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任务的首要重点,给予学生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日夜縈绕心头的难题。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必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长期以来,人们都致力于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手段及内容来研究课堂空间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却忽略了其在社会学中所具有的长远价值。为此,将试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社会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有的意蕴和价值,尤其是其对于发展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今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更好地联系与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空间;社会视域;意蕴和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都一直是我国各位任务中的重点,为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研究,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各位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其站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空间的概念,并采取各项手段研究和验证课堂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忽略了与人们生活实质息息相关的社会学,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所具有的长远意义。研究社会经济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备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
1课堂空间的概述
课堂空间是课堂上,教师为了向学生更好地灌输知识、培养情感、引导价值观而创建的一种对话交流空间,课堂空间的存在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实现其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如果一节课上缺少课堂空间的创建,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的乏力以及精神情感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接受精神性影响的过程。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理应是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统一,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因此,课堂空间的存在是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外而不可忽视的精神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课堂空间的本质
课堂空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空间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只存在于人与人的情感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情感性的互动与共鸣,就无法构建课堂空间。对于人而言,精神、情感是一种无形无状、无法衡量的虚拟存在,为此课堂空间的构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情感、意志强烈,精神活动丰富,则课堂空间便更积极,反之,课堂空间便会面临缺失。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环境不再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沟通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且只能在课堂空间中完成。过去,传统教学一直忽略无形的事物,而人与人长期的交往沟通证明,无形的教育较之有形的教育更有意义。只要有人就势必会有无形的情感精神共鸣,也势必会需要课堂空间的出现。课堂空间是基于人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回避以及忽视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是自由的,教师不能去强行地塑造与改变,但是要想通过与情感体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事物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势必要先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省、体察的精神空间,即课堂空间,在课堂空间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价值观的共享,这种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剔除掉一些糟粕,而留下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使其最终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3课堂空间缺失的原因浅析
3.1教育价值观的偏离
导致课堂价值确实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即教育价值观的偏离与扭曲,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即“读书有用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曾经大肆宣扬过一种功利化思想,即读书学习是为了光耀门楣,是为了让自己升官发财,古代时,寒门学子十年苦读,为的是一朝高中,衣锦还乡。而现在,我国的教育价值观仍处在极度偏离的阶段,甚至形成了一种教育工具化、教育实用化的观点。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在告诫、规劝学生时都只注重学习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忽略了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上的成长,简单粗暴地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工具,通过其学生可以满足较为功利、世俗的目的,教育本身被看成了一种谋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方法,而逐渐与精神性的价值与意义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成绩和分数无比在乎,却从来不关心学生的精神感受,而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价值观偏离的情况下逐渐被异化成为机器,家长和老师重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重分数,忽略精神的感受;重效果,忽略学生的成长。这种学习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情感、精神上的压迫和伤害,只能是道德与能力方面的匮乏与缺失。真正好的教育不应该给学生带来压迫感,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完全冀求于通过学习教育把学生送入好的大学、让学生得到好的工作,继而光宗耀祖。教育价值观的扭曲让教师彻底忽视了无形的事物,遗忘了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失落,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沟通与价值观的塑造导致课堂空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其逐渐在教育课堂中缺失。
3.2课堂教育的形式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被很多人看成是一条快速通往成功目的地的捷径,认为只要踏上教育的道路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便可以赢得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过上逍遥自足的人生。实际上,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即是错误的,教育的真正价值与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特殊位置,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课堂教育出现了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课堂教学方式显得极其乏味、单调,一成不变,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给学生讲授知识点,使其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机械的讲授法,逐字逐条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概括与总结,而丝毫没有精神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很少,更不消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激发。这种教育课堂缺少情感与温度,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浅薄的层面上,过于形式主义。一旦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活跃的思想观点,就会遭到老师的无情打压与抨击,这对于学生无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情感伤害与思想抹杀,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构建,这种形式主义的课堂势必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势必不会出现课堂空间。
3.3教学评价的贫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與想法,而在新课改前提下,教师必须将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然而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课堂教学方式的单调、乏味、形式化,教学课堂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与发展,学校以及教师,包括家长仍然是急功近利,只在乎成绩分数、升学率的强势群体,仍然是将学生压迫在强制学习的大山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并非是人的教育,而是应对考试的教育,学生成为了教学知识的接收器,逐渐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只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和工作,全然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自然在评价学生时将评价标准设定的单一、直接、粗暴,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为差生、劣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很难建立起诚挚的、互助互信的感情,自然也就无法在教学课堂上构建课堂空间,借以实现感情的进一步交流沟通。
4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意蕴和价值审视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与讨论课堂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在社会学理论兴起之前,课堂空间无论是存在还是缺失,最根本都在于人们没有用正确的理论和视角去观察、审视它,导致人们难以关注到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意蕴,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往往只重现象,不注重内在,所以课堂空间这一概念,在很多人眼里,仍显得那么陌生。
实际上,要研究课堂空间,尤其审视其所具有的价值及意蕴,就必须站在社会学视角上,以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观察。
4.1课堂空间的意蕴
课堂空间是一个构建于教学课堂中的比较开阔的、公共的“空间”,在人们的概念中,空间是一个物质化的存在,应该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供人们从事活动或发表言论的场所,然而,课堂空间却是一个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的、虚拟化的空间,是建立在课堂这个真实空间下的非物质空间。要想保障课堂空间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就必须要确保课堂空间处在自由、平等的状态中。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4.1.1课堂空间是一种和谐、互尊、友好的关系
在教育课堂中,教育的主客体为学生及老师,教育实际上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否则关系的不和谐就会令交流和沟通出现严重的阻碍,即使更换交流沟通的方法也未必能收到尽如人意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不和谐、不融洽的关系难以构建出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空间,甚至会打破课堂空间的构建,令班级难以形成情感上的逾越和思想上的结合。因为课堂空间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缺一不可,如果双方之间没有默契与平等,那么课堂空间便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意义,而单纯地变为传递知识,讲授重点的形式化课堂。因此,人们可以将课堂空间单纯理解为一种师生之间,包括生生之间建立的和谐、平等、互爱友善的关系,只有培养并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彼此感受到对方的真情实意,继而构建出积极的课堂空间。
4.1.2课堂空间是一项全面的、开放的系统
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和观察课堂空间,即会发现,课堂空间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基于全局而存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首先课堂空间的构建需要一个物质化的、客观存在的场所,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方式甚至是设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只有当内外都得到全面展示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沟通、思想碰撞、价值观共享的课堂空间。因此课堂空间不是某个事物,而是一项全面的、积极开放的系统,如果有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或消极封闭,都不能促进其构成。
4.1.3课堂空间是一个自由的、创新的场域
将课堂空间理解为一个场域,实际上是区别于物理概念而言的,课堂空间是一个非物质化的、非实体化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与构建实际空间一样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建立确定目标。学生进入学校来学习,需要获得的不仅仅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而是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课堂教育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全面发展,使其能够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感受和体验教育所带来的全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功利化教育价值观,重拾人文精神,构建一个自由的、创新性的课堂空间。
4.2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价值意义
4.2.1课堂空间的实践性满足社会的物质性
尽管很对人认为课堂空间是虚拟化的、非物质化的,但是课堂空间所传递出的思想价值却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切实理论,学生在课堂空间中所获取的是能力,所丰富的是思想,所进取的是创新精神,而这些在实践中起到充分作用的内容可以在其今后步入社会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并成为其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单纯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授与灌输,而令学生不懂得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考,就会出现在考试过程中应用自如,而在实践发展中无法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4.2.2课堂空间的开放性满足社会的进步性
从社会空间来看,课堂空间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中,这意味着社会不能是止步不前的,而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因此要想迎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就必须脱离了封闭、僵化、停滞的形式,而呈现出一种如活水般的流动开放性,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所思考的问题才能与现实接轨,而不会流于陈旧。传统的教育方式让课堂过于功利化和教条化,学生的思想过于死板僵硬,只知道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考试中,这种教育方法是封闭以及停滞的,缺少开放性和自主性,而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从而更好的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步调节奏相统一。
4.2.3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满足社会的全局性
在课堂空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而是一个融入整体性、全局性、社会性空间中的个体存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满足个体成长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到社会全局性的发展,而不能任意地、随性地发展,只有照顾到课堂空间的社会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时不会真正地与社会脱轨,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成长。人是一种群体性生物,因此必须满足社会性、全局性,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营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氛围。
5课堂空间的重建
5.1确定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观
“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不同空间以特有的方式传达着特定文化意义。”因此,无论是社会空间还是课堂空间,都需要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空间更需要人文情怀的注入。首先,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扭转原有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将过去那种只把成绩、升学率当作学习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情感,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主。只有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与情感达到协调统一,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5.2提高教师营造教学空间的能力
“随着新科技与新文明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需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施方法上都正在进行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既不在课堂上“满堂灌”,也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思维过程,而是确定任务,定向点拨,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大量地阅读专业类书籍以及教育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深入探究教材、反思课堂教学等方式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以此不断地适应教育的改进与社会的变革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地构建和谐课堂空间的能力,真正为学生的健康良好成长奠定基础。
6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空间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开拓思维、提高能力,为此,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应发挥自身作用,转变教育思路与教育观念,重树教育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及发散思维,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焦炜,徐继存.课堂空间:本质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619.
[2]张国红.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2):0509.
[3]徐冰鸥.社会性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07):104109.
[4]翟立娥.给学生更多的课堂空间[J].小学时代:教师,2012,(06):03.
[5]刘庆昌.教育家必先具有教育精神[J].江苏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