网友表示此举有损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对此,2月13日,地铁文化墙设计方回应称:“壁画《天竺佛光》具有现代装饰壁画的视觉艺术特征,画面强调时空观的交错视觉表现,这与传统画面的表现形式有着极大区别。传统画面往往集中表现发生在一个时间节点下的人物和场景。”

传承传统文化也要多把关

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媒介,因为“穿越”而引起争论,已非首次。曾有一座城市在设计“李白举杯邀明月”雕塑时,让李白举着比他早两千多年的商代铜爵;古装剧里,主角们也常在历史经纬中“游走自如”——有些故事设定在汉朝以前的影视剧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台词却时有出现。这些案例都表明,在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时,有一些机构缺乏对文化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可以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却不能忽略真实的分量,否则很容易闹出乌龙和笑话。要讲清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第一要务就是秉持严谨认真的责任心,要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证精神,切不能率性而为。

从网友们关心大雁塔站壁画的妥与不妥上,我们也能感知到,大众对真实准确的文化知识有着极高的关注和渴求。因此,在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公众也期待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都能真正重视“学术负责人”所蕴含的责任与价值,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的乌龙与谬误。

“玄奘偶遇泰姬陵”源于缺乏文化敬畏心

文化墙设计方的解释有些牵强,更何况是在西安地铁大雁塔站的壁画,所以其更应如实呈现玄奘去印度取经的历史画面。虽然当地博物馆已经将这一史实进行公开展示,但并不意味着同样作为公共空间的地铁站里的壁画装饰就能随意发挥。众所周知,泰姬陵是一座与佛教毫无关系的建筑,而壁画主题却是“天竺佛光”,这不是违背史实是什么?如此一来,非常容易误导市民和游客,尤其是中小学生,认为两者属于同一历史时期。

实际上,这件事反映出了艺术创作该如何尊重史实的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其他艺术作品,对历史事件的表述往往过于随意,夸大、扭曲甚至篡改的情况时有发生,背后隐含的其实是历史常识的匮乏以及历史敬畏感的欠缺。文艺创作者不能无端想象歷史,更不能让历史虚无化。譬如玄奘取经、昭君出塞这样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被津津乐道的佳话,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倍加呵护。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不尊重史实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消费历史、甚至亵渎历史的轻佻行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使命,兹事体大,希望壁画设计方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让玄奘与泰姬陵划清界限,让穿帮的剧情早日回归史实。

猜你喜欢
泰姬陵大雁塔玄奘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泰姬陵“受伤”
泰姬陵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跟着我的脚步去旅行——西安之旅第一站:大雁塔
唐文化符号在现代广场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