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钱江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奇迹般发展的中国经济一直是海外深感兴趣的中国故事;那么,时至今日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故事有何新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新年伊始发生在瑞士的中国外交场景:
在达沃斯小镇,中国国家元首习近平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做主旨演讲,全面阐述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和主张;接着,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主席发表演讲倡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反全球化浊浪汹涌的当下,这样的中国声音给世界注入一股暖流。“这个世界真的变了,”《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感慨道,中国在达沃斯支持全球化,是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由此想到,“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经济”这个课题,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中现在已经抵达新的位置。中国经济,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故事。
重新定义中国经济故事
新闻报道历来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讲故事,技巧当然很关键,但属于“术”,而故事所传递的思想和观点属于“道”,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这意味着,今天要向世界报道好中国经济,需要对它进行重新定义。
1.中国经济需要重新定义。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了二战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经济总量的全球排名由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二位,由低收入经济体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列,制造业规模在2010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疲弱,中国经济也进入一个以“新常态”命名的新阶段——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转型,其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需要重新定义。改革开放让中国驶入了赶超先进国家经济的快车道,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现在是除美国之外唯一年GDP超十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影响力的升级,是“质变”。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为第一大动力引擎。现在,中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储蓄大国和引资大国,而且也成为进口大国、消费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史蒂芬·罗奇指出,中国经济如果崩溃,不仅会重创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样的资源型经济体,也会严重影响其众多亚洲贸易伙伴,还会拖累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下行,总之,“没有中国增长的世界经济会陷入严重困境”。今年初,“知乎”上一则热帖《中国为什么不受发达国家待见》讲的核心观点也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已给发达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的领导力需要重新定义。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是一个以发达国家为榜样的学习者、跟随者和赶超者的形象;而在今天的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不仅是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重量级选手,而且越来越展现出全球领导力。习近平主席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展现了引领全球化的领导者作用,西方媒体不无惋惜地说,“人们本来以为美国总统才会发表这样的演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G7)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机制,中国就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所主办的2014年APEC北京峰会和2016年G20杭州峰会等取得重要成果。发展得益于世界的中国,愿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方案受到众多国家的响应。
4.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也需要重新定义。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讲好中国经济故事也需要重新定义。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但仍是国际传播弱国。“失語就要挨骂”,各种形式“崩溃论”“威胁论”的存在,说明中国经济是中国国际传播中“挨骂”的重灾区。讲好中国经济故事,意味着要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或者说,把经济硬实力创造性地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对他国和人民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讲中国故事的人即对外报道工作者来说,向世界讲述好中国经济在今天面临更大的机会,也肩负更大的责任。
“反求诸已”,在供给侧发力
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内在逻辑是,在国内国际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进行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其实,面对海外读者对中国经济故事的需求及其趋势性变化,我们也需要反求诸己,增加报道的有效供给,在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需求过程中,提升中国经济报道的传播力和接受度。
1.勾画中国的前景。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速由前些年的两位数以上放缓到6%-7%,去产能和治理“僵尸企业”使工人安置和再就业的压力凸显,2015年印度的经济增速还超过了中国……这种种现象,使得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前途产生了担忧,“崩溃论”“硬着陆论”等等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卷土重来。对外报道应该有的放矢,说明好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十三五”期间既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新常态的时期,也是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转向以质量、效益和创新为特征的新增长模式的窗口期;其间不会一帆风顺,但中国已确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性的发展动力转换,并持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强力引擎。如果这一轮转型成功,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望到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迈向真正的经济强国,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做出更大贡献。
2.揭示中国的商机。这是中国经济故事中最吸引海外受众的部分。展望未来,中国将向世界提供更多更新的商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八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七亿人次。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年会上援引上述一系列数据后指出,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如果说习主席勾勒的是一个宏观图景,那么在中观和微宏层面,还有数不清的商机有待新闻报道去揭示。比如,中国菜市场里越来越常见的洋水果,反映了中国对国外优质农产品的大量需求;西方情人节期间,厄瓜多尔玫瑰在中国大城市里热销;波音的二手飞机因中国迅猛发展的快递市场而重生,等等。每一个都是富有吸引力的中国经济故事。
3.提供中国的智慧。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世界瞩目,这不是照搬西方经验和理论的结果,而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创新之路。“中国为什么能?”“中国怎么做到的?”“中国是如何运行的?”……世界对中国经济成就背后的理念、战略、政策、诀窍(know-hows)十分好奇。这提醒我们,对外报道中国经济不仅要继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information),还要满足海外读者对中国发展的知识(knowledge)和智慧(wisdom)的渴求。当下,中国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建立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稳中求进地推进经济发展的深刻转型,正在创造许多新的经验。对外报道不仅要生动地讲述这一故事,还应因势利导,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就是“软实力”意义上的中国话语。
4.设置中国的议程。从融入全球化到引领全球化,从受惠于国际社会到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从适应国际规则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倡议、方案、立场、主张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与接受,联合国将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有关文件是最新的一例。这为中国经济对外报道设置议程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面对各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心、“唱衰”或“威胁”的国际舆论,如中美贸易战、“中国经济硬着陆”、货币战争等,我们需要针锋相对地设置议题,巧妙地用事实和道理予以回应和化解,并且争取“借力打力”,“破”中有“立”,彰显中国的立场与观点。
突破故事表达的“瓶颈”
可以说,中国巨大经济成就的背后有众多世界感兴趣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但是,受表达水平不高的严重制约,它们还没有能够充分地传播出去、影响开来。突破这一“瓶颈”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讲述中国经济故事的技巧水平,更关系到故事能否被海外受众所接受进而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大问题。
1.提高经济报道的新闻性。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提升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水平最基础的问题和重要着力点,经济新闻因其蕴含的经济信息能够创造价值而较易吸引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对外报道中国经济,应该充分发掘与海外读者、投资者、管理者等相关的新闻角度,将信息量、专业性和时效性寓于新闻性当中,提供真正有“含金量”的报道。提高新闻性也意味着打破许多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刻板印象,比如“中国是一个仿冒横行、缺乏创新的国家”,事实上,中国正在成为引领创新的国家,纽约时报获奖纪录片《中国在怎样改变你的互联网》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2.挖掘经济报道的思想性。对外报道中国经济不仅是要讲一个个故事,更是要通过故事向海外读者传递信息和观念。从事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人,应该以“中国经济智库”的一员自期,成为中国经济的觀察者和阐释者,能够从报道角度、事实选择、现象解读和观点形成等方面提升报道的思想性,帮助海外受众读懂中国经济,使他们因此而产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解与信心。有了思想性,往往也就使报道有了灵魂,具有独到价值。比如,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潜在生产率下降了,中国经济的轨迹难以再出现V形反转,而更可能是反映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态势的L形。英国的《经济学人》一直广受欢迎的奥秘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思想性为经济报道增值。
3.发现经济报道的关联性。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经济新闻越来越具有国际关联性和对外报道价值。讲述中国经济故事的人,必须要在国际视野中审视中国经济报道题材,发现它与外部的关联,揭示它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反过来说,我们也必须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的动态和动向,关注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发现这种国际关联性,往往可以让所讲述的中国经济故事更富有意味、深度和亲和力。比如,在硅谷与美国新政府关系变得冷淡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创新的故事有了更强的对外报道价值。
4.追求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在信息供给总体过剩而读者注意力变得稀缺的时代,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更加重要了。经济报道也是新闻报道,要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要追求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喜闻乐见的表达。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英雄,那么它的传奇故事还有待精彩的书写。简而言之,提高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可读性,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努力:一是追求报道的简洁和精炼,让读者可以最少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二是探索经济报道的社会化,也就是透过生动的社会现象或人的故事来解读中国的经济政策、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等,外媒对中国网红经济、“马拉松成中国中产新宗教”等的报道角度是值得学习的;三是遵循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积极探索适合移动端阅读的知识化、可视化新表达,提高运用多媒介平台讲述中国经济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