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良
【摘 要】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数学的学科特征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生动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和实质。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数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91-0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比丰富的资源,同时也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是让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容量大和抽象性强是较为突出的特点和难点,而信息技术可以在这种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搭一座桥梁,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定教”。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创建数学美育情境
传统教学过程由于受到教育媒体的限制,只能向学生展示静态的美,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动静结合的美。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先向同学展示大量的色彩丰富的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对称图形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们也不要急于切入定义,而是可以引入一些比如y=x,y=3x等奇函数的例子,并在几何画板上画图,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中也大量存在对称美,这样我们可以为后面知识的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学变得轻松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创建空间想象情境
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空间智能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三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个模式进行思维的能力。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仅靠课堂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教学挂图,教师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再加上职高学生大部分的空间感都不强,所以他们对于学习立体几何不是不想听,而是实在想不明白。
因此,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一些功能,对平移、旋转作图,将复杂的数学思维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图形变化,从而逐步加强同学们的空间感和学习兴趣。
3. 创建模拟实验情境
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的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这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或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研究函数的图像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参数的变化,用“五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通过这些图像的变化总结出变化规律。这种方式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我们如果用几何画板直接对这些参数的修改总结出变化规律,就可以很形象生动地总结出规律。所以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形成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整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构建职教数学有效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好地完成数学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部分教师盲目追求课件、过多依赖课件进行教学,制作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为此,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相结合来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认知能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所长,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应注重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所以,我们要牢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认知能力。
2. 应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和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生机,使我们许多数学教学设计得以实现。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无奈的,目的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3. 需要提高學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字化教学就是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对话框来控制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输入a,b,c,观察a,b,c变化时图像的变化,探索a,b,c对图像的影响。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构建。
4. 应持开放性原则
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基础上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条件充足、答案确定的封闭题而言,开放题由于自身的特点,使其更易实现上述的教育理念。同时,由于学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开放题的来源更加广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比如,我在教等比数列的应用时,让学生去背公式学生会感觉很乏味,而让学生去解决一个住房贷款的问题,鼓励他们去网络、银行中查找资料,并通过所学的知识3到5人一组得到不同的贷款方式,这样每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不同的结果,让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5.应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
借助课件、网络等信息技术对数学问题分析研究,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同时,板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应忽视,在分析数学问题时一定要结合黑板来强调、分析问题。尤其是许多问题都不是我们在做课件的时候可以想到的,所以我们不可能事先做好所有的准备,必须用板书来补充;还有重要的知识,课件会一闪而过,需要板书来进行补充。
关注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将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整合的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创造大量普通教学难以应用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1.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突破难题
多媒体技术具有使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内容得以呈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教学内容。当然,这也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水平。
2.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收获取信息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了。通过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对学习金字塔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百分比是不同的。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它的学习金字塔图形如右图所示。
可见我们由原来的讲授转变为视听结合,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数学建模。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费时,只能适当应用,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 信息技术与反馈信息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该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归纳演绎是数学推理的基本方法。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随时与教师交流(比如QQ、微信等),充分发挥了及时、准确、真实把握反馈信息的这一优势,就可以合理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總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提高职高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我们国家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就会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