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市垃圾围城之道
随着城市化率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的应用,是破解之道。
2015年海口市海关有一批冻猪肉需要处理掉,扔又没地方扔,存在冷库里,每天光电费就要1万元。海关的棘手难题,最后由中电国际在海南的新能源公司帮助解决掉了。
开车驶入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老城经济开发区,会看到一大片垃圾填埋场,被白色的塑料围着,远远就闻到一股酸臭辛辣刺鼻气味。
在这个名叫颜春岭的垃圾填埋场的西侧,有一幢欧式建筑,建筑内外由茂密的热带棕榈树掩映着。这是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海口环保发电厂,能够处理掉全海口市每天的海量垃圾。
海口市目前常住人口有200多万人,每天产生近3000吨生活垃圾,大部分可以通过中电国际海口的环保发电厂处理掉。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每年可发电3亿多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
传统上,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取的是远郊填埋,辅之以堆肥和简易焚烧。填埋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触目惊心的:酸臭刺激气味经年不绝;垃圾渗漏液破坏地下水系统;在暴雨或烈日下垃圾尘灰四处流窜;危险化学和固体金属废弃物造成的破坏更为持久且难以修复。
城市垃圾中,主要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有毒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种类。调查中发现,人们在扔垃圾时开始注意分类,但实际上效果极为有限,究其原因,是垃圾回收运输过程中并不分类,反而混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分类基本无意义。诸如干电池这样的含有重金属成分的垃圾混杂其间,使得垃圾处理难度极大。住建部曾在8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但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也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只靠环卫部门一家无法从源头收集、运输管理和再回收利用循环起来,意义有限。
发电厂门口的红色屏幕上闪烁的是发电厂时时动态烟气排放参数,这些参数市民也可以直接登录海口市环保局网站获取。屏幕底部关于二噁英检测值数据颇为显眼。市民所担心的环保参数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垃圾发电被认为是解决城市每天海量生活垃圾和部分可燃烧工业垃圾的可持续的生态环保方法。但是近几年,在许多城市,垃圾电站的推广遇到了比较大的阻力。从观念层面,避邻效应让市民本能拒绝;从利益层面,垃圾发电意味着原有的垃圾填埋利益链受损;从技术层面,人们更为担心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这是一种会对人体神经产生严重破坏的物质,过往所有垃圾焚烧电厂之所以遇阻,二噁英是其中最主要因素。
“垃圾焚烧会产生二噁英,但目前在技术上不难解决。二噁英在300℃-500℃时最容易产生,但在850℃的高温下停留超过2秒就会分解。”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群波说。
我国垃圾发电起步较晚,至今全国垃圾发电厂不足200家。垃圾焚烧发电不仅充分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可以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發电。焚烧一吨垃圾大约能产生300千瓦时电。
垃圾焚烧发电,需要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支持。中电国际在海口的项目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应用,在每个流程和环节都进行了优化。这些流程和重要环节包括:垃圾接收工艺、垃圾池发酵、焚烧、余热收集、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飞灰处理等。
以垃圾池发酵为例,垃圾一般要在垃圾池进行5-7天的充分发酵,沥出原生垃圾中约20%的水分,提升原生垃圾约40%的热值。垃圾池发酵产生的臭气与沼气通过抽风口抽入燃烧炉内助燃,既避免了臭气外泄,也变废为宝,资源再利用。
垃圾焚烧炉是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工艺中的核心设备,要求对国内高灰分、高水分、低热值垃圾的完全燃烧。燃烧后的飞灰处理,尤其是烟气处理是最重要的环保环节。从余热锅炉出来的约190℃-240℃的烟气经化学反应后,就可以有效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气体,喷入的活性炭粉末能够吸收烟气中的汞(Hg)等重金属,以及烟气中的残留二噁英、呋喃等污染物,然后进入布袋除尘器对粉尘进行吸附收集,经处理达标后的烟尘经过烟囱排入大气。
目前,整个海口环保发电厂日垃圾处理量达到2400吨,年垃圾处理量达80多万吨,能够满足海口市及周边地区未来3年至5年的生活垃圾处理需要,较好地实现海口市及周边县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火电如何做到比燃气还清洁?
将火电改造成绿色能源,在技术上和成本可控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但还是考验企业执行环保理念是否坚决、采用最新可靠技术是否敏锐、投入上是否有前瞻性,环保与发电的制度机制衔接落实是否扎实。
从2005年开始,环保改造就成为中电国际常熟发电厂的常态化工作。10年来,平均每年进行的环保改造项目4项,累积投入了10亿元资金。常熟发电厂变身为绿色能源,既是中国火电改革创新的缩影,也是中国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政策的写照,更是新的治国理念下的必然趋势。
2005年,第一轮环保改造,为4台300MW机组增设脱硫装置,历时4年,投入资金3亿元;2012年,第二轮环保改造紧跟着新的国家政策——进行脱硫增容、取消旁路挡板、增设脱销装置、电除尘改造,投入资金5亿元;2013年,2台1000MW机组实现一年双投,同步建设脱硫脱销装置,标志着常熟发电机组向着“大机组、高参数、低能耗”的绿色电力战略迈出重要一步。
2014年,依照史上最严环保标志,1000MW机组超净排放改造启动,到2017年将完成全部6台机组的超净排放改造,达到比家用燃气灶具污染物排放值还低的排放水平。
一直以来燃煤发电机组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高污染排放屡屡被诟病。国家超净排放政策启动后,中电国际所属的常熟发电厂将彻底扭转和解决过去对燃煤机组的印象,转型为近零排放的绿色火电。
10多年来,不仅环保设施的硬件持续升级,协同管理、全方位诊断的软件能力也在提高。从2014年起,每个月都有专门3个例会对环保设备进行分析会诊。
“环保、生产技术、发电三方运维分析好比给一个人配齐了营养师、专科医生和健身教练。”常熟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从涛说。
目前常熟发电厂的6台机组都安装了环保数据直采现场设备和联网,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厂界噪声监测和周边环境监测数据都与江苏省环保厅连接,实时在线向全社会公开环保数据。阳光数据激发了三种监督——自我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种监督的效力最终体现在自我监督上,即做到快速反应,实现第一时间环保响应机制,并建立了超限排放短信预警平台,检修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消缺”处理,从而大大减少超标考核情况发生。
采煤沉陷区的光伏领跑者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的云冈镇和高山镇之间,石窟依山开凿,绵延一公里,非常壮观。
在云冈石窟的周边有13个乡镇,涉及大同市下辖的南郊区、新荣区和左云县,是一个总面积达1687.8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降区。山西大同是我国的主要采煤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挖采,这些采煤沉陷区土壤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采煤沉陷区的困境在2015年赢得转机。当年,国家能源局启动光伏领跑者项目,通过市场行为提升中国光伏制造业发展,主要鼓励制造业中最好的技术进步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山西大同国家光伏先进技术示范基地经过层层竞争,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基地,在两年内共建3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的上网电量可达到4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44万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6月18日,位于高山镇和云冈镇一带的高山上一个叫小窑头村的附近,大同中电100MWp光伏发电项目在经过短短8个月的奋战就并网发电,成为国家领跑者项目第一个发电的项目,与其同时开工的首批项目的总装机是100万千瓦。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领跑者”先进技术指标的光伏产品,例如多晶硅和单晶硅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应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高倍聚光和薄膜光伏組件光电转换效率应分别达到30%和12%以上。
中电国际大同领跑者项目最后实际上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标准比国家能源局要求的更高。组件全部采用转换效率达17.12%的单晶280WPPERC技术光伏组件;逆变器采用转换效率达99%的集装箱式和组串式逆变器,支架型式容纳了国际流行的5种支架,发电量可因此同比增15%,而与此同时,占地面积相比统一的发电容量项目是最少的。
项目建成后,原有的采煤沉陷区域生态得到根本恢复,环境也明显改善,节约了煤炭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同时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优化了大同能源及电力结构,发出的绿色无污染电力,优化了当地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
在采煤沉陷区引入光伏项目,是中电国际发挥其原有的光伏产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就在大同领跑者项目建成并网之前的两个月,2016年4月1日,中电国际在山西采煤沉陷区的另一个项目——朔州神头光伏项目也顺利并网发电,其对生态和环境的贡献也具有示范效应。
中电国际神头光伏项目利用朔州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现在已经关停的6×200MW机组旧灰场约3400亩土地资源,建设大型高效光伏电站,使得当地居民和部分粉煤灰利用商对整个灰场无序取灰造成的覆土层破坏、风起扬尘污染严重的生态问题得以最大限度修复,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灰场上建设的神头光伏项目规模为110MW,总投资约10亿元,根据项目25年规划,运行期内年平均上网电量约72736千瓦时,每年可节约发电标煤约2.33万吨,在其25年使用期内,该光伏项目总共可节约标煤58.4万吨。
根据预测,该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每年可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约6.45万吨,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硫约196.4吨、氮氧化物约167.3吨。
秉承中电国际绿色发展理念,随着110WM光伏项目的投产发电,原来无序取灰造成覆土层破坏的老旧灰场得到有效治理,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使得昔日的旧灰场变成现在的蓝色光伏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