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

2017-05-03 07:49杜重年
同舟共进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书

杜重年

一年一度,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了,这是读书人的节日,更是引导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关注读书、热爱读书的好形式。作为一个离开了工作岗位、进入耳顺之年的老读者,我与读书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回首读书的人生之路,往事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上世纪60年代,我读小学时,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渐渐喜欢上阅读。记得三年级时读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雷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身为教师的父母不断地向我荐书,四年级开始读大部头的《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印象最深的,是一本400多页的《解放战争回忆录》,那时,我的历史知识基本是空白,但每一篇回忆录所描绘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在我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浪——历史原来这么生动!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历史知识就这样得以逐步拓展、逐步系统化。那时还有不少生字,靠上下文的联系虽能读懂,但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一次,我趾高气扬地向同伴描绘淮海战役中活捉杜聿明的场景,把“聿”读成“津”,受到父亲的批评,从此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小学这段时间,是我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

正当我满怀希望,梦想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搏击时,“文革”开始了。那时正是小学六年级,一夜间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封资修”,被封存了起来。学校停课闹革命,人生一下子茫然起来:无书可读,今后怎么办?好在母亲要求我们几兄弟每天关起门来自学没有读完的课本,不懂就问父母。但很快,课本读完了,一天,我到邻居家串门,偶尔看到一本中学的语文书,便如获至宝地借来看,之后又向他借了中学的历史、地理课本。当看到《世界地理》描绘的亚马逊平原和亚马逊河,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构成“地球之肺”,几百公里宽的河口水天一色时,我深深地陶醉了。这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震撼!这也奠定了我一辈子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基础。

此后,我又借了邻居大哥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但没有老师辅导,实在看不懂,还得继续想办法。父亲有一个书柜,是爷爷留下来的,上面写着“学富五车”,我想,这是祖辈对我们晚辈的殷切期望吧。书柜里装了满满的书,约有六七十本,平常是被锁住的。一天,我偷偷打开书柜,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中国百年史话》《窃国大盗袁世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多么引人入胜。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獻给党》,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思想情绪完全融入到他研制武器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欢乐之中。一天,开书柜看书的秘密被父亲发现,我吓了一跳,但他并未批评我,只是淡淡地说:在家里看,不要拿到外面。

在家看书的同时,我继续在外面发掘“金矿”。一天,我在一位老师家里看到一本《三国演义》,是繁体字印刷并附有评论的旧版书。那位老师很理解我,但不同意借走书籍,只许在他家看。就这样,我用十多天中午的时间看完了名著。“许褚裸衣斗马超”是最令我兴奋的章节,许褚赤膊上阵大战后跑了,挨了一箭,编者在此处加以小字评论:谁叫汝赤膊!我禁不住大叫:太棒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十万个为什么》再版了,在那个年代,这是少有的文化亮点。我在书店里看到后,如获至宝,回家央求母亲给钱购买。接连买到第八本,是有关地质和地理的内容,价格最贵,要8角钱,近两倍于前几本。那时家里收入低,我不大敢开口,但经不起诱惑,还是跟母亲说了,她犹豫了一下,最终答应了。就这样,一套八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全部集齐,那个高兴劲儿无法形容。也正是这套书,激发了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报了理科。至今,《科技日报》仍是我每天的必读。不久,书店又来了一本《各国概况》,介绍各国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等,我爱不释手,但定价4元,在那时简直是天文数字。这次我不敢再开口了,只好到书店过过瘾,每次经过都进去看,久而久之,售货员也相熟了,看到我就说,又来看书了!这本书最终还是被我收入囊中——上大学时买的降价书。

高中期间,学校恢复了英语教学,我们几个同学高兴万分,但很快情绪便从沸点跌到冰点:因为缺少教师,只安排高一上,高二不作安排。同学们多次争取无果,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想个土办法,就是跟一位关系很好的一年级师弟约定,请他辅导我。就这样,他每次上完英语课,我们就一起到课室后面的山坡席地而坐,他教一句,我读一句。有时也会借他的书到家里温习,第二天再还给他。这是我英语学习的开端,那位师弟自然是我的第一任英语老师。

高中毕业后,我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离家时一根扁担,两头行李,一头是被褥,另一头是一个肥皂箱改成的行李箱,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占据了一半。一到晚上,我就秉烛夜读,《十万个为什么》看完了,就看《毛泽东选集》。说实在的,之前我并没有读过《毛选》,一旦接触起来,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欲罢不能。毛泽东同志文章思想之深邃、逻辑之严密、内涵之丰富、文笔之精炼、语言之生动,展现出了极大的魅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开卷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用经济方法分析政治态度,说理何等透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农民运动满腔热情地讴歌,对各种诽谤毫不留情地抨击,旗帜何等鲜明。印象最深的还是《实践论》《矛盾论》,这是我读哲学的启蒙文章,也是影响最大的文章。至今,我思考研究问题总喜欢用哲学的方法,皆源于此。每一篇文章后面的注释,又是很好的学习材料,不仅有助于理解原文,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受益匪浅。那时知青连队的农友看到我经常读《毛选》,开玩笑地说:你真是突出政治啊!他们哪里知道,我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吸取《毛选》取之不尽的营养。可以说,下乡那些年对《毛选》多次的精读,奠定了我日后研究问题与写作的基础,对思想方法和文风的影响尤大。

那时我家里订了《文汇报》,平心而论,在那个年代,《文汇报》是办得较好的。很多知识尤其是科教方面的知识,我是从那里得到的。下乡后我到处寻找,连队没有,场部也没有,只得写信请父亲把一段时间内看过的报纸再寄给我。父亲回信鼓励我多学习、多积累、不停顿,努力做到古人所说的“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上大学后,开始面临着全新的阅读世界,当我第一次进入学校图书馆时,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同时也升腾起一种“横扫图书馆”的豪情。但学习任务繁重,实在没有多少时间让你“横扫”。毕业后不久,又准备考研究生,准备期间和在读的三年,是我迄今为止读书最多的阶段。毕业后到机关,繁重的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想多读书实在力不从心。一出差,大量的报刊更没时间看,只得请服务员把经常看的留下,有时间再看。但往后便越积越多,把木质茶几压得弯了腰,一天,它终于不堪重负,断了。面对遍地狼藉,我感到很可惜,也很无奈。每每工作告一段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半天看书看报,那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感觉就是自己的“盛大节日”。

读书要学以致用,这是母亲从小的教导。她经常说,不能读成书呆子,要用。朴实的语言其实隐含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道理。她对我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没有表现出很高兴,我知道她是希望我不仅有其名,更要有其实。这些,我都牢记在心。事实上,长期的积累,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字工作和政策及对策研究很有帮助。工作中的读书,我常常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方法,所谓“被动读书”,就是要调研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课题,先看书、看材料,了解背景与现状。所谓“主动读书”,就是按自己的兴趣和计划读书,一年中要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根据实际情况有个大概的计划。

在繁忙中,不知不觉到了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我陡然感到轻松,每天回到办公室,在完成一些社會工作后,就可以充分地看书看报,经常是“盛大的节日”。读书之余,我也思考着读书与人生、社会的关系。读书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2016年,我参加对中以污水处理产业园的调研,以色列的科技水平令人称道。一个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近半土地是沙漠的国家,多年来新鲜农产品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近些年出口额的1/4是技术,正如他们所说,没有资源,大脑就是最好的资源。历次中东战争,军队、人口数倍于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联军皆败于以色列,以国人口素质之高,为世界所公认,其深厚的根源就是读书。有报道称,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是各国中最多的。小孩出生后,父母会把蜂蜜涂在书上让小孩舔,让他感知到书是甜的,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在我国历史上,北宋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外侮不断,但经济、文化发展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学者估算,当时宋朝的GDP约占世界GDP的30%。文化的成就更令人称道,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占了六家,一大批文化巨匠如灿烂群星在历史的天空闪耀。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不联系到宋真宗著名的《劝学篇》,“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说法鼓励读书改变命运,虽然从提倡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来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客观来看,众多读书人的个人努力及其形成的社会合力,无疑是那个朝代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5000年的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3000多年,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发展从不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见的,根本原因就是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今天,当看到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心中充满着幸福与自豪!读书、创新,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又读了半天书,看着满屋的书籍,我心里充满着“喜”和“忧”——“喜”的是少年时代因“书荒”而“挨饥受饿”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忧”的是这么多的书,什么时候能读完?不管怎样,既然读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会以这种方式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同时继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爷爷期待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父亲希望的“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目标太“高大上”了,我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但会不断努力。

(作者系广东省政协原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