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无人机调教成一窝蜂

2017-05-04 07:20
航空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黄蜂美国国防部编队

2016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中国湖沙漠试验场。3架美国空军F/A-18“超级大黄蜂”悄然飞临,得到指令后,从各自翼下的特殊吊舱内释放了一连串小东西,如果有《雨人》主人公那樣的数学天赋,你能瞬间数清它们的数量——103,这不是103颗子弹药,而是103架微型“山鹑”(Perdix)无人机。这些“超级大黄蜂”正在执行一项史无前例的任务,测试微型无人机智能集群技术。时隔2个月后的2017年1月10日,美国国防部终于打破沉默,向外界透露了“一点点”关于这次试验的消息,甚至还发布了一段试验视频资料,虽然迟到,但挺贴心。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发言中称赞这次无人机集群作业试验是无人机集群自主能力发展的“一大步”,但没有透露试验的更多细节和未来试验步骤,唯一能够确认的是,美国国防部对试验挺重视。

“山鹑”是一种重约450克的微型无人机,它有两副可折叠机翼,一个微型电池模块以及一个内置摄像机。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了这种无人机的原始设计方案,后来被战略能力局(SCO)选定作为试验对象。“山鹑”可以装入特制容器,直接塞进战斗机上的红外诱饵布撒器,使用时像抛洒红外诱饵弹一样直接发射。这种设计之所以吸引美国军方的关注,是因为它们可以直接装上美军现役几乎所有飞机。

在发射时,“山鹑”会呆在容器里,容器保护“山鹑”免受发射冲击和高温烧蚀损害,在飞离载机到达安全距离后,“山鹑”才会从容器弹出,展开机翼开始飞行。一旦离机,任何一只“山鹑”都会自动搜索其他“山鹑”,并与之建立通信——如果无人机够多,就能组建起一个无人机集群。

指挥一只庞大的军队很难,原因在于即使在你掌握形势的情况下,要调动他们也要找出一条最优法则,而你的命令必须下达给每一个作战单位,甚至逐级传达到每一个战士,还得足够明确清楚。这样的严酷要求下,稍不留神指挥官就会把军团指挥成一窝蜂。“一窝蜂”实际上是蹩脚的形容,蜂群看似混乱,实则有着严密的系统逻辑。今天的无人机集群智能,就是奔着一窝蜂的目标去的。

美国国防部官方视频中,你能从地面操纵人员的显示屏上清楚看到那些无人机(绿色点)根据目标/指令(红色点) 自主编队并实施追踪的画面。它们时而根据目标编队,时而根据指令快速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形指令排成一个圈,把一个区域围得水泄不通。按照国防部的消息,这些“命令”是下达给“蜂群”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个体。“蜂群”之间彼此会不停地“交谈”,在没有个体指挥官情况下形成“蜂群智能”。在组成集群过程中,如果个别无人机发生故障或损失,剩余无人机会根据参与组网的无人机实际数量做出反应,自主调整编队形式,继续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这是无人机智能集群技术最为诱人的特征之一,即具备系统性的高生存力。

人家不愿透露的秘密没法获得,但线索到处都是。美国国防部曾经发布的信息显示,SCO正在与国防工业试验办公室(DIUx,负责与商业技术产业接洽的专门机构)合作,寻找承包商,打算在2017年底前制造1 000架“山鹑”,看来美国军方的试验规模可能越来越大。嗡嗡响的微型无人机遍布战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旦集群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搜救、侦察、情报、监视,对于“无人机战地观摩团”绝对小菜一碟,即便你去让它们攻城夺寨,也不是没有可能。

猜你喜欢
大黄蜂美国国防部编队
美军FA-18E超级大黄蜂
2023年1月25日,美军一次演习期间,空军正在进行编队飞行
2020年《美国国防部数据战略》浅析
美国国防部RDT&E预算拨款结构研究及其启示
少年儿郎时,谁是你身边的大黄蜂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飞行器编队协同控制
基于预测控制的无人机编队内部避碰
美国国防部继续推进超级计算能力建设
多弹编队飞行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