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军
只有拆掉技工培养的隔离墙,打破高级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当高级技工在自主
创新中发挥更多创造力,中国制造才能驶上快车道。
传统观念中对技术工人的偏见和戏谑犹存,部分用人单位对技工“挑肥拣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院校难以吸引到优秀生源……
近些年,我国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一大因素。政府工作报告屡提“工匠精神”,人社部专门印发《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显然,解决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
那么,高级技术人才为何供不应求?如何打破高级技工短缺的瓶颈?
转变观念
近些年,与大学生持续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级技工一路走俏,人才供需呈现出如此的走势,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事实上这其中隐藏着诸多问题。“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技工院校仍面临招生困难。
中美教育专家张桂莉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直言,中国自古以来就习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如君君臣臣、主子下人、贵人贱人,对于职业更是有很多的歧视和偏见,比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总之,很多人觉得做个技工就是需要动手干活的人,身份就不尊贵了,很多中国的学生家长心里迈不过这道坎,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当龙凤来培养。
张桂莉认为,父母对孩子期待值较高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允许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或擅长的领域达到最好,非要按照家长的规划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甚至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工作,也不肯放下身段做个实实在在的技工,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在国外,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截然不同,因为等级观念没有中国这么强,父母也会尊重孩子的喜好。
事实上,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成人成才,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与人生成功。比如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颇有魅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高级技工能够更好分享国家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培养高级技工,需要让高级技工有更多的回报、更高的认可和更好的预期。
有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职业之间除了行业分工以及工作方式不同以外,其实已经早就没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有也是仅存于对农民工天然抱有偏见的部分人心里。而且,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分配方式也正在变得日渐公平,出“苦力”的农民工早就不应该是低收入者的代名词。
新华日报评论员梅剑飞坦言,在一些大城市,高级技工的收入赶超都市白领,人们也大可不必为此大惊小怪。而且,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实为一种社会良性发展的好兆头,它不仅较好地体现出普通劳动者的价值所在,更表明了我们社会分配方式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公平与合理。
梅剑飞表示,公众固有的思维应该转变一下,少一些“好听点叫工匠,客气点叫蓝领”的偏见和戏谑,高级技工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社会也才能涌现出更多技术人才、激发出更多专业精神。
责任与传承
在高级技工成长的链条上,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每一個环节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多年以前,关于培养高级技工的呼声就不绝于耳,而到今天为什么还处于总体不足的状态呢?
事实上,从职业院校到用人单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熟练技工甚至高级技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些行业,培养一名高级技工,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淬炼,企业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民生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对于技工开出的薪资看似不低,但实际上与技术岗位实际付出的劳动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一些企业好不容易培养的高级技工,却在学成之后纷纷跳槽另攀高枝。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为留住高级技工,实行终身雇佣制,有的还推行学徒制。专家表示,我们未必要完全克隆国外的做法,但为增加培养力度、减少企业顾虑,政府部门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全链条上进行机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技术工人流动性大、高级技工队伍难以稳定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岗位出现缺口的重要原因。
北京亿银咨询公司HR胡芳表示,一些企业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还远远不够,企业一味地追逐利润,对于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一些人才的福利待遇和职位优越感得不到满足。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大多需要业务娴熟的“成手”,一些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意识不强,对于刚刚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新手也没有耐心培养。有些企业不愿为员工支付学费,不愿让员工脱产培训和进修。
教育学专家郭刚军表示,目前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不足,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一些入门级的技能,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技术工作就不能派上用场。一名技艺高超的高级技工都是从普通的岗位做起,逐渐磨炼才能成长。而这就需要用人单位给予机会,转变“功利性”用人心理,更多地担负起人才建设和培养的社会责任,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适合自身发展的队伍,当技艺得到传承,队伍才能稳定。
总之,高级技工的短缺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这其中涉及传统观念、教育资源、企业人才培养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毫无疑问,填补高级技工的巨大缺口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这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发挥联动作用。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观念,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优化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用人单位应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只有这样,高级技工紧缺的现状才能真正逐渐缓解。只有拆掉技工培养的隔离墙,打破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当高级技工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创造力,中国制造才能驶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