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爱婷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Super-SBM模型对中部六省2005-2014年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较高,效率均值大于1,其余省份效率均值均小于1,安徽省效率排名最靠后,面临发展挑战。中部六省应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根据省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有效发展。
关键词: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地处中部,有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2014年末,中部六省常住人口3.62亿,其中,农村人口超过1.82亿,所占比重达50.27%,部六省的GDP为13.87亿,占全国的21.80%。中部六省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人口众多,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东部省份,人地关系紧张程度又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虽然中部地区发展缓慢,但是发展潜力巨大,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近年来,中共中央针对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文件、规划和具体政策,中部各省政府也相应出台各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中部六省实现“弯道赶超”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稳定增长的必要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指标选取
投入指标:土地、资本、劳动力投入,分别采用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城镇就业人员数(万人)衡量。期望产出指标:经济效益采用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亿元),权重为0.3821;社会效益采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权重为0.2256;生态效益采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权重为0.2032。非期望产出指标:环境产出采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权重为0.1891。
2实证分析
2.1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利用熵值法得到新型城镇化产出指标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产出所占权重,并计算得到中部六省2005-2014年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湖北,最低的是山西,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是导致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河南、江西、湖南三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安徽次之,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城镇化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五个省份,且差距较大,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从长期发展趋势上看,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新型城镇化水平都呈下降趋势,只有安徽和江西新型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发展速度上看,2005-2008年,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下降的较快,2008-2014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波动不大,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增速相对江西省较快,两省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2.2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
对2005-2014年中部六省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建立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通过DEA-Solver软件直接求解计算,所得的结果及排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综合排名依次为:山西、湖南、江西、河南、湖北、安徽。其中,只有湖南、山西的效率均值大于1,是有效的,其他省份效率均值均小于1,且安徽省效率均值才0.66,效率非常低下,区域发展明显不均衡。从2005-2014的效率值来看,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均值基本在0.9上下波动。2005年新型城镇化效率均值最高为112,是有效的,而从2005-2009年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均值一直都在下降,新型城镇化发展出现效率问题,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2009年到2012年,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有所提高,2012年效率均值为0.95,也并未超过1,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从2012-2014年,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均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0.95下降到2014年的0.81,且有可能继续回落,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均值的不断下降,说明中部地区没有有效利用资源,资源投入产出不协调,需尽快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有效发展。
2005-2014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值均大于1,各项投入产出都是有效的,效率高于中部其他5个省份。从效率值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值最高1.12,下降到2007年的1.04,下降了0.08,波动较大,从2007年到2014年,效率值基本在1.03附近波动,但总体还是有回落的迹象。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效率总体水平也很高,除去2009年和2014年的效率值小于1,其余年份都大于1,但从长期发展看,效率值也有下降的趋势,2005年山西省效率值最高为1.62,到2006年下降到1.03,降幅达到0.59,明显呈现出投入冗余,产出不足,2006-2008年,效率值在1.04附近波动,2009年效率值下降到0.895,这一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是较差的。2010-2013年,效率值在1.02上下波动,而2014年,效率值下降到0.987,资源配置需再进行调整。山西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较高,但水平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环境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中不断恶化,影响山西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发展。
2005-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值在0.8以上,2007-2012這6年的效率值均大于1,是有效的,但从2012年开始,效率值开始下降,到2014年为0.88,可见,江西省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产出开始错位,没有协调匹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对资源重新进行配置,提高发展效率。2005-2013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值都是大于1的,表现为有效的,总体发展趋势平稳,而到2014年效率值突然下降到0.713,降幅达到0.304,新型城镇化效率下降明显,应及时调整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资源配置进行重新规划,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率。从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值的变化情况看,湖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低效的问题,虽然新型城镇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最高,但却一直在下降,这对湖北省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快速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005-2014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效率值在中部六省排名中始终最后,效率值低且均小于1,可见,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效率非常低,存在着严重的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问题。安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显著加快,在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作用也越发凸显,更应该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地区交流合作
各省应加强城市群建设,城市群作为重要试点,应积极探索适合各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通过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省域发展,实现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共同进步,城乡共同进步,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同时,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强化城镇分工合作,密切区域经济交流。中部六省临近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对内陆存在的外溢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六省应凭借区位优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根据各省发展状况,确定自己的产业优势,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城镇分工合作,强化区域间经济交流与联系,为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
3.2优化资源配置
中部六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现象,其中,安徽省存在着严重的投入过剩,产出不足的问题。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各省应重视资源配置问题,避免投入产出错位,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发展效率。
3.3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中部六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方式转变,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湖北省依据自身发展情况,要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振兴先进制造业,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山西省要以资源性经济转型配套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建设。江西省要依托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着手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湖南省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以此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安徽要大力推动八大重点产业的建设,走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河南省要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协调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明斗.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3,(10).
[2]赵黎明,焦珊珊,姚治国.中国城镇化效率测度[J].城市问题,2015,(12).
[3]王晓鹏.中国省域城镇化效率差异及推进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