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岗
中华五千年,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大量民谣、谚语和俚语。它们大多来自民间,生动形象、通俗俏皮,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意味深长,令人在心悦诚服中时有顿悟。
比如说一个人“贪”,压根儿不用“贪“这个字,只要将其描画为“见钱不要命,钻头不顾腚”“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金马驹还想它娘”的形象即可跃然在眼前。在究其“贪因欲生”的“贪念萌”和“人心不足”的“贪欲膨”时,更有一个堪为经典的民谣:“一天忙忙为的饥,刚得饱来又思衣;衣食刚得双足份,房中缺少美貌妻;有了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田万顷,无有官职怕受欺;六品七品嫌官小,四品五品也嫌低;登朝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作皇帝”。早期的民谣,至此就结束了,而民谣也在发展,后人又接续出“当了皇帝想神仙,成了神仙想玉帝”。你看,从“为饥忙”直达做“玉帝梦”,前后百多字的民谣半个“贪”字也没有,却把贪心贪像的膨胀过程刻画了个丰丰满满、足足实实。
然而,贪是有风险的,“贪婪之心,祸水之根”的内在联系告诉人们:所贪之财,从来都不白给。这就有了一段警示“贪之险”的民谣。据说最早是汉代的一首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既然利与害相生相伴,又有“私欲无止生贪心,贪得无厌招祸殃”的“贪之害”一说,那为何“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呢?揭示“贪之昏”的谣谚俚语又告訴大家:“人人都明理,但怕为自己”,理再好再对,一轮到自己头上,就利令智昏不灵了。这就又回到了人的“贪”心上,关于医治贪心的“贪之医”很是无奈:“世间百病药可消,惟有贪心治不好”,治不好就是治不了。这话可不是古谣古谚,它是杨子才先生《萤窗咏史诗》中《和珅》一诗的起句。它启示人们,反贪防腐,既要靠官员道德自律的内因,更要靠好的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外因。
贪心不足、私欲膨胀易蹈袭“欲·贪·祸”的陷阱,故谣谚俚语有节制贪欲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贪之节”劝导,更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贪之诫”——即使所聚财富多得发霉长毛死后剩余多多,敛财的手也还是停不下来,直至泥足深陷,想回头才发现已经无路,这是《红楼梦》中“智通寺”的对联,也是对贪得无厌者的棒喝。
你看,围绕一个“贪”字,从字义开始,沿着“贪之萌”“贪之膨”“贪之险”“贪之害”“贪之昏”“贪之医”“贪之节”“贪之诫”的线路,谣谚俚语给了一个全程诠释。如此这般,既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又活灵活现、惊人魂魄、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