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为更好地落实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大力推进虹口区众创空间发展,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区人大工作研究会在区人大、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学习了解兄弟区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开阔了思路,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众创空间发展现状与成果
(一)基本概况
本报告所指众创空间是泛众创空间概念,包括传统科技苗圃、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及新型孵化器(狭义的众创空间)等。
根据对全区33家众创空间及73个在孵创业企业的调查,我区的众创空间总面积为18.78万平方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75%。成立时间以2015年为分界点,2015年之前成立的占比为41.7%,以传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2015年至2016年成立的占58.3%,说明近6成众创空间成立于近两年内,大多数为社会力量创办的新型孵化器。
截至2016年7月,我区已拥有各类众创空间3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分别为小马创业村和虹口区科技创业中心。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7家,除了2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外还有财大科技园2家(金融和绿色环保)、花园坊、法兰桥和复旦科技园。
我区众创空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服务、投资收入,其中81.8%的众创空间为服务收入,72.7%的众创空间为投资收入,45.5%的众创空间获得过财政补贴,45.5%的有房租及物业收入,众创空间已经逐步摸索出稳定的收入方式和运营模式。另外,2015年全区有4家在孵企业(创业团队)获得投资,投资总额为9900万元,最多获投5100万元,最少获投1000万元。其中,累计获得社会投资总额为7800万元,来自众创空间的投资总计为21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1.2%。2016年,我区众创空间企业实际获得风投资金超过4亿元。
针对问卷设计的9种服务需求,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政策信息及中介服务(占比80%)、对外合作(占比70%)、投资融资对接(占比63.6%)。而众创空间不能提供服务的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财务代理(占比100%)、人事代理(占比87.8%)、法律服务(占比70%)、技术支持(占比67.5%),换而言之,这四项服务需要外界为创业企业(团队)提供。另外,众创空间在沟通、交流合作对象排名前三的是律师事务所(占比81.8%)、政府部门(占比72.7%)、管理咨询机构(占比72.7%)、人才培训机构(占比63.6%)。
(二)主要特色
与全市乃至部分兄弟区比较,我区众创空间在数量和面积方面并不占优,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在创业承载能力、支撑服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呈现出“虹口特色”。
一是众创空间集聚特色化。有别于传统的以孵化互联网创业企业(创业团队)为主的众创空间,虹口的众创空间与本地优势产业(行业)深度匹配,呈现出集聚特色化的发展态势,如依托虹口足球场优势而打造的奥动体育众创空间,主要孵化以足球相关的创业企业;依托虹口对冲基金产业园区优势建设的银河资本创客孵化基地和财大科技园驿站,主要孵化以金融相关的创业企业;依托广中路“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主要孵化以影视相关的众创企业,已有好莱坞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多家优质影视企业入驻。
二是众创空间服务专业化。专业化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产业领域的专业化,只专注于某个具体的产业创业企业(创业团队)孵化服务。二是孵化服务的专业化,例如按照投资、法务、人事、培训、创业咖啡、创业电台等维度提供专业服务。通过专业化的产业领域和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并集聚科技创业企业入驻,其快速的发展势头已明显超过了综合孵化器模式的增长。
三是众创空间大企业平台化。例如,奥动体育依托上海中元国际旅行社及虹口足球场、银河资本孵化器依托银河集团公司、百家合依托微软开展工作。随着创新走向分散化和网络化,大企业借助外部创新实现发展成为重要途径,大企业依据对行业及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选择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入驻孵化,并集聚产业资源为企业服务,最终促进自身的业务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小企业也可以搭乘大企业的平台实现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区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一是发展定位不清晰。一方面由于我区在“十三五”规划中对众创空间发展定位没有明确阐述,导致不同的众创空间对如何围绕定位找准方向、突出自身优势、适应不同人群的创业需求实现各自的错位发展,仍然较为迷茫。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对于我区众创空间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建设众创空间是政府的事情,民间参与热情不高。
二是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对比本市一些兄弟区的普惠性政策,虹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一些部门对众创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部分委办局、街镇、园区在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和支持政策不足,政府的部分公共资源开放度不够,基层创新服务人才严重缺乏,创新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三是大众创业的创业者还不多。大众创业的源头主要集中于大学生、高校教师、院所科研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然而虹口全区聚集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总量偏少,进而导致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院所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兼職(或离岗)创业的数量偏少;与兄弟区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及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初创企业融资渠道还不通畅。金融已是虹口的优势产业,但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远远不够。一方面,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偏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入和商业孵化不够。另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欠缺,相关机制不畅依然存在,难以大规模开展科技创业企业融资服务。
三、推进我区众创空间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宣传创新创业文化
建议市人大制定或修订一批与科创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法规,重点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营造法治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要大力弘扬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创新改变生活、创业实现价值的成功理念。要引导区属媒体开设科技创业专栏、专版,培育发展科技创业类自媒体,支持创业媒体在我区落地发展,构建线上、线下创业宣传传播体系,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广泛宣传成功的创新创业典型,让创业成功的榜样深入人心。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对众创空间的规划指导
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区众创空间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通过科学指导,发挥科技中小企业、楼宇经济方面的优势,着力突出比较优势,吸引服务团队、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创业常态体系。要完善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业的政策和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区级创业导师补贴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标准。要加强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向创业者开放共享资源。要支持闲置的工业、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采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向创新创业企业开放。
(三)进一步围绕虹口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支持鼓励街道、产业园区盘活存量资源,建立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众创空间,利用市场化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众创空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校院所集聚和生活配套健全区域,打造一批“创业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服务“全覆盖”,实现服务资源与创业者(创业企业)无缝对接。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服务社会组织,加强孵化服务研究、孵化能力培训和孵化人才培养。推动区内现有众创空间加强与大企业(如西门子、微软、IBM、百度、通用等)合作,鼓励区内众创空间“抱团”式集群发展,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创业街区。
(四)进一步推进人才制度创新,落实创业激励和引进培养
创业创新核心是人才。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大学生、连续创业者和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引入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投资人等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辅导和创业咨询。加强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虹口区作为东方“诺亚方舟”与犹太人的良好关系,积极争取合作建立以色列留学人员海外“创业首站”,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完善更具激励作用的创业营商环境和便利服务,支持和鼓励国内外人才到虹口创业。
(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虹口金融行业优势,支持区内企业运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私募股权、公开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完善我区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设立面向众创空间和在孵企业的天使投资专项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区内天使投资俱乐部和上海风险投资中心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資机构发展。加强与全国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的交流和合作,争取相关银行(尤其是总部位于上海的上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和华瑞银行)到虹口设立科技支行,鼓励现有科技支行丰富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区域内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