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红
迟子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漠河,其创作的小说充满人文关怀,写人物时饱含感情,使人物生活于温情的氛围中,给他们在艰难岁月里以情感的温暖。在迟子建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达到了一种众生平等,而且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神性。但理性又使得作家不能全部虚构生活的美好,于是这种众生平等的人文关怀就无可避免地带有感伤色彩,感伤于各种生命形式的惨遭蹂躏。也正是这种不能全部虚构的理性,使得作家的叙述带有明显的批判意识,并同时建构起道德救赎的结构模式,体现了迟子建的审美原则及价值追求,呈现了边地风情之美。
一、人性之美
迟子建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情怀,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众生平等,无分高低贵贱,每一种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威严,都有自己生命所依赖的群体文化。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这也许是自然界物类竞争、适者生存的法则吧,令人无可奈何。尊严从一开始就似乎是依附着等级而生成的,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和承认的事实。”
正是由于迟子建对于生命的独特认知和体验,使得她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关注,她的真诚与热情,使她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所有生命形式的关系时,有更深一层的冷峻:生命的高低贵贱是无意义的区分;文化之于人类,重要的是让人知道自己的归属,而不能强行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让弱势群体失去自己存在的依据。文化属于自己的群体,文化是自己这个群体共同的精神家园。所有生命只有群体区分,没有高低之分。文化只有内容不同之分,没有优劣之分。
迟子建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家。2D06年《当代作家评论》上有一篇迟子建访谈,其中,迟子建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所坚持的一个创作主张:“我认为文学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达到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如果我们仅仅把一个伤口挑开来看,就像一个医生把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弃置在病床上不顾一样,是不负责任的。但不管医生也好作家也好,我是期望能够做一些关怀性的工作。当然这种关怀有时会被理解成温情,理解成缠绵和没有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迟子建是一个人文情怀浓郁的作家,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关怀着笔下每一个人的命运。
文学是作家对世界的一种情感认识,生活在伦理世界中的作家以情感介入她的创作,作品中自然呈现情感内涵。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学对人们的价值生活和伦理处境的关切上,这种关切能体现出作家的创作人格。迟子建正是一个在作品中从不隐瞒自己情感倾向的作家。
《门镜外的楼道》是作家伦理观念或者是对于困境中的小人物的悲悯情怀的集中体现。“我”是个作家,透过门镜熟悉了一位楼道清洁员,她“行动迟缓”“气力不济”,却能把楼道清扫干净,也经常从垃圾中捡拾物品,“我”会经常把旧报纸和一些食品以“垃圾”的形式送给她,为了表示感谢,老人送来了6颗鸡蛋,一个善良的住户和一个楼道清扫员建立了一种默契——为对方的自尊而开展行动的关系。作品中这样描述那6颗鸡蛋:“我发现它们个个都很大,且蛋皮上附着深浅不一的血迹,可见这些蛋是她精心挑选的,那蛋皮上的血迹很像飘逸的晚霞,鲜艳明媚,给人带来震撼。”这些充满感情的描述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所带来的感动。一个生病的老人为了生计艰难地工作,“我”听着老人干活的声音,“这声音宛若刀刃,每一下都切在我的心头,使它阵阵疼痛”。这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理应普遍存在的情感,在这个时代却显得如此陌生。调侃的、幽默的、无厘头的语言充斥了日常生活的今天,人们业已忘记了情感带给我们的幸福和痛苦的滋味了。迟子建的作品无疑是一种探询,除了传媒和娱乐,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这同时又是一个自律的作家对社会的道德和良知的叩问,要让已经模糊的同情和善良,在人们的心灵世界里重新清晰起来。
小人物在社会中的生存日益边缘化,他们跟穷困抗争,跟强势的文化势力抗争,跟周围的不公平和轻视抗争,但是,毕竟在感性之外还存留着强烈的理性的无奈。在这样的悲剧中带着一种挽歌式的伦理哀愁,也包蕴着历史的逻辑与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日益扩张,使得和谐美好的伦理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踏着月光的行板》,写的是一对在不同的城市打工的年轻夫妇,为了在节日里与爱人相会,来回奔波,却总是擦肩而过的故事。在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却无法及时与对方联系,于是,只有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他们吃苦耐劳,做着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们有足够的善良,把别人对他们的一点点好都铭记于心。但他们简单的愿望——见一面,实现起来都是如此困难。但他们拥有最为珍贵的力量——彼此的信赖,使他们足以支撑这艰难的爱情。迟子建写了很多这种夫妻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或者直接叫亲情更为确切。他们的生活充满艰难和辛酸,甚至尴尬,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宽厚和真诚彼此包容、彼此温暖。迟子建信奉的是超越爱情的夫妻之情,只有这种情感才能使他们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这种情感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死生契阔的人间真情。
二、道德之美
迟子建笔下的人物是自律的,即使自己深受伤害也严格遵循自己的毋宁说是迟子建的道德准则,她就是用这种道德准则拯救她笔下的人物脱离痛苦,赋予他们宽厚的性格,善待他人,温暖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没有把人简单地写成善或者恶,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人性,呼唤人性之美。《鸭如花》写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的杀人犯的故事,徐五婆一人独住,与鸭相伴。年轻人无意间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成为通缉犯,他逃到徐五婆家,从开始的对立防范猜疑到最后互相获得了对方的信任,徐五婆帮年轻人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带他到他父亲的坟上磕头认罪。年轻人服刑了,徐五婆替他收尸。一个孤独的老人,收留了另一个内心更为孤独的人,在严峻的环境中,他们彼此理解,让孤独褪去。这是作家悲悯的人性关怀,在悲哀绝望里,也有温暖出现。作品最后有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结尾:“她把冥酒淋到坟坑里,然后用空罐去河畔汲水,擦拭逃犯脸上的血痕。那罐子太小,逃犯的血又溅得四处皆是,徐五婆一共取了八罐水才清理干净。将逃犯置于墓穴安顿好后,徐五婆用鐵锹撮了土把他埋上。她埋的时候,把那些被鲜血染红的叶子也扬入墓穴中了。殓完尸,徐五婆把稠李子果撒在坟头,然后坐下来。她连抽了三袋烟,后来见暮色已浓,就起身回家了。走前,她把鸭子放在坟头……在一派萧瑟的晚景中,这只白褐色的鸭子看上去异常明亮,确如一朵美极了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