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记者等部长,现在是部长等记者。”据新华社报道,3月12日上午8点,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距离“两会部长通道”开始还有10分钟,五六名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已经提早到达,做好“接招”热点问题的准备。
按说,谁等谁无关宏旨,但是这个细节的变化,其实正对应着信息公开的进步,以及政府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姿态。几年前,记者要从部长嘴里“套”出点料可不容易,如今,“部长通道”仍在,但拦路现象不见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部长主动作答,使得人民大会堂北门内的那段走道,既是部长必经的通道,更是部长发声的渠道。这个通道,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政府信息透明的一个窗口,也是连接官民良性互动的一个桥梁。
在去年的總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谈到政务公开时笑称,不是有一个“部长通道”吗?“我听说今年部长们的表现还是受到记者们的欢迎的,是不是啊?”确实如此。今年两会召开前——1月18日,在专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总理对部长们提出了一项硬要求:“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
事实证明,今年的“部长通道”确实变得更通畅了。其实,记者不仅希望部长们发声,更希望他们不躲闪、不含糊,正如总理所称,“你们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同时,不独记者,全体国民也许都希望部长们发的声有内容、有“干货”。从现实反馈看,部长们确实关切社会热点,诚恳作答,比如财政部部长肖捷面对记者提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在保运转和民生兜底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坦承这个问题“令人牵挂”,并透露中央财政今年将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支持。不闪烁其词,也不拖泥带水,像这种回应就值得点赞。
“部长通道”成为重要新闻的“集散地”,这是好事。当然,对于公众来说,一年一次的“部长通道”还是太少了,公众有知情权,也有监督权,需要知道政府部门都做了什么。对于部长们来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需要多与民众交流,在重大关节需要释放信号、引导预期、鼓舞士气,故此应该主动、及时地向公众“说真话、交实底”。
“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话要堂堂正正讲出来。不能遇到事都闷着不讲话、不回应。”这是总理对部长们的要求,何尝不是对其他政府官员的要求?多利用现有的发声渠道,多发声,善发声,少摆出“无可奉告”的姿态,就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赢得公众的真正认可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