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微微
筑巢引凤增添“重装之都”新活力
3月13日早晨,54岁的国际著名高分子材料专家郭博士带着他的助理匆匆走进位于广汉的四川上之登新材料公司的实验室。郭博士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是四川省“百人计划”短期项目引进人才。在处于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先驱地的德阳市,无论是像郭博士这样的海外引进人才还是本土培育的技术能手,无论是处于高精尖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是处于项目一线的蓝领精英,都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奉献着才华。
从“人文关怀”到“事业关怀”
梁权伟教授是2013年通过四川省“千人计划”从瑞士引进回国加盟德阳东方电气集团(以下简称“东电”)的著名水电工程专家、水力机械制造专家。那一年他们全家放弃了在瑞士拥有的一切,举家回到国内定居。
梁权伟回国加盟东电后,被引进到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全职工作,主要负责超高水头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研究课题,先后得到德阳市两个项目各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在超高水头抽水蓄能方面颇有斩获、屡创佳绩,先后打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拿下了绩溪、敦化和长龙山等高难度抽水蓄能竞标项目,获得合同额近24亿元人民币,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我们依托德阳市的支持所开展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工作。”德阳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器重让梁权伟十分肯定。他告诉记者,在这期间,德阳市委、市政府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了他一家诸多的待遇和政策。“我先后被评为了德阳市创新创业‘双百人才以及‘全面创新领军人才,并享受到了安家落户、就医就学、岗位津贴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及科研项目开展方面的资金支持。”
“重视引才的同时,更要重视用才。引进是手段,用好才是目的。”德阳市人才办副主任汪旭说,引进人才不仅仅有现成的技术价值,还有理念优势和引领作用,所以不能仅仅把他们局限在某一个技术领域或课题攻关上,还应让其担负起带队伍、建体系、培养后备力量的责任。
另外,只有用得好人才,才能进一步引进更多、更好的人才。因此,德阳市的人才工作在“人文关怀”之外,更重视“事业关怀”。“相信这些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到我们这里来绝不仅仅是为了安逸的生活,他们更多的还是想做事情、想发挥各自的才干把事业做好。因此,政府和企业如何搭建好的事业平台、创造好的制度条件,让这些引进的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事情、出成果,才是留才、用才的关键所在。”汪旭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更深层次地剖析。
打造高端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区
在德阳绵竹市市郊的龙门山脉脚下,有一片2000多亩的猕猴桃试验基地,这里所产的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猕猴桃的3倍多,且果实丰满、口感甘甜,目前在国内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这是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德阳投资的项目之一。在绵竹市区,该企业集科研与生产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基地正拔地而起。“基地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世界三大猕猴桃研发基地之一。”公司总经理白峰介绍说。
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猕猴桃产业的全产业链高科技农业企业。企业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了以四川省猕猴桃首席科学家李明章为首的猕猴桃育种与产业化创新团队,给创新人才提供了优良平台。
“华胜农业从2012年成立至今,累计获得11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说起政府的服务与支持,李明章教授甚感欣慰,“德阳的区位优势、发展机遇、政府的优惠待遇是吸引成都、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集聚到此的重要原因。”
像华胜农业这种由市、校共同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校合作新模式,是德阳市吸引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做法。这种方式推行三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专家教授、高端技术人才为德阳产业发展服务,较好地推动了高校科研技术及其成果与德阳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和落地转化,有效克服了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高校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问题。
当然,留住人才还需要服务人才。为了创建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助推全面创新改革,一个专门负责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的工作机构——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也应运而生。
“我们实行领军人才‘绿卡制度,为领军人才量身解决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后顾之忧;對领军人才办理引进手续、户口转接、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实行专人协调、全程跟踪、快速办理,形成引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保障‘实时制的新模式。”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到2020年,德阳将努力建成体制机制最活、服务最优、创新活力最强、高端人才聚集的人才特区。
蓝领,一支正在打造的本土精英队伍
在德阳东方电机有限公司,30岁出头的高级技师秦健身着蓝色工作服从车间走了出来。“看过央视的‘大国工匠节目没有?工业4.0到来我们也不用担心失业,因为在制造行业,最尖端最精细的活儿还是手工活儿。”他颇为自信地告诉记者。
秦健是东电花了8年时间培养出来的一线操作技术骨干,他26岁就获得省技能大赛焊接类的第一名,被破格提拔两级,成为高级技师,如今也是德阳市杰出高级技能人才的代表。
“培养一个成熟的技工要在其身上投入十几万元,单是消耗掉的练习板材都是不计其数。”东电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易向东告诉记者,多年前国家更重视技术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后来发现制造质量水平下降了,才意识到忽略了加大技能人才,也就是一线操作工人的培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技能人才团队少不了好的带头人。东电从2011年开始,成立了职工技能学习团队,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每年由技能带头人对团队进行400至500人次的集中训练。从2012年至今,这些技能训练团队的队员参加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其中,7人取得省技能大赛前三名,15人次取得前10名,16人次取得前15名。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已经拥有在职高级工1293名、技师250名、高级技师56名,并且逐年保持增长势头。
“公司大力开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先后建立高技能人才基地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高技能学习团队6个,并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工培养试点工作;长期坚持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考评相结合,接下来还将进行薪酬体系改革,根据人员晋升两条线的等级确定薪酬等级。上了一定等级的高技能人才可拿年薪。”易向东说,对于技能型人才来说,技能等级与薪酬相绑定,会进一步激发他们钻研创新的积极性。
“筑巢引凤只是解决一个时期、一个方面问题的有效举措,从长远来看,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汪旭最后总结道,德阳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重装基地,产业的进一步创新、裂变不是一两个科学家能解决的问题。全面创新改革,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海归”“白领”“蓝领”们的共同协作努力。如何让各类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获取发展的制高点,这正是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