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倍利
近期,有关非标电动车的集中整治再次成为公众焦点,不仅因为当前上海拥有总量超过300万辆的非标电动车,更是因为这次整治的目的是将其强制退役。
站在公共安全的角度,考虑到非标电动车使用中广泛存在的超速、超载、车况差等不安全因素,在设定了3年的过渡期之后,强制淘汰也属合情、合理、合法。
电动自行车的确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便捷和较低成本的出行选择。在如今的互联网消费时代,更是成为快递和外卖行业首选的生产资料。其中,非标电动车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非标车而不是合标车作为交通工具,背后更有经济性、舒适性、便利性方面的考量。首先是经济性,非标车的购置价格不一定最便宜,但非标车相对于合标车而言的大电池容量、高行驶速度、强载重能力,具有使用的综合成本优势;其次是舒适性,非标车所具备或通过改装具备的大车身、高速度和个性化,让使用者能够在使用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最后是便利性,非标车的大电池容量带来更长的续航,高速度带来行程时间的缩短,而强载重带来更多的载人载货能力。
从交通工具的类别和功能上分析,共享单车也属于非机动车,解决的同样是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没有可能将企业经营共享单车的思路运用到解决非标电动车存在的顽疾上来?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整个世界都处于更加紧密的联系中。技术的发展,使得类似共享单车等交通出行模式得以成为现实,但技术只是手段,共享交通模式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精准地迎合了人们的出行需求。通过技术的应用,企业获取和掌握了城市交通运行的大数据,又为企业进一步精准营銷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使用数据。如果给所有的电动车(不仅仅是非标电动车)安装类似共享单车上的电子装置,包括安全预警和定位功能,可以掌握其出行数据和车辆状况信息,既能为今后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改善交通设施提供参考,又能为大量减少各种车况原因导致的用车安全事故提供信息支撑。
二、建立诚信档案,约束使用行为。非标电动车存在安全隐患,是交通违法和事故的“大户”,但也不能把使用者的错误行为归咎于工具。为防范共享单车使用中的道德风险,企业通过在使用协议中约定责任或采取举报、信用积分等机制约束用车者行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电动车属于需要依法登记的交通工具,从理论上更具备建立诚信档案的条件,如果能够实施,目前非标电动车骑行中超速、超载以及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情况将大有改观。
三、收集用户反馈,及时更替产品。企业通过收集共享单车用户使用信息,听取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经济效益。政府制定电动车标准,本意是规范电动车的生产和使用。但如果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就会导致新的问题产生:比如将出厂时合标的电动车改装后使用。因此除了监管发力,市场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出现了能够满足使用者合理需求且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也能有效杜绝私自改装和不合格电动车上路行驶。
300万非标电动车主的交通出行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希望像开展精准扶贫那样,考虑开展电动车的精准治理,多运用一些企业思维,通过市场、法律双重手段,在保障好市民自主选择出行方式的权利同时,维护好交通安全和秩序,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