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给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方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增长预期设定为6.5%左右。如何稳,怎么进,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展开热议。
创新+坚守,为实体经济插上翅膀
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攻坚之年迈入深化之年,实体经济也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中,抓住了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点。
3月7日下午的浙江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代表跟大家分享了一份喜悦:“一直在上海搞金融的儿子,终于回绍兴和我一起做实业了。”徐爱华说,过去在儿子的眼里,实业太苦太累,没有金融“高大上”、来钱快。但徐爱华坚信,一个国家的富强要靠实体经济。
在场的代表们纷纷为此点赞,不少代表表示,“浙商一定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就是实体。”
“实业是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前面‘1,才会带来多元化经营的‘0。”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坚江代表所经营的奥克斯虽多元化,但多年来在实业上情有独钟,一直没有离开过。
坚守之后,实体经济如何发展?郑坚江道出“三字诀”:快、新、实。“快,就是与时间赛跑,快速推陈出新;新,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奥克斯3年来引进行业专家200余位,研发投入8个多亿,拥有专利2036项,智能新品占比超50%,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实,就是要扎实基础。”
坚守不是守旧,创新才是发展的引擎。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代表看来,实体经济面临的难题,从企业层面看,根子在于创新不足。这几年,同样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的背景,科技型、创新型的企业相对比较好过,传统行业企业则相对压力大一些。
“拥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话语权。”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代表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深知中国西药创制的“痛点”所在,长期仿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竞争力薄弱,任凭进口药开价。在他看来,把握话语权的核心是创新,多年来,丁列明一直坚持为创新鼓与呼,最期盼的莫过于让更多激励创新的政策落地。
创新是多维度的,但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运用。“新常态下,传统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迫切需要借助科技转型升級。诸多传统型企业都对科学技术‘喊渴。”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挺革代表表示,企业和人才之间,非常需要关于技术成果转化的“约会”。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到位?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到位的建议》。他建议,出台更加灵活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细则,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让科研人员真正享受成果转化收益。
周国辉代表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供需双方合力。”从供应侧看,当前的高校科研人员仍“心有余悸”,存在不敢转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转移转化政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政策的宣传、清理和配套需要进一步跟上,切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这道出了不少企业家的心声,也是当下消费者的追求。如何让“中国品牌”走出去,为消费者所认可,代表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两大支柱。
在车间干了30多年的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员许忠明代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要进入质量时代,关键还是要靠人。他用自己在车间工作的经验深刻诠释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许忠明曾经在金模车间工作,那是企业生产制造模具和自动化生产设备零件的专业辅助车间。“我制作的模具中,内孔直径最大的有500多毫米,最小的只有几毫米。虽然孔径很小,但必须确保做出的模具误差不超过1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模具制作最讲究精度,绝对不能“差不多”。
坚守和孜孜不倦是许忠明认为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他看来,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呼吁生产者对产品投入热爱和专注,用以前手工业者的敬业态度,去设计和打造产品。
对此,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爱莲代表也表示认同,在她看来,“要想真正成为一块在世界上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就必须要拥有一批认真敬业、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
针对目前工匠紧缺的现状,陈爱莲专门带来一份《关于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构建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她认为,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国家需在多方面尤其在人才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帮助制造业提升。她建议,推进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府要支持企业与有关职业院校合作,通过职教集团、职业学院等校企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品牌由企业创造,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在于企业家的洞察和决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这无疑给无数企业家打了一剂“强心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代表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没有乔布斯就不会有苹果,没有马斯克就不会有特斯拉,我觉得,他们身上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企业家。”在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代表眼中,企业家往往充满激情理想和敏锐眼光,能摆脱习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以新的方式开创新事业。
郑坚江代表则用极其精炼的两个字概括了他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实干!“没有实干精神,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企业家精神,怎么激发和保护?王挺革代表建议,全社会应营造有利于培育、激励企业家精神的氛围,弘扬“尊重创业、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正能量,形成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构建容错试错的机制,增强企业家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从而在供给侧改革中乘风破浪、再创新功。
“最多跑一次”,激发市场活力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字字激动人心: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門。
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已梳理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第一批)40961项。在审议过程中,说起简政放权,不少代表都十分自豪地推荐起“浙江经验”。
“当前,中国的发展在环境、资源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天花板,提升空间在哪里?我认为,就在政府自身改革上。”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柴利能代表认为,当前,“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浙江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政府自身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3月7日上午的浙江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浙江省省长车俊代表讲道,“最多跑一次”这一提法是新的表述和新的提升,但并不是新的“东西”。他说,首先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要深化改革;同时群众和企业有需求,尤其在当下这一新时期,群众和企业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此外,浙江的工作有简政放权和“四张清单一张网”等基础,所以“最多跑一次”这场改革,应该加上“深化”二字,是深化改革。
“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做到(最多跑一次)很难,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车俊代表坚定地表示。
宗庆后代表认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对提升政府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倒逼各级政府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和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
“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各地政府提供了一个具体、可参考的执行蓝本,为从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服务提供了实现路径。”因此,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高政府社会治理和服务百姓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对一些没有必要采取前置审批的项目制定标准与法律,企业和老百姓只要符合标准和法律的就可以去干而不必审批,而且要真正实现事后的监管,彻底解决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审批制度的回潮问题。
发力农业供给侧,共创“美丽经济”
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年初中央下发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都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墨较多。在审议现场,就“农业怎么调结构”“农村改革怎么深入”“农民如何持续增收”等问题,代表们展开了热议。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代表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现在农产品的结构,有些很稀缺,有些过剩,销售不出去。”在他看来,调整农业结构十分急迫。针对这一问题,俞学文认为可以建立市场和种植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根据每个地方产业、土地等特点,选择品种,规划种植,防止一拥而上。
同时,多年的创业经验,也让俞学文对品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目前,农业品牌的打造已刻不容缓,“只有打造品牌农业,才能实现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作为与农业、农民、农村打了30多年交道的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代表直言,我国的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他看来,农业不仅仅是种地、养猪、吃饭,更是多元产业融合和多种功能拓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要把传统的项目思维改变成体系思维、创新思维,通过经营科技实现借梯登高、经营资本实现借船出海、经营文化实现产品增值、经营品牌实现“一统天下”。
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农民的持续增收。近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大抓手。
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王文娟代表指出:“在大众旅游时代,乡村和城市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成为全域旅游的主体,发展全域旅游不能落下乡村旅游这个重要一翼。”旅游发展的红利不断释放,不少乡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同时也吸引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村工作和生活。
但伴随着乡村游的火爆发展,雷同化的观光产品也使其陷入发展窘境。如何破解乡村旅游“成长的烦恼”?
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天任代表认为,乡村之所以令人向往,就是因为在乡村能够看到“钢筋水泥丛林”城市所看不到的风光、文化、生态、历史等,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泥土气息和乡村特色,乡村旅游就难以为继。他建议:“真正把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体现出来,努力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