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冉
没钱怎么办?——筹!
有了钱呢?——花!
受访者的笑声打破了采访时的安静,关于特色小镇资金的话题逐渐变得明朗起来。没钱筹钱、有钱花钱的道理谁都懂,话糙理不糙的调侃既朴实又现实,钱到底该怎么花算落到实处?怎么花才算开源节流?怎么花才能让小镇人民幸福快乐,让投资者获利丰厚,让质疑者心服口服?对于建设者们来说,这都是问题。
花钱也要门路
特色小镇发展自2016年热度暴增后就一直处于“尴尬期”。之所以说尴尬,一方面,很多小镇基础薄弱,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筹钱;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基础的小镇来说,尴尬的是如何花钱才能走对路。
中国科技市场协会PPP产业指导委员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单光暄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国家支持还是社会资本投资,都必须考虑回本,这也是检验钱是否花在刀刃上的标准。“花钱的最终目的是要回本,要赚钱。”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很难看到任何有关资金分配的明细数据,更多的是较为复杂的顶层设计。记者发现,单从顶层设计来看,很多仅是由出资主体规划,项目规划用钱也是单纯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单光暄对记者表示,顶层设计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资金效率。“我调研过很多特色小镇,发现有些刚开始资金很充足的小镇会逐渐把一手好牌打烂。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初期就意识模糊,投资的产业并不是当地特有产业,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单光暄认为,特色小镇在建设初期一定要根据产业情况来做基础设施布局,并不是一味地圈地,搞房地产建设,搞不适合自己的产业配置。如此,投入的资金根本形不成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没有资金回流,投入就会越陷越深,最终导致失败。
但是建设也需要一定的周期,要回本,但又不能急于回本。单光暄告诉记者,他调研过的一个以生态养老为主的特色小镇,资金筹集得很顺利,但在后期建设上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由于建设主体为当地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急于回本,首先花重金修建了大型宾馆,又修建了主体花园,然后引入多家医养企业入驻。但是在治理空气和水源问题上却投入很少,最终看到的结果就是配套设施很完善,但空气质量很差劲。”他认为,这样的特色小镇坚持不了多久。
湖北特安居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王丹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策划对于小镇的投融资既是敲门砖,又是催化剂。目前各省、市对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比重划分并不明确,很多地区采取填补式思路,融到资后先填这个坑,再融到资后再填别一个坑,这样的做法花钱很多,但效果却不理想。
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也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有钱花不好是因为产业方向选择有问题,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从策划入手,在足够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订完善可行的策划方案。
另外,杨天举还提出了“金融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特色小镇的资金一旦到位就要进行金融创新,要学会把既得的钱变成更多的钱。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流程管理。
读道文旅集团创始人盛永利结合多年的文旅小镇规划经验,对本刊记者总结道,“特色小镇”的政策一直在更新变化,是个十分难得的市长和市场都重视的项目,但无论是政府主导型特色小镇还是企业主导型特色小镇,在做顶层规划时都应该先把重点放在“IP”挖掘上,得“IP”者得天下。后期投入建设时,应该和当地居民需要结合,创建双赢模式,实现居游共享。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专家胡乔叶也表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在民,先让利于民,后与民共建,小镇才能迅速成长起来。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单位对钱怎么花没有明确思路,从受访对象口中听到最多的回答就是无法确定,对于建设中各产业投入和比重的有关问题,他们只能讲出目前的投融资情况,对于未来的花销问题,他们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难道花钱不应该提前规划么?那这些小镇,目前况状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6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
不同小镇 花法不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形态迥异,文化多样。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除了建设内容不同外,进度和投融资、建设情况也各不相同。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舍伯吐特色小镇是住建部等3部委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之一,总计划投资42.6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三分之二,包括S304线保康至舍伯吐段一级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7億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4600万元,镇区绿地广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镇区道路升级改造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9080万元,其中,投资8600万元启动实施镇区8公里街路改造和硬化工程,投资480万元实施24万平方米雨污管网以及16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同时该镇计划投资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养殖产业、冷藏运输产业和具有民族风情的房地产共8亿元,以高科技电子商务为主的投资6000万元,另外计划投资5.2亿元为当地居民建设公园和教育、医疗项目工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大阳古镇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但是当地居民日常用水仍靠水井,地下污水处理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使小镇的生活水平不高,发展进程缓慢。北京大学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董事长窦文章告诉记者,基于小镇现状,他们会把前期资金重点花在地下管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随后进行后续景观美化、服务设施和产品打造,做到让利于民,与民共利。据了解,目前北大博雅方略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8000多万元,预计5年投资5亿元,用5-8年的时间建成5A级景区。
舍伯吐特色小镇和大阳古镇的顶层设计资金规划大部分投入到修缮道路、治理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对突出产业的投资所占比例不高,但记者将之与其他小镇的投资情况作对比,发现他们对目前自身条件的评判很客观,所以把资金投入到改善环境等重点项目上,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位于重庆合川的航空小镇负责人戴维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航空小镇预计投资最少500亿元,分批投入,分期建设。他告诉记者,涉及航空航天智慧小镇的衍生产业有200多个行业,能想到的行业均要投资,所以投入比例难于回答。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修建机场的投资比重最大,其次是房地产。
圈地搞房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一大误区,航空小镇的顶层设计中资金大量投入到房地产中虽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从基本条件来看,这并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也不能可持续地发展。
以产业为重点投资的小镇比比皆是,例如瓷器小镇、茶叶小镇等,“麻纺小镇”江西分宜县县委书记李逸翔告诉《经济》记者,“麻纺小镇”固定资产投资在30亿元以上,第一年投资将完成5亿元,前期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集产、城、人、文于一体,重金打造和麻纺产业发展相关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记者认为,以产业为重点投资对象的小镇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基础优势,也就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发展才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而花大量的钱去打造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产业,就从目前调查来看,这样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对于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并且资金回流很顺畅的地区来讲,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会是接下来重点投资的领域。位于江苏泰州的东方医药小镇内含产城协同区、医药综合研发中心、商务会展区、休闲配套区和中草药主题休闲带五个领域,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东方医药小镇在原有“中国医药城”的基础上建立,2007年开始规划医药研发和交易地区。从2008年起,这里总投资额已达上百亿元,餐饮、酒店等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扩大。他透露,2017年还将继续投入2亿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例如街心公园和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等。
对于很多原本就是旅游景区的地区来讲,要想打造成为特色小镇,投资重点应当是对“IP”的投入。官山镇地处“中国水都”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端,在道教圣地武当山的西南麓,道教文化十分浓郁。这里要打造以“道”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条件十分优越。项目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该镇处于前期规划过程中,由政府和社會资本成立SPV公司进行投融资,预计到2020年总投资要达到35亿元,主要用于建设吕家河民歌村、新楼庄太极文化创意园和田畈村泰山观清修康养园3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各项目建成后年实现利税总额将达70594.12万元,投资回收期为8-9年。在官山镇的建设中,道教元素必不可少,可以说越极致越容易吸引人,所以官山镇加大对以“道”为主题的衍生业态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
花钱的事谁来管
融到资,开始花,谁在监管钱是否花到了正点儿上?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泰州东方医药城项目负责人告诉《经济》记者,在花钱问题上,各方面都十分严格,首先政府会派专门的部门定期审核,在建设中的每一次资金流动,都会上报政府备案或审批。
航空小镇负责人戴维表示,各种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几乎都是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层主导,有的是财政部门,有的是发改委,但通常是由银行作为托管来管理资金。王丹告诉记者,在资金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负责建设的投资方,都会严格把关,谁花钱,怎么花,谁来监督,这都是他们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另外他提到,这样严格的把关是把双刃剑,从镇到地级市,再到省住建厅和发改委,审批过程十分缓慢,“钱不管不行,但效率太低也不行。”他说。
单光暄则认为钱的投资管理不能只听从出资方一方的意见,他提出,最好的花钱方式就是集体监督,即把钱交给SPV公司进行合理讨论,等政府、社会资本、专家团队一致认同后由SPV公司进行运作,并定期向各方汇报。
据《经济》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稽察办通过在线调度和现场考察,对已通过审核的特色小镇进行业务监督。而杭州市发改委产业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采用的是市场创建的模式,发改委只在产业导向和前期申报、顶层规划方面有所涉及,所以在资金监管上就全靠市场为主,发改委不直接监管资金动向。但浙江省有规定,凡特色小镇建设能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或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浙江省通过制定小镇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实现了对钱的花销的间接管理。
在建设特色小镇的大本营里,各路专家各自为营,投资者们窥间伺隙,政府部门踌躇满志。但建设始终离不开钱,钱的使用要有意义,更要有所成就。花钱的门道很多,利用好它才是当今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本刊实习生叶梦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投资热需做冷思考
现阶段的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全世界有50万个所谓的镇,发达国家60%的小镇是有特色的,我们15%都不足。欧洲有巧克力小镇、报纸小镇、图书馆小镇,哪个特色小镇需要投资50亿元?我们动辄20亿元,某省要投资1000亿元建200个特色小镇,这是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吗?”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的话说出了记者心中的担忧。
建设特色小镇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怎么让好的想法落地,是规划者和建设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在“宽进严定”的建设模式下,特色小镇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保证在“大鱼”被捞走后,“小鱼”还可以健康发展。投资者和决策者们们还需三思后行,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