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空中力量

2017-05-04 10:12王宏亮
航空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战斗机航母海军

王宏亮

“让美国再次伟大!”

现场聆听过特朗普竞选演说的人一定对这句特式“陈词滥调”记忆深刻,无论这位候任总统做什么主题的演讲,其最后的总结口号都是这句在知识精英阶层看来空洞乏味,却让普通蓝领民众不用动脑子就很期待并享受的“再次伟大!”

   中东强人秩序摧毁后的无序与混乱,释放出更为严重的恐怖势力威胁。在各派势力利益纷争的缠斗中,叙利亚内乱也变成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

如果非要较真,从语法上讲,这实在是一句“批判现实主义”口号。在特朗普看来,“再次伟大”之前的美国显然是不伟大的,如果参考“最伟大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那句“美国是伟大的,因为美国是好的;如果美国不再是好的,美国就将不再伟大”做逆向解读,特朗普眼里的当下美国不仅不“伟大”,连“好”都不够格。

竞选阶段就一再强调的口号为特朗普的执政理念定下了一个基本基调——即必须采取一系列具备彰显意义与广播效应的措施来重塑美国的伟大——内政方面,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减税、制造业回归、改革医保体制等措施进一步唤醒经济活力,提高民众收入水平;而在外交和防务板块,与民主党时期相比,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则必须更加果断,拥有更加难以撼动的全球领导力和执行力。

毫无疑问,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其在推行更强有力的外交与军事战略时不可能再依靠诸如“让XXX再次伟大”之类的虚言,无论是凝聚盟友的信心,还是摧毁现实的威胁,抑或震慑潜在的对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拥有并随时展示或使用一支无可匹敌的军队,而这显然需要更多的军费投入。

超6000亿美元不够花

早在2016年9月的费城竞选演说中,特朗普就曾公开表示,在奥巴马政府领导下,美国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已降至二战以来最低水平,威胁国家安全——这基本是事实。奥巴马政府的年度国防预算一般在6 000亿至7 000亿美元之间,其第二任期的国防预算占GDP比重滑落到了3.5%左右。从军费的绝对金额来说,6 000多亿的年度国防预算比之前任何时代都多,但其占GDP比重则正好相反。

冷战时期的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预算占GDP比重普遍超过10%,最高的1953年甚至达到14.2%,这一时期的美国用“穷兵黩武”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该数字在60年代滑落至9%左右,70至80年代进一步跌至约5%;冷战结束后,尤其是民主党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国防预算占比首次跌破4%,1999至2001三年更是跌至3.0%的历史最低点。此后随着小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在全球大打反恐战争,国防预算占比回升到4%以上,直到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再次下滑。

在特朗普看来,美国近年来的军费增长速度正在被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抛越远,本质上反映出民主党政府在防务领域的消极和无所作为。尽管绝对数额很高,但受美元通货膨胀,以及高技术武器的采购价格不斷上涨的影响,6 000多亿的军费规模不仅将掣肘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换装速度,甚至连现有的军备规模都无法维持。

奥巴马的战略负资产

从战略上来讲,有限的军费也将影响美军在全球快速部署的能力,并间接限制华盛顿动用军事力量的决心——这些都是与一个“伟大的美国”背道而驰的。如果说奥巴马继承了小布什因过渡扩张而带来的战略负资产的话,其留给特朗普的同样是一个战略困局。

   俄军S-400防空导弹已经进驻叙利亚,如此高性能远程防空武器系统的存在,对西方空中力量在该地区的活动构成现实威胁。以色列F-35在这个当口空袭叙利亚,算是冒了把不大的风险,攫取了高额声誉回报。

在远东,从小布什执政末期就开始的“亚太再平衡”军力调整历经奥巴马两阶段任期竟然还在“调整”。该战略的主要遏制对象中国无论是在南海还是东海方向,都比8年前收获了更多切实利益与主动。如钓鱼岛管控从过去的日方实控转变为今天的双方交叉管控,而北京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力部署也正在以无可阻挡的坚定决心推进。正日渐强大的中国海空军甚至已经逐渐走出岛链围堵,于广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腹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海权空间。

这一切对于一向信奉零和博弈的美国保守主义精英阶层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而共和党则一直以保守著称。

在中东,美国及其盟友掀起的阿拉伯之春砸碎了中东传统的强人秩序,却释放出比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更可怕、更高效的ISIS恐怖主义“撒旦”。伴随而至的难民潮不仅让其欧洲盟友压力山大,也在不断动摇并侵蚀着西方的道义与意识形态优越感。奥巴马政府随后的中东政策犹豫且目标模糊,既没能推翻巴沙尔政权,也没能消灭ISIS,导致沙特等地区传统盟友逐渐离心离德,俄罗斯和什叶派力量迅速座大。而作为奥巴马重要政治遗产的伊核协议也被以色列和国内鹰派斥为“新慕尼黑”。

在东欧,华盛顿草率的乌克兰政策将美俄关系推入冰谷。其为了维持在东欧的战略信用,必须在俄欧边境采取一系列挑衅性军事部署。这些象征性部署在实际的军事冲突中不可能起到阻挡俄军的作用,却增加了导致美俄直接碰撞的风险。

这就是奥巴马留给特朗普的战略遗产——不仅不伟大,简直可以用烂摊子来形容。

既然已经许下了诺言,并且在竞选时利用了这个“烂摊子”,特朗普作为“接盘侠”就必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从目前特朗普团队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其很可能希望在中东问题上与莫斯科达成合作与交易,在更果断的解决ISIS问题的同时,重新整合中东的美国战略基本盘,联合盟友遏制伊朗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张。

在东欧,美国有可能与俄罗斯达成一个暂时的,双方可接受的妥协:美国不再增加在东欧的军事部署,但也不会大幅撤出现有部署,美国不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默认乌克兰东部的分裂现实,并在合适的时机至少部分撤销对俄制裁;作为交换,俄方须做出非正式保证,不动用军事力量威胁从波罗的海三国到罗马尼亚的北约前沿国家及乌克兰。

     美国海军计划在2017年4月让“杰拉尔德·福特”号航母(CVN-78)正式服役。这种采用诸多新技术的航母的确让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技术水准上了新台阶。但对于特朗普而言,海军350规模的构想,从成本边际效益的角度看,扩充航母数量并不划算。

此外,在特朗普任内,美国可能将彻底完成“亚太再平衡”战略及“空海一体战”战术指导下的军力调整。现在看来,特朗普竞选时一再强调的将美军从盟国撤出的方针很可能只是一桩“敲诈”,日韩等国已经明确表态愿意负担更多的美国驻军费用。特朗普竞选获胜后,他本人及由他提名的候任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一再发表极不负责的言论,挑战中国在台海及南海的核心利益。尽管我们现在还难以对其上任后的对华和亚太战略下定论,但这些言论肯定不会对中美关系带来任何积极影响。

由于中国军事力量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特朗普如果希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就必须加大筹码。外交上,其很可能更为积极的武装日本并支持后者挑衅中国,军事上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针对性部署——这种部署不一定局限于前沿,前沿部署的战时风险太大,美国有可能会全面加强阿拉斯加、夏威夷、关岛、澳洲的海空力量规模,并将最先进的远程或隐蔽攻击型武器部署在这些地区。换言之,特朗普的对华军力部署将更加注重实战而非威慑,这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并有所准备的。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人员、战机和战舰、以及更完备的基地设施来支撑。而归根结底,就还是需要更多钱。

扩军,追求绝对优势

特朗普曾在自己的竞选网站上发表声明:“我将大大增强我们的军事力量,使它强大到绝对没有人能够给我们制造麻烦的程度。”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由特朗普统帅的美军将令任何对手或潜在对手感到恐惧,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二是这台超强的军事机器将能够在任何形态的军事冲突中碾压对手——显然,这也是第一点能够实现的后盾。

客观的说,尽管即便是在特朗普看来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军费水平仍然足以碾压其他国家,但要想兑现“特式承诺”的那种超绝对军事优势,难度仍然非常大。毕竟中俄等国也都没闲着,美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企图必然会逼迫潜在对手同样加大投入;而传统军事机器应对类似ISIS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效费比一般来说也低的可怜。

截止本文发稿,由于还只是候任总统,特朗普尚无法给出详细具体的强军方案,其只是曾笼统的表示未来将把美国陆军从目前的不足50万人增加到54万人,海军舰艇数量从276艘增至350艘,战斗机数量从1 113架增至1 200架。坦白講,这不是一份令人感到恐惧的“碾压式”方案,不过从特朗普一系列的言行风格来看,倒也符合其擅长用浮夸口号包装务实计划的习惯。;按照美军编制,陆军增加的4万人还不到两个满编师,350艘舰艇数量也比里根时代曾经提出的600艘战舰计划相去甚远。

空中力量方面,特朗普团队还曾放出风来称准备增购1 000架战斗机——如果这不是媒体的瞎编乱造,就肯定是特朗普或者其手下人为了赢得选战故意对那些不懂军事,但“足够爱国”的蓝领选民放出的烟花。按照特朗普的说法,美军现役战斗机总数也才1 113架,增加1 000架就意味着扩大接近一倍的规模,而且增购的战斗机必定是比现有的F-15和F-16昂贵得多的新机型。毫无疑问,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任何美国政府都不可能批准如此激进的军备采购计划。

从可操作性来看,将现有战斗机队扩张至1 200架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美军现有的战斗机群包括空军的F-15、F-16、F-22,海军及陆战队的F-18,以及空军、海军、陆战队刚刚试装的极少量F-35。美国空军当前服役的F-15和F-16主要购置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十年间,空军的战斗机实力相当于36个联队,超过2 500架战斗机,平均机龄只有10年。此后,美国空军可部署的战斗机持续减少。从90年代初起,由于冷战结束,空军采购的新战斗机数量非常有限,战斗机机群的平均机龄持续增长。到2009年时,美国空军80%的战斗机已经消耗了超过50%的计划服役期;两年之后,所有战斗机的平均机龄已高达21.3年。

可以肯定的是,F-15和F-16将不会再出现在战斗机采购名单中,而除了增购的87架外,逐渐退役的F-15和F-16在未来特朗普至少4年的任期内还将腾出数百架战斗机份额,它们将由谁来填补?是重启F-22生产线?还是大量订购F-18E/F或者F-35?

增购军机的精明与务实

重启“猛禽”或其改进型的生产无疑是最符合特朗普重建美军绝对优势理念的选择。然而,这恐怕也是最不可能实现的选择。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特朗普强军计划的核心是扩大规模,而非提高质量。原因很可能是在他看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美军装备的技术优势已经领先其他国家至少一代,但由于在全球承担的责任过多,且现实与潜在对手的数量、分布和类型都相当复杂,美军必须保证足够的规模才能“面面俱到”。这与里根时期为了维持装备规模,将大量封存的老旧装备改装后重新投入现役的做法颇为相似。

众所周知,F-22价格昂贵,停产7年后再重启生产线本身还需要资金投入,这将导致该型机的采购成本进一步飙升。特朗普是个精明的商人,商人的特点是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在装备采购中即可能表现为更注重性价比。即便特朗普大幅提高国防预算,他也肯定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而在他看来,采购并部署更多的战斗机能够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而飞机单价的飙升将限制采购规模,其所冗余的性能优势则完全是在浪费宝贵的预算。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特朗普为什么从未提及F-22,甚至抛出用F-18E/F取代F-35的“倒退”言论了。F-35比F-22便宜,但仍然太贵,且毛病太多,但也许在特朗普看来,这些问题其实并非难以解决。洛马正是抓住了五角大楼目前只剩下这么一个五代机项目的窘境,利用F-35的各种问题猛敲美国政府竹杠。F-18E/F比F-35更便宜,也更成熟,性能至少目前够用。精明的特朗普拿它出来威胁洛马是一步妙棋,并立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据最新消息,洛马高层已经与特朗普达成了大幅降低F-35采购价格的初步协议。而以色列空军在1月初突然派出F-35空袭叙利亚,恐怕背后也有洛马推波助澜。这次可能面对俄军防空系统的战场首秀风险很大,其最后的成功既是给F-35项目的国际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看的,也是给特朗普看的——该型机不仅采购价格可以降低,而且技术成熟度与性能水平也完全没问题。

至于“超级大黄蜂”——特朗普肯定不会忽略中俄重型五代机即将服役的现实。

航母之外的舰群扩编

对于美国海军来说,无论是奥巴马的276艘,还是特朗普的350艘,甚至里根的600艘,其舰队的核心无疑都是航母。因此,如果要明确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海军规模,讨论其将维持多少艘航母,可能比讨论拥有多少艘舰艇更有意义。毕竟,一艘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与一艘3 000吨级的濒海战斗舰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而除了航母外的几乎所有水面作战舰艇,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航母的平台功能搭建和使用的。

此外,对于中国来说,肯定还会更加关注特朗普时代美国航母战斗群在亚太的部署方式。比如是否会在关岛增加一个航母母港?是否会为第7舰队多配备一艘航母?还比如,美国海军是否会更频繁的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与台湾岛周边的敏感海域?

在“企业”号退役后,美国海军目前只剩下10艘现役航空母舰——清一色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超级航母。冷战后,面对不断裁减的航母规模,美国海军根据自己的计算,一直要求至少维持12艘航母服役才能保证“最低限度”的部署需求,其中包括一艘可随时转入实战部署状态的训练航母。

小鹰级4号舰“约翰·肯尼迪”号为此曾计划服役到2018年,直至被一艘同名的福特级航母取代才退役。不过为了节省预算,“肯尼迪”号早在2007年就退役了,甚至比更老旧的同级大哥“小鷹”号还早两年。“肯尼迪”号随后被转入预备役,但美国海军显然另有打算,这艘除尼米兹级和福特级外最“新”(也服役近40年)的美国航母很幸运,既没有被肢解,也没有被封存或者改建成博物馆,该舰作为可随时转入现役的训练舰仍然在发挥余热。换言之,美国海军目前的可用航母仍有11艘——距离海军的“最低限度”要求还欠一艘。

福特级首舰“福特”号的服役时间一拖再拖,据2017年1月11日美国海军最新公布的消息,该舰将于今年4月交付海军,但具体服役时间仍然未定。考虑到该级舰采用了全电推进、电磁弹射等多项革命性新技术,延期服役本在意料之中。只不过由于“企业”号的退役时间是参照“福特”号当初的服役计划制定的,导致“企业”号退役后,美国海军有长达5年的时间“缺编”一艘航母。

因此,当“福特”号服役时,其将不会再替代任何一艘老航母。直到福特级2号舰——新“肯尼迪”号于2018年服役(估计还要延期),届时已执勤43年的尼米兹级首舰“尼米兹”号才会退役。预计该舰退役后将取代老“肯尼迪”号,成为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新的训练舰。福特级的3号舰被命名为新“企业”号,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大设计缺陷,该级舰保守估计仍将建造至少10艘。

在特朗普笼统的海军舰艇扩编计划中没有提到航母数量。如果仍维持11个航母战斗群与11个两栖戒备群的基本规模,那么增加的74艘水面舰将如何使用?是进一步强化现有航母战斗群与两栖戒备群的护航舰配备?还是组成类似日本“八八舰队”那样的独立巡洋舰与驱逐舰编队,来扩大海军的日常巡逻范围,或提高在相关海域的巡逻频次,以应对更多更复杂的海上威胁?现在来看,第二种可能似乎更大些,美国海军现有的航母战斗群与两栖戒备群编制已经相当成熟,尽管护航舰艇数量比冷战时有所减少,但在佩里级与斯普鲁恩斯级退役后,现有护航舰艇全是清一色的万吨级阿利·伯克驱逐舰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在俄罗斯海军逐渐丧失远洋饱和打击能力后,美军舰艇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是绝对冗余的。

在现有舰群之外,组建若干独立舰艇编队则将赋予美国海军更多的任务弹性。在低威胁或非传统威胁海域,一支没有航母的独立舰艇编队就足以完成相关巡航或作战任务,而在当前模式下,可能就需要从邻近的航母战斗群内抽调部分舰艇执行该类任务,这无疑会削弱航母战斗群本身的作战能力。而在高威胁的前沿海域——比如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巴伦支海,或南中国海,也并非总是需要大张旗鼓的派遣航母耀武扬威,某些情况下一支可以在前沿频繁扫荡巡逻的独立舰艇支队可能更好用,且没那么敏感。

听其言,观其行

前文已经分析过,特朗普强军计划的重点很可能是扩大规模,而非追求更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个计划直接针对奥巴马政府留下的一系列战略负资产,力求相对务实地解决问题。但美国并非总统一个人的美国,而是各种利益集团操控下的现代帝国。可以确定,特朗普增加军费开支的口号必然已经被各大军火巨头所关注。他们与他们在政界军界的支持者们会拿出各种眼花缭乱的高精尖武器方案来努力博得新总统的眼球。

特朗普又会在其中作何选择?

如果前文中对特朗普追求效费比和规模优势的判断没错,那么正日渐成熟的无人作战系统可能会是特朗普政府未来武器研发投入的重点。其中既包括类似X-47这样的无人作战飞机,预研的第六代战斗机也可能向无人方案倾斜,同时也包括陆军的各种地面无人作战系统。该类系统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且见效快,花费少。

可“一小时打遍全球”的远程高超声速武器也可能会受到青睐。它们符合特朗普从前沿逐渐撤出的全球部署理念,与大量建设海外基地和部署航母战斗群相比,远程高超声速武器具有类似的反应速度与打击效果,但更省钱,外交成本也更低……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还只是基于现有少量信息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特朗普曾经在WWE(美式摔跤娱乐)和多部肥皂剧中客串演出,他与里根一样,都有表演的天赋。因此,他曾经说过什么并不能代表他未来一定会做什么。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军队到底什么样?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最终到他任期结束时,美国是否真的能够再次伟大?

我们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吴佩新

猜你喜欢
战斗机航母海军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晓褐蜻
苏-35S战斗机
我的海军之梦
航母爱出糗
我爱航母
在航母上起飞
歼-5战斗机
蚋式战斗机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