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建设

2017-05-04 01:07刘芹英
中国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国珠算2008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创造出的科学精神财富。开展珠算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珠算;传承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040

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重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优秀传统文化被丢掉,如同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文明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已经绵延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广大中国人民内心深处,长期地渗透和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广大人民的行为习惯。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将传承、弘扬和创造中华优秀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际国情有机结合,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对于传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和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2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大意义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强调,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理念、智慧,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能够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为此“两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学习和抓好贯彻落实。

为增强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性的、创造性的、成效显著的工作,明显地、有力地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全面实施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文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精神素养、增强我国文化方面的软硬实力、推进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珠算是我国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包括珠算等在内的510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人们对珠算的关注。2013年12月,中国珠算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从东汉数学家徐岳在《数术记遗》中最早记载了珠算至今,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历史岁月,珠算是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是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算计算工具为算盘,通过拨珠来进行加、减、乘、除基本运算,乃至乘方、开方等高级的运算,向全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即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其实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期,由于手工业、商业发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为解决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珠算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珠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对中国民俗、文学作品、音乐创作、舞蹈绘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与珠算联系密切的独特的珠算文化现象。在民间日常俗语中有很多体现了珠算文化,例如有人私心重,只为自己考虑,就说“会打小九九”。九九归一,表示事情总有结局,有归根到底的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表示无条件的意思。也表示形容人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不问清缘由的意思。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一推六二五,以此形容把全部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敏捷迅速,干净利落。“开盘”“收盘”“清盘”“如意算盘”也来自珠算术语。有些地方,在婴儿周岁生日时,举行“抓周”仪式的习俗,即在婴儿周围摆放包括算盘在内的一些吉祥物品,算盘是其中象征智慧和财富的必备物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将珠算用作灯谜、用作比喻、用作显示任务身份、用作表现人物特定动作和特定心情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算盘入画,北宋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初画家王振鹏的《乾坤一担图》有算盘,齐白石发财图就专门画了一只算盘。邮票作品也体现了珠算文化,1975年3月8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一套《乡村女教师》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之一是辅导学生练习珠算。澳大利亚、日本、文莱、菲律宾、利比里亚等5个国家的邮票上出现了中国算盘的图案。我国台湾省、澳门、香港等也发行过算盘的邮票;音乐作品中的珠算文化有《我的算盘好伙计》《算盘响》《算盘歌》等。

2014年4月,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的通知》,修订后的新大纲中四门课程,《珠算考试大纲》是其中之一。《珠算考试大纲》对珠算考试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拓宽了对珠算历史和发展、珠算国际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算盘的结构、种类、术语等基础知识内容,体现了珠算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宣传,更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来,由教育部等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在处理成本会计岗位凭证汇总业务时,不准用电脑或小型电子计算器,必须借助算盘这一传统的计算工具,该项计算分值为10分,这一要求说明了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珠算的传统计算功能和珠算的实用性,实际上为会计专业的会计操作技能改革指引了可供借鉴的方向,有利于实施弘扬、传承和发展包括珠算文化在内的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珠算文化传承分为教育传承和文化传承。目前正在推广普及的珠心算,是珠算的传承、创新与升华,是珠算发展的高级阶段,珠心算是珠算新的载体,教育是开发少年儿童智力潜能的好方法,珠心算是1800多年珠算发展的新里程碑,代表了珠算文化的今后发展的方向。中国珠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四年有余,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體体现。

5 珠算工作者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在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采用不同的记数法,所使用的算具和算法也差异很大,但欧洲的划线算盘、罗马算盘、俄罗斯算盘等计算工具均已被历史淘汰。中国算盘和珠算,因为机制、结构系统和思想方法等非常优越,不仅至今还在应用,而且还有很大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潜力,受到世界不少国家的关注。2013年12月在阿塞拜疆首府巴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代表刘芹英博士作为中国珠算的传承人代表表态讲话,中国将加强中国珠算的实践和保护,通过职业院校、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全国珠心算教育实验区和实验点,扩大传授珠算实践操作技能,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年轻的人才,来确保珠算的代际传承。弘扬、传承和发展包括珠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从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今后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应该更加重视中国珠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坚持全社会参与,把珠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珠算珠心算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从业工作者,要坚定信念,树立自信,大力宣讲、普及推广、研究发展珠算珠心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珠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实质内涵,把珠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和激活,努力构建珠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和发展体系,认真实施珠算的传承和发展工程,在协同推进过程中取得重要成果。通过珠算珠心算教育培养,使大中专院校、小学、幼儿园广大青少年儿童自觉学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珠算课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综合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有政治理论素养,又兼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为广大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增进国家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申.职业院校树立大珠算文化观与强化珠算课程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王家申.探析大中专院校在传承与弘扬中国珠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部财会,2014(10).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