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以民为本是发展的初心,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从破解垃圾围城到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从人才培养到社会保障,处处透露着共享发展的民生情怀。
法治护航,破解垃圾围城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成了现下人们追求的发展之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大篇幅提及生态环境治理,而其中“河长制”的上榜给了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很大的惊喜,也激励着他们贡献更多“浙江经验”。
3月6日上午,在结束小组审议后,第三小组的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代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首席主播许婷代表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钟天华代表仍留在会场围绕“垃圾分类”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许婷说:“首先我不知道怎么分,没有人教我怎么分,分了之后,这些垃圾的去向是哪里我也不是很清楚。”
钟天华代表也提到,很多地方将垃圾分类简单等同于设置一个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桶,至于何为可回收物,何为不可回收物,是不是应当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确实,没有统一标准,老百姓便会手足无措。垃圾分类如何严守第一道关?民革金华市委副主委、金华市金东区教育局副局长方青代表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全国推行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她认为,垃圾分类应当以“终端”处理方式作为基本依据。资源再生公司回收、专业公司销毁、有机肥料厂发酵堆肥、热电厂焚烧、垃圾场填埋地下是目前垃圾的5个“去处”,在这个基础上配套推出用于“普及”的名称,以利于全民推广。
周国辉代表讲了一段亲身经历,提到了垃圾分类另一个问题。他曾到一个小区去观察,发现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又被清运单位在运输时混合起来了。“我们分了垃圾,最后全部被合起来了,问题就在这里。”
对此,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锦朝代表告诉记者,在金华农村,这个难题的解答就是“二次四分”法: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后,分别投放到政府配发的“两格”式标准化垃圾桶;再由村保洁员每天上门收集,在检查纠正农户一次分类的基础上,“会烂”的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堆肥处理,“不会烂”的进行二次分类,分拣出“好卖”和“不好卖”两类。“好卖”的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不好卖”的送垃圾填埋场集中统一处理。
不过城市垃圾数量比农村大得多,这样细致的流程目前可能还很难做到。生活在杭州的许婷就发现,目前城市环卫部门主要负责将垃圾从社区运送到垃圾处理站,在此过程中垃圾分类回收的程度并不高,而且回收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缺乏相应的行业和技术标准。
为此,她建议一方面要做“减法”,控制垃圾源头,实行垃圾实名制,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改变目前以户收取垃圾费的做法,建立以量收费制度;另一方面要做“加法”,逐步完善细化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不配合垃圾分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加大惩治力度,用法律来约束行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执法。
这一观点与浙江雅莹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华明代表不谋而合,张华明建议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垃圾分类,明确分类标准,鼓励全民参与,甚至在恰当的时候可引入垃圾按量收费制度,让污染者付费,实现源头减量。同时,在立法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引导和保障垃圾分类处置产业化,只有市场化的动力将垃圾分类并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才会真正成功。
既要爱因斯坦,也要培养鲁班
人才是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面对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引起了代表们热议。
“‘双一流之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应‘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立地就是立足中国大地办学。”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代表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以大学望境化人、以‘哲匠精神树人,以东方艺术立人”,这是许江心中“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图。
在许江看来,不管是“双一流”還是“211工程”“985工程”,都要秉承“大学望境”四字,“大学者,望境之谓也,文脉之谓也,学科之谓也,名师之谓也。此境、脉、学、人四项齐备,铸成大学。”
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许江坚定地告诉记者——“哲匠”,也就是以“哲匠”精神树人。“中国美院传颂着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第二句话是‘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许江表示,中国美院的教学就是通过一门技艺学习,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进而了解创造本质,打开自己内心,进入创造的境界。但最终要培养的又不止是工匠,而是要培养能够思想、富于情怀、有批判精神的工匠,也就是“哲匠”。
同时,在许江心目中,一所真正的“双一流”大学最核心的就是用“东方学”铸造学术核心,也就是他所说的“以东方艺术立人”。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普通高等院校的建设。”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代表一再呼吁要重视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双一流建设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很有热情。”叶飞帆对此也有些担忧,在他看来,一些普通高校暂时还没有争取“双一流”的实力,但其发展建设也是教育中的短板,不容忽视,不能有所偏颇。
为此,他建议,高等教育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需求、提高质量的目标。而这个转变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是单纯以为应用型只是工科专业,甚至认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向专科院校转变。
在宏观层面,国家要一手抓“双一流”建设,一手抓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门要加快出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配套措施,对本科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在中观层面,新建本科高校要利用招生录取改革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专业调整;在微观层面,课程教学改革要大力推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推进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