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冠楠,陈宇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00005;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北京004)
·综述·
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态势及发展对策研究
栾冠楠1,陈宇飞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05;2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骨科,北京100142)
目的:探讨转化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为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方法: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以“转化医学”为关键词,通过检索和整合国内外文献,阐述了转化医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转化医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结果:通过分析我国转化医学的保障机制,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论:转化医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通过分析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
转化医学;发展态势;发展对策;保障机制
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转化科学,于1996年在Lancet杂志中首次提出[1],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同时将临床归纳出的结论或疑问等再反馈到基础研究,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简称B2B)的一种连续过程[2].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前任院长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了The NIH Roadmap[3],之后掀起了国际上对转化医学的研究热潮.
目前,转化医学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但其确切定义尚未完全形成.维基百科中将转化医学定义为: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学科,一般认为转化医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临床试验相整合,促进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4-5].
为了进一步研究转化医学学科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和分析该学科发展的特征和态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有关转化医学的文献[6],纳入Article、Review、Letter、Editorial Material四种类型,共获得2019篇文献(检索时间:2016-12-01).
2.1 转化医学的国际发展态势美国、英国、中国、意大利和日本是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且学科分布相对均衡.2003年,美国NIH出台了转化研究路线图,转化医学的文献量开始显著增长.在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方面,转化医学主要侧重于生物标记物的鉴定和应用的研究;在治疗方面,转化医学主要侧重于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的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兴起的新学科.而分子医学和个体化医学也是转化医学研究产生的结果[7].国际上肿瘤转化研究的热点主要为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基础发现与转化研究,
以联合化疗为主的药物疗效优化研究,将免疫学、基因组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心血管疾病转化研究涉及较多的是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脑缺血、中风、动脉硬化等.干细胞及其转化应用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转化医学的国内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在转化医学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是转化医学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也是研究产出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一半.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中检索我国学者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主题中含有“转化医学”以及“转化医学”的文章,检索范围为2011~2016年,共689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12月1日).我国在转化医学领域的论文总量近5000篇,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总量的11.87%,这其中包括国外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与中国机构的合作成果,数量仍然与美国相差很大.而意大利、英国的论文总量均占全球的10%.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主要偏重于肿瘤领域,约占25%,与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领域研究比例相差悬殊.在肿瘤领域,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偏向于MicroRNA在恶性肿瘤中的基础研究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及其临床效果研究,其他比重较高的研究领域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转化研究和干细胞.
3.1 政府的规划布局我国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我国启动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后将建设一批转化医学中心,这体现了我国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开端.我国可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整合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学会现有的专家和组织资源,统筹布局,组建我国转化医学发展所需的各关键职能委员会.目前,我国科技部公布的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共有22个,其分布领域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图1 我国国家级临床研究中心地域分布
3.2 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1996年颁布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法律形式对科技成果转化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政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责和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规范.2007年我国对《科技进步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科技进步法》第二十条明确了利用财政性资金取得的知识产权归授权项目承担者所有.关于这个问题,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上述规定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激励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措施[8].《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为与《科学技术进步法》相配套的重要法律,确定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依法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
3.3 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近5年来,转化医学已经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落地的转变,时至今日已建立了130多家各具特色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机构重点研究重大疾病的临床与转化[10].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大多是自发组织的,而非国家支持的[11].同时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缺乏与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相吻合专业人才培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我国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是帮助研究人员克服那些阻碍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的因素,构建有利于转化医学研究的环境[12],使有基础研究成果、又有兴趣开展转化研究的科学家了解周边可用的人力及技术资源,帮助其整合已有资源,并在遇到技术问题时提供参考意见,提升他们开展转化研究的能力和效率[13].
4.1 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纵观我国的转化医学中心运行情况,筹资途径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机构往往依托现有的医院或者大学等研究机构,筹资途径主要是申请国家或其他途径的课题项目,自身缺乏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产品验证和开发方面,缺乏常规性或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途径[14].同时由于医药企业限于规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限制,无力开展相关方面的投入,转化医学中心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较少.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的决策者和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国外转化资助模式的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在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完善项目资助的传统模式,通过每年固定的、稳定地投入,给更多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的机会,稳定基础研究队伍,通过竞争手段强化任务目标的实现,提升基础研究能力[15];另一方面,选取临床研究若干前沿领域,对成长绩优的临床医师,实施高强度、精细化、持续稳定的人才资助模式,培育具有潜在深远影响力、高创新价值或具有变革意义的研究,使其快速成长为医师科学家[16].同时,政府要平衡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经费,平衡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投入,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上的创新,提高转化成果率,促进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17].
4.2 建立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模式国外转化医学机构更重视多学科课程培养,组建跨学科团队.2011年美国成立国家转化科学促进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ing translational sciences,NCATS),培养具有多学科技能的新一代调查人员进行尖端临床和转化研究.转化中心提出改变医学研究训练的方向,从狭窄的特定学科的训练到建立跨学科团队的工作方法.学员将学习语言、整个转化过程和工具使用方法.英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临床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学术机构和企业通力合作,加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转化医学注重研究成果的临床可行性,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中发现和提出问题[18].
4.3 加强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欧美发达国家在干细胞治疗转化医学领域有许多做法能给我国以借鉴和启发,包括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国际合作有利于交流和沟通,实现互惠共赢,应该得到鼓励.具体来讲,保持科技敏感度,跟踪世界各国干细胞治疗再生医学重大科技项目最新研究进展[19],加强信息情报收集的时效性,在技术上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合作和竞争相结合,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访学、访谈等多种方式,提升对国际同行的认识,加速提升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转化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要搭建转化医学研究的平台,集中优势项目,发挥各方的能量.重点资助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对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给予阶段性、层次性的扶植和培养.同时,各级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群策群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效促进转化医学的规模化、创新化、规范化发展.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2003,1(1):1.
[3]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4]Translational research[EB/OL].[2016-12-20].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lational_research#Definitions_of_translational_ research.
[5]Feldman AM.Does academic culture support translational research[J].Clin Transl Sci,2008,1(2):87-88.
[6]TI=(“translational research”or“translational study”or“transla⁃tional medic∗”or“translational science”)AND(med∗or biomed∗or clinic∗or health∗))
[7]任成山,徐剑铖.转化医学的概念、研究热点及其前景[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0,3(6):456-462.
[8]李 斌.科技成果应用与对纳税人负责关系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5):98-102.
[9]秦 洁,宋 伟.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4(4):10-14.
[10]张 正,李淮涌,朱智明,等.国内医院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53-55.
[11]张 鹏,秦 岭,成文翔,等.关于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2013,3(3):28-38.
[12]史 超,蔺敬媛,丁洁宁,等.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J].人力资源管理,2016(4):155-156.
[13]董尔丹,胡 海,洪 微.浅析转化医学与医学实践[J].科学通报,2013,58(1):53-62.
[14]刘 妮,方 玉,李慧平,等.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的长效机制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6,33(3):6-8.
[15]樊光辉.聚力推进转化医学创新发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4.
[16]牛 萍,曹 凯.基础研究领域的项目资助模式与人才资助模式效果比较研究的初步探讨——以美国休斯研究员计划和国立卫生研究院R01项目为例[J].中国科学基金,2013,27(3):154-157.
[17]邓绍平,赵高平.转化医学的学科化发展趋势探讨[J].转化医学杂志,2015(2):87-90.
[18]翟华强.基于转化医学新理念的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考[C]//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1:中医药与转化医学.2011.
[19]高广宇,陈美玲,李明媛,等.纳米技术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药学学报,2015,50(8):919-924.
Translational medic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UAN Guan⁃Nan1,CHEN Yu⁃Fei2
1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Medical Library CAMS&PUMC,Beijing,100005,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PLA,Beijing 100142,China
AIM:Explore th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METH⁃O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metrology,“translational medicine”as keywords,through integration of retrieval an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discipline at home and abroad.RESULT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our country,and find out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CONCLUSION: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a new subject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promotion of basic medical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developm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afeguard mechanism
R⁃1
A
2095⁃6894(2017)03⁃59⁃03
2017-01-01;接受日期:2017-0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1929)
栾冠楠.博士.研究方向:医学情报.E⁃mail:luanguannan@163.com
陈宇飞.博士.E⁃mail:ifirem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