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PubMed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7-05-04 02:49安春平吴海燕胡妮娜郝丙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检索针灸期刊

安春平,吴海燕,胡妮娜,郝丙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于GoPubMed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安春平,吴海燕△,胡妮娜,郝丙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的:分析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文献,以了解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方法:应用GoPubMed检索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获得从主题、出版年限、期刊、作者所属国家和城市等方面分析的可视化结果。结果:PubMed中共收录文献845篇,最近10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文献中高频词有抑郁、人类、针灸、针灸疗法、焦虑等;发文期刊主要分布在中国、英国、美国。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量逐年增加,但影响仍然有限。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动物研究很难应用到临床实践,也缺乏确切的疗效证明,这些阻碍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

针灸;抑郁症;GoPubMed;文献计量学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有阶段性的或轻或重的抑郁体验,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极大地危害了人类的心身健康,同时抑郁又往往是许多其他躯体疾病伴发的一种情绪障碍,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造成了消极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据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二大原因[1],如何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抑郁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但是,研究表明,新型抗抑郁药物对轻至中度抑郁症的有效性并不确定[2],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治疗抑郁症的其它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逐年增多,本研究利用GoPubMed这一检索工具,对PubMed中收录的与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工具和数据来源

作为一种文献分析工具,GoPubMed以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为数据来源,将读者检索词提交给PubMed,接收PubMed的检索结果,利用GO(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和MESH(医学主题词表)对检索结果进行提炼[3-4],从中提取GO术语和MESH主题词,自动生成临时基因本体和医学主题词表,全面分析文献,并从多角度给出可视化的分析结果。

1.2 检索方法

选取的检索式为acupuncture[mesh]AND depression[mesh]。检索时间为2016年9月25日。

2 检索结果

2.1 研究主题

共检出针灸治疗抑郁相关文献845篇。其中排在前20位的高频词见表1。这些高频词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主题:一是干预措施,包括针灸、针灸治疗、针灸穴位、疗法、药物和电针;二是治疗病症,有抑郁、焦虑;三是适用人群,包括病人、男性、女性、成年人、中年人;四是疗效评价,包括研究报告、医学化(Medicalization)、评价研究、治疗效果、动物、对照组。对以上四类主题进行分析可知这845篇文献主要是研究疗效评价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发现这些文献以临床研究为主,一部分文献是研究针灸专门治疗抑郁,一部分文献探讨针灸治疗伴有抑郁情绪的其它多种病症,如癌症、中风、失眠、外伤性脑损伤、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偏头痛、更年期等等。

表1 排名前20位的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高频词表

2.2 发文年份

自1976年至今针灸治疗抑郁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布情况,见图1。1976年及之前的几年,每年只有1篇文献,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2004年有10篇,其后文献量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有35篇,2015年有38篇,最近5年共有文献量163篇。

2.3 载文期刊

文章发表的期刊非常分散,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174种,其他许多期刊则只载有1篇文献。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中国期刊有4种,《中国针灸》(Zhongguo Zhen Jiu)载文量最多,计33篇,占总数的3.9%;排在第2位的是《针刺研究》(Zhen Ci Yan Jiu),发文22篇,占比2.6%。载文量较多的前13位期刊中,中国期刊的文献数为79篇,占总数的9.3%,国外期刊(以英美期刊为主)的文献数量54篇,占总数的6.3%。见表2。

表2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发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名称

图1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年代分布

2.4 文献作者所属国家和城市

文献作者所属国家/地区,见图2。由此可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遍布全世界,分别集中于欧洲、美国和东亚。文献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城市见表3,中国、美国、韩国、德国、英国五国的发文量244篇,占总数的将近30%。城市中文献数量最多的为北京、首尔、上海和广州。

图2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作者分布地图

2.5 作者及合作网络

从检索结果来看,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没有核心作者,也没有形成作者合作网络。

表3 PubMed中收录的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城市

3 讨论

3.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有待加强

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发表的杂志来看,载文量最多的前两位是中国的针刺类期刊,国外刊载的主要是补充与替代医学类期刊。主流的抑郁症研究与实践的专业期刊中,发文过5篇的只有荷兰的《情绪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5年影响因子为3.570)。虽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大多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5的期刊上[5],发文期刊也非常分散,这一方面说明文献的质量总体上偏低,另一方面也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非主流地位。

目前,针灸治疗情志疾病的应用还很有限,以相对受到较多关注的抑郁症为例,在中国期刊网(CNKI)的高级检索中用“针灸”并列“抑郁”进行“主题”检索,有1013个结果,而只用针灸进行“主题”检索,有81153个结果,前者的占比为1.2%(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检索,没有考虑与针灸同类的检索词,但仍然可以说明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发现,本研究中检索到的PubMed收录文献中有一小部分并不是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英文单词“depression”同时有“减少”“减缓”的意思,二是由于作者单位名称中包含“acupuncture”一词,导致了一些非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混入了检索结果中,由此推知真正的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少于检索结果。

正是由于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有必要加大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等情志疾病的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以促进针灸在情志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2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的困境

本次检索中,“动物”在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高频词中排在17位,出现频率是71次,见表1,说明有一定比例的文献是动物实验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摘要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在以抑郁为主要病症(而不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的针灸干预研究中(这方面研究以国内的为多),这些研究都证明了针灸干预的积极效应。近年来关于针灸机制的研究日渐增多,也大都得到了积极结果,并对针灸作用的生理机制有一定的说明,但是临床实践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缺乏一致性[6-7]。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在临床并不适用。这可以解释虽然在70余篇文章中,大多数证明了针灸专门治疗抑郁症的机理和效应,但却很少有独立应用在人体上的文章出现。Cochrane 2010年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综述发现,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针灸与其它控制或假针灸治疗相比具有一致的有益结果[8]。

很多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的研究都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备选方案,而针灸的相关研究却未能影响针灸实践[6],也就是说针灸临床不能从相关研究中受益,以至于无法筛选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并获得广泛的应用。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3.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价问题仍然是难点

从文献的高频词中发现针灸主要用来治疗伴有抑郁情绪的其它多种病症,如癌症、中风、失眠、外伤性脑损伤、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偏头痛、更年期等等,是抑郁症与其他疾病共病的状况。抑郁发病比较复杂,它可能由于其他疾病而来,也可能随着其他疾病状况发生变化。在并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针灸与抗抑郁药物也可能同时使用。这些复杂交错的状况同时出现,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评价增加了难度。

随机对照试验(RCT)作为有效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近年来在中医(包括针灸)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大型多中心RCT的设计在针灸临床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9],针灸临床试验经常被批评为对干预细节汇报的不够充分[10],而辨证分型不一致、配穴方法不统一、穴位过于分散等现状[11]都不符合标准化的要求,使得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另外使针灸疗效评价不够可靠的一点是,针对中医药干预, 评价的疗效应当是系统疗效,而经典的双盲安慰剂试验主要用于评价干预的特异性疗效,即组分疗效[12]。

由于中医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尤其是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案标准化之间存在矛盾,使得中医学的临床评价问题一直处于困境。如果强行将针灸治疗进行标准化,如统一针灸穴位这样一个举措也可能会导致无法分辨,究竟是针灸根本没有作用,还是治疗的整体性被削弱到根本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程度[13]。而在评估复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灸)中使用安慰剂或假手术对照试验设计可能会产生假阴性结果[14]。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增强针灸疗效评价的有效性?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应用贝叶斯于中医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中[15],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6]。国外有研究者提出了报告针灸临床试验中汇报干预措施的标准,有助于对试验结果做出准确的解释和便于重复[17]。另外,有研究者提出复杂性干预(complex intervention)这一概念,当一项干预难以准确地确定其活性成分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时,可以称其为“复杂的”[18]。通常关于标准化的观点与复杂系统的概念相矛盾,而换一个视角看待标准化则可以使最先进的干预措施(以及在不同地点看起来不同的干预措施)更有效并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有意义的评估。在复杂干预中,应该标准化的是干预的功能和过程,而不是组成成分本身[19]。这一观点正与前述系统评价的观点相呼应,在进行疗效评价时,不能只依赖RCT,而必须综合考虑评价对象、评价目的与评价工具之间的关系。

正是由于一方面无法从相关研究中获得支持,一方面缺乏充分确切的疗效证明,阻碍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目前看来建立更加有效的符合中医药治疗复杂性的疗效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

[1] Lopez A,Murray C.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1990-2020[J].NatureMedicine,1998,4(4):1241-1243

[2] Kirsch I,Deacon BJ,Huedo-Medina TB,et al.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the 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5(2):260-268

[3] 谢岩岩,孙继林.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知识服务体系——以生命科学领域内GOPubMed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0,29(5):59-64

[4] Doms A,Schroeder M.GoPubMed:exploring PubMed with the Gene Ontology[J].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5,33:W783-W786

[5] 高丽丽,潘丽佳,刘敬,等.2005—2010年SCI统计源期刊所发表针刺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J].河南中医,2014,34(4):768-771

[6] Jian Kong,Kristen Jorgenson.针灸研究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英文)[J].针刺研究,2016,41(5):389-395

[7] Langevin H,Wayne P,MacPhersonH,et al.ParadoxesinAcupunctureResearch:Strategiesfor MovingForward[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2011:180805.doi:10.1155/2011/18085

[8] Smith CA,Hay PP,MacPherson H.Acupuncture fordepress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1):CD004046

[9] Victorson D,Beaumont JL,Mahadevan R,et al.Acupuncture-Related Quality of Life Changes Using PROMIS Computer Adaptive Tests in a Pragmatic Trial with Oncology and General Integrative Medicine Patients: The Role of Baseline Acupuncture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6,22(10):778-787

[10] Manheimer E,White A,Berman B,et al.Meta-analysis: acupuncture for low back pain[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5,142:651-663

[11] 安春平,程伟,胡妮娜.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1-2

[12] 郭志忠,蒋健,苏式兵.中医临来疗效评价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653-659

[13] Macpherson H,Schroer S.Acupuncture as a complex intervention for depression:a consensus method to develop a standardise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07,15(2):92-100

[14] Paterson C,Dieppe P.Characteristic and incidental (placebo) effects in complex interventions such as acupuncture[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5,330(7501):1202-1205

[15] 王定寅,李丹,陈波.探讨贝叶斯在中医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85-87

[16] 齐蕊,王娜娜,李桂兰,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J].标准科学,2013(3):59-63

[17] MacPherson H,Altman DG,Hammerschlag R,et al.Revised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STRICTA):extending the CONSORT statement[J].Australi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2010,5(2):8-22

[18]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A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RCTs for complex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heal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2000,14(4):233-234

[19] Hawe P,Shiell A,Riley T.Complex interventions: how “out of control” ca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e? [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4,328(7455):1561-1563

Bibiometrics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Based on GoPubMed

AN Chun-ping,WU Hai-yan△,HU Ni-na,HAO Bing-hui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arbin15004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of depression treated by acupunctur in PubMed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depression treated by acupuncture.Methods:GoPubMed was used to retrieve literatures about depression treated by acupuncture to obtain the visualized results about the subjects, publication dates, periodicals, authors’ countries and cities.Results:PubMed included 845 articles of literatures,and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there was a steady growth;high frequency words in the literatures included depression, human,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anxiety and so on; published journal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ina,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Conclusion:The literatures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ing depression have bee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the influence is still limited.

Acupuncture;Depression;GoPubMed;Bibiometrics

安春平(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心理学。

△通讯作者:吴海燕(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

R245

A

1005-0779(2017)04-0054-04

2016-11-06

猜你喜欢
检索针灸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期刊问答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