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云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同时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拓宽国际视野。
因此,身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文化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PEP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下面举例说明:
1.问候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西方礼仪和习俗的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问候语的习惯并加深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如在三年级教学问候语时,我会对学生说:一般中国人的习惯是说:“老师,早上好!”在西方国家,学生称呼老师时一般在姓前面加Mr.、Mrs.或者Miss,,比如“Good moring, Miss Wang!”
2.称谓语、感谢语。在英语中爷爷、外公都叫grandfather(口语grandpa),奶奶、外婆都叫grandmother(口语grandma);叔叔、伯伯、舅舅等都叫uncle,阿姨、舅妈、姑姑等都叫aunt;姐姐、妹妹都叫sister,哥哥、弟弟都叫brother,不像汉语分得细。在名字的表达中,汉语的名字是先姓后名,而英语则是先名后姓。如“John Smith”, John是名,Smith是姓。而“李小明”,李是姓,小明是名。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反而觉得别扭。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所有场合、所有人。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都要说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想要吃或喝点什么时,中国人通常会客气地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在英语国家,如果想要就说Yes, please. 如果不想要就说No, thanks。再比如说人家赞美你漂亮或你穿的衣服漂亮时,中国人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 you做简单的回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打电话用语。在英语国家,打电话的一般模式为:①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②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打错。在教学时,教师提醒学生外国人的打电话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说“I am ×××.” ;“Is that ××× speaking?”,而不是说“Are you ×××?”等。
4.节日、饮食类。除了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都有各自特殊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 ,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Easter , April Fools Day , Thanksgiving Day , Christmas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吃的是月饼,元宵节吃的是汤圆。西方的感恩节吃的是火鸡,复活节寻找彩蛋等,并用视频或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会推辞,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对于别人送的礼物,一般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
二、渗透课内文化知识
1.情景教学渗透文化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Recycle2書中的Christmas Day时教师可以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厚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通过图片等资源介绍圣诞节的由来、Christmas Father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2.趣味情景表演
表演让学生充分地动了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PEP三年级上册How old are you?这个句子时,让事先准备好的几名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一位美国“老太太” 和一位中国女孩。那位中国女孩觉得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她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 old are you?”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脸色都变了,但也只能故作镇定地回答:“Its a secret!” 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里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三、营造课外文化氛围
1.布置教室环境
在班级里开辟一块专门的文化墙。墙上粘贴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画,或者是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根据教材,及时更换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找资料,粘贴在墙上。通过这面墙,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知识与文化。在PEP六年级上册《How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学中,笔者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西方交通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介绍向左行驶的由来;②其他一些靠左行驶的国家;③西方国家的交通规则图片等等。
2.布置校园环境
校园里,硬件布置双语化,营造文化氛围。校园里有众多的警示语,可以加上英文注释,例如:请保持安静(KEEP QUIET)、 禁止踩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等等。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时间,可以播放一些英文的乡村音乐、西方国家的饮食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渗透西方文化、人文因素。同时,校内可以组织课本剧及童话剧的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最终实现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