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苏州”的视觉寻宝

2017-05-04 16:20卢承德
大众摄影 2017年5期
关键词:街坊邻居影友晚年生活

卢承德

我出生在上海,原本在上海一家针织机械技术学校教书,1972年为照顾家人从上海调来苏州工作。1997从苏州一家建筑公司的员工技术培训工作岗位上退休。今年我81岁,在苏州生活了四十多年,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年轻时忙于工作,经济条件也差,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喜欢看点书,印象比较深的是苏联小说。除此之外喜欢听点音乐,比如管弦乐、无标题音乐之类,实际上也听不大懂,也没有深究下去,只是作为一种消遣。要说摄影,也只是偶而临时借来同事的相机,为孩子拍过几张留念照。

2006年我70岁时,儿子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叫我去学拍照,多接触社会,充实晚年生活,同时也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于是我就参加了苏州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另外,我有个同事吴万一,当时是苏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我曾向他请教如何学拍照。他给我推荐了吴家林的《边地行走》,陆元敏的《上海人》和《苏州河》等画册,这两位摄影家的作品对我影响极大。

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我家附近的苏州平江路上开始街拍,到现在拍了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拍得比较杂,见什么拍什么,缺少思考。影友称我是拾垃圾的,我也不以为然,还是坚持拍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人和事。我觉得拍照片还是得从自己内心感受出发,最吸引我的还是住在老城区里的苏州人,特别他們保持的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有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即将消失的场景,瞬间即逝的画面,都包含着无数感动,等待我去发现。所以苏州街头对我来说就是个宝库,闲在家不去捡几件宝贝回家总觉得可惜。如今我年过八十,影友都称我为“80后”,我出门也有点收敛了,不是每天随时带着相机拍,而是隔天出去拍一次,漫无目标,就凭自己的感觉和运气。

要说我的照片有什么风格,可能还谈不上,只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拍照实际上就是拍自己,拍自己的心像、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苏州平江路(包括大公园等)上曾经生活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好比就是我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就好比是我的街坊邻居,他们生活中的情趣和爱好,我虽不能一一去实现,但对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充满着敬意,因此拍摄中也就情不自禁。

我拍周边熟悉的普通人群和事物,家里人支持,也喜欢看我拍的照片,老伴往往是第一观看者,她的第一印象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个事情,我印象比较深,是我十年前为一位佛门师傅拍了一张留念照送给他,几年后我去回访时,他把这张留念照和后来《姑苏晚报》刊登了他那张大幅人像的报纸,完好地放在他珍藏佛经书的包袱皮内,当时我很激动,更坚定了我要努力为周边普通人群拍好每一张照片。十来年,我把拍照作为一种健身防病的手段,平时也经常为街坊邻居拍照留念,他们都羡慕我晚年还有摄影这样一种爱好,身体也比同龄人健康活络。拍照为我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进一步感悟了人生,是我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街坊邻居影友晚年生活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尊重
祥子在2018
影友档案
影友档案
为治病,他从重庆回到怀化! 祖传秘方药除病痛 让他晚年生活更幸福
他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杨家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