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府邸庄园田野调查

2017-05-03 18:12范霄鹏祝晨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李氏宗祠水井

范霄鹏,祝晨琪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鄂西南地区府邸庄园田野调查

范霄鹏,祝晨琪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鄂西南地区自古是土家族人的聚集地,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形式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家民居建筑[1]。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在鄂、渝交界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庄园建筑群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土家吊脚楼和砖石建筑相结合的大型庄园聚落。庄园聚落的建筑营造在木架建构、石材建构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体现出鄂西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同时水井庄园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赋予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

鄂西南地区;大水井;庄园聚落;建筑营造

1 区域环境

1.1 鄂西南地区地理环境

鄂西南地区即湖北省西南部区域,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一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湘鄂渝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南部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连,西部与重庆市的黔江、万州等地接壤,东部与本省荆门市、荆州市相接,北部与神农架林区毗邻(图1)。

鄂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复杂山区,有武陵山、大娄山、大巴山、巫山等高山主脉或余脉横贯境内。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次第分布,地貌具有多种类型,以碳酸盐岩高原型山地为主,兼有低山峡谷、溶蚀盆地和坪坝等地貌类型,对外交通相对封闭(图2)。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体,呈东北一西南向,自重庆石柱进入利川境内后,由西南向东北绵延,莽莽苍苍,恰似一壁巍峨的城墙横亘西天,成为古时荆楚、巴蜀中间地带的一大屏障和军事要地,有“万里城墙”之美誉。发源于齐岳山的清江是长江中游在湖北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条支流,自西向东流经鄂西群山,大部分河段流经高山深谷,急流险滩众多。清江流域山明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图3)。

图1 鄂西南地区区位图

图2 鄂西南地区地形地貌

图3 鄂西南地区地形分布图

1.2 利川地区聚落环境

利川市所处的鄂西南地区,地处巫山山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汇部,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在历史上是楚蜀屏障和军事重地。利川地区因山峦起伏和沟壑幽深形成了不同的海拔高度,故当地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利川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2~17℃之间,且云多雾大,日照较少,但充沛的降雨和湿润空气也带来了丰沛的水汽资源(图4)。利川地区河流较多,是清江、郁江发源地,清江横贯全境,河流冲击地带易形成肥沃的土地,是聚落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土地和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耕作,境内的山间盆地和丘陵平坝适宜于种植稻米、烟叶、茶叶和药材等粮食和经济农作物(图5)。

图4 利川地区气候环境

图5 利川地区经济作物

利川地区地处山地之中,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导致了平坝地块较为破碎,也使对应区域环境中乡土聚落赖以生存的农业耕作用地分布零散,使得利川地区村庄聚落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状况,即聚落规模不大,分布较为零散,集聚程度较小。

1.3 大水井区位与历史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水井村,南距利川市区约46 km。整个建筑群占地为2万余m2,总建筑面积1.2万余m2,是遗留至今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封建地主庄园。整个建筑群四周群山环抱,有悬崖陡壁,也有飞流直瀑,高山云海环绕其间,景色异常秀美(图6)。

大水井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末年,“大水井”其名源于李氏宗祠的一口百年古井。清朝乾隆年间,湖南李氏兄弟经商途径大水井,并落业至此,霸占土家族人黄氏家产,在此繁衍生息并富甲一方,其宗祠和庄园也渐具规模。整个建筑群以李氏家族宗祠为核心,十几个不同规模的庄园围绕,从明朝末年建造伊始直至1942年高仰台李盖五庄园的落成,共历时300多年持续建设。由于大多数庄园演变剧烈,原貌未能保留,仅有李氏嫡嗣的李亮清庄园和近代修建的李盖五庄园遗存至今。由于建设持续时间长且跨越不同年代,整个古建筑群呈现出当地土家族建筑与近代西方建筑交汇的形态特征,并以其规模宏大而闻名(图7)。

图6 大水井古建筑群区位图

图7 大水井古庄园李氏宗祠局部

2 庄园聚落

2.1 李氏家族宗祠

李氏宗祠依山就势,坐南朝北,由祠堂和外围城堡两部分组成。宗祠围墙始建于明代,主体建筑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建造历时3年,并一直沿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宗祠建筑曾作为粮站和学校服务于村民。李氏宗祠在整个古建筑群中地位极高,宗祠不仅仅是祭祀祖先之处,也是行使政权和族权的场所,进而成为宗族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2](图8)。

宗祠主体为三路三进的天井合院建筑群,建筑面积约为3 800 m2。中路沿宗祠建筑的中轴线展开,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宗祠大山门、前厅、拜殿、祖宗殿。前厅为宗祠入口,起过渡作用;拜殿是族人祭祀祖宗的场所,建于台基之上;而祖宗殿则是宗祠的核心所在,只有在祭祀时才会开启。宗祠左右两路对称布置,分别各有一组“四水归池”的厢房,并以廊道连接各厢房与中路的厅堂。左路厢房设讲礼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路厢房设银库、账房、仓库。

外围城堡为土家族堡垒式建筑,城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20 m,南北宽约90 m。城堡的正前方地面高出外围田野8.8 m,并以条石砌成挡土墙围住。其左、右、后方被高大厚实的垛墙所包围,垛墙随山势而攀升并内设台阶,与地形紧密结合,增强了城堡的防御性。垛墙四角建有望楼,但现已被毁,垛墙的东北、西北角下各开一门,分别为“承恩门”和“望华门”(图9)。

在城堡的东北角,即宗祠正面东侧的山坡之下开凿有一口水井,周围以石块砌筑的高大墙体,与堡墙外相隔离(图10),在水井北面的墙壁正中镶砌着由李盖五所书“大水井”3个字的方石。

图8 李氏宗祠鸟瞰

图9 李氏宗祠平面图

图10 通往水井的石阶

2.2 李亮清庄园

李亮清庄园坐落于李氏宗祠西南向150 m处,两组建筑东西相映,形成拱卫的磅礴气势。庄园西南部分的干栏木楼为明朝时期黄氏族人所建,东北部分为清朝乾隆年间李氏族人改修扩建而成,之后经世不断增建至民国,形成一座砖木并构且局部装饰带有西式风格的中西混合宅院。

李亮清庄园规模庞大,占地面积约1万m2,总建筑面积约6 000 m2。整座庄园以庄主居住的后殿为核心,各功能用房逐步向外扩展(图11):主人及家属住宅居内,会客厅堂(花厅)、账房和厨房等后勤区域为中介,长工、绣女等佣人房居外,护卫防御人员分散居住在庄园四周,这种放射性布局可以有效防御当地多野兽、多匪患的危险。整个庄园院落重重达24个天井院,大小各异的天井院将庄园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装修各异而形成不同的空间氛围,院内房屋错落有致、栋宇相连、楼阁高耸、鳞次栉比。

图11 李亮清庄园平面图

土家族人注重风水,通过改变门的方位来取得良好的风水朝向,李亮清庄园大门打破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偏离庄园中轴线15 m并与之成45°夹角。门楼匾额上题“青莲美荫”4个大字,取李氏诩为诗仙李白(青莲居士)之后的含义(图12)。门前的青石台阶弯曲回环,打破平行对称形成一定的动感,增加了视觉层次。大门内为三面建筑与一面围墙所围成的院坝,院坝南侧的正立面仿照西式洋楼,以一条拱券柱廊横贯左右,而院坝东西两侧的配房则是传统的土家吊脚楼(图13)。从院坝中间的正门进去,建筑依地势逐级拔高,沿庄园中轴线依次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图14)。后院东南角有高耸的土家吊脚楼,称为小姐楼,西北角有重檐歇山式的绣花楼,与小姐楼遥相呼应。

图12 李亮清庄园大门

图13 院坝内景

图14 庄园中轴线剖面图

2.3 李盖五庄园

大水井古建筑群另一处庄园——李盖五庄园坐落于高仰台,位于李氏宗祠东北向4 km处。庄园建于民国年间,是李氏家族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因兄弟分居而建宅于此。但由于民国战乱的兵匪之患,李盖五家族最终不得不弃园而重返大水井,庇荫于坚固的宗祠庄园。

高仰台群山环抱,整个庄园依山而筑,占地面积约2 000 m2,规模与形制不如李亮清庄园,但庄园建造精美,建筑飞檐起翘,其营造工艺却不输于李亮清庄园。李盖五庄园坐东朝西,为四合院式建筑。庄园有大小4个天井,保存房屋有60余间(图15)。

李盖五庄园大门与李亮清庄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门与庄园中轴线成30°夹角,向南倾斜,以便取得良好的风水朝向。走进大门,沿庄园轴线,穿过过道前厅则进入了庄园最大的天井,庄园内主要房屋皆围绕着大天井(图16)。轴线末端则是庄园正厅,面阔5间30 m,进深8 m。庄园北侧建有一座亭楼,面阔约15 m,高约11 m,为整个庄园的制高点[3](图17)。

图15 李盖五庄园平面图

图16 李盖五庄园天井

图17 李盖五庄园入口立面图

3 建筑营造

3.1 木架建构

大水井古建筑群因建造年代跨度大且类型多样,建筑营造呈现出多种方式。

水井庄园建筑融合了当地土家吊脚楼的建筑特征,主要承重结构是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的木梁柱,如李氏宗祠东西两侧的厢房和李氏庄园的后厅均为穿斗式木构架。除此之外,水井庄园建筑也有采用插梁式结构和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组合式结构(图18);李氏宗祠的前厅和拜殿采用插梁式的结构形式(图19),这种做法多用于南方大型住宅的厅堂或祠堂。插梁式构架结构的特色是承重梁插入柱身,这与抬梁式的承重梁顶在柱头上不同,屋面檩条下皆有柱子(檐柱、中柱或瓜柱),瓜柱骑在其下的梁上,而梁端则插入临近两端的瓜柱柱身,最外侧的瓜柱骑在最下端的大梁上,大梁两端又插入前后檐柱柱身。插梁架有多层次的梁柱间插榫,克服了横向位移使其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李氏宗祠祖宗殿和李亮清庄园中厅则采用组合式的梁架结构体系(图20),即在一榀屋架上兼具了抬梁与穿斗的特点,不仅具有以梁木承重传递应力的抬梁式特征,而且同时具有檩条直接压在柱头上、瓜柱落在下边梁木上的穿斗式特征。组合式结构使得房间局部的柱子不落地,转而架在穿枋之上,穿枋起到了梁的作用,避免了室内柱子排列过密而影响底层空间的使用,使得建筑有更大的空间用来从事公共活动[4]。

在木构架结构的细节处理上,水井庄园建筑也有其特殊之处,如李亮清庄园的小姐楼中采用土家吊脚楼常用的木柱六插梁结构(将军柱),即在正房和厢房的脊线相交处立一根柱子支撑,将正屋和横屋的梁枋支撑起来,以“将军柱”承托使房屋的转折变得合理自然(图21)。此外,在雕刻精美的木梁柱间的内墙以竹条编笆为骨架,墙体外部涂抹以白色灰泥防潮。

图18 传统木构架形式

图19 李氏宗祠拜殿剖面图

图20 李氏宗祠祖宗殿剖面图

图21 将军柱

3.2 石材建构

传统民居的营造,其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临近自然山石较多的地方,为减少成本造价,将加工或未经加工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大水井建筑群除了运用传统的木构架技术,石材运用在建筑中也随处可见,其石材建构要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承重结构、围护结构和建筑构件。

李氏庄园的主体建筑外墙基和墙裙部位用形状规整且经过打磨的条形石块砌筑,敦实厚重的外墙基和墙裙增加了主体建筑的稳定性和防潮耐久性;李氏宗祠的城堡堡墙与水井四周高耸的井墙采用条石垒砌,增强了寨堡的防御性和安全性,宗祠主入口下也是一壁由巨大条石砌成的挡土墙。

庄园建筑群中随处可见石材制成的建筑构件(图22),如柱子的柱础部分,大水井建筑群所在的鄂西南地区由于气候多雨、湿润,落地的木柱极易受到潮气的影响而出现腐烂、变形,对房屋的承重带来影响,所以木柱下端的柱础用石材制成且比一般柱础要高,石制柱础的截面与上部的木柱相对,形成双料柱。此外也有石制的室外家具和门框门梁,如在李氏庄园的近代楼房与后院之间的圆门,由4块各凿出四分之一圆弧的厚重石板拼接而成,营造方法特殊(图23)。

图22 石质柱础

图23 特殊的石板门

3.3 装饰艺术

李氏宗祠及两座庄园建筑在装饰上华丽丰富、类型多样,有木雕、灰塑等装饰类型。

李氏宗祠木雕部分尤为精美:祠堂大殿的梁枋交接处雕刻有祥云、富贵花、金鞍等纹饰;柱枋相交之处雕刻成蝙蝠,承托梁枋的瓜柱则做成宝瓶的形状并刻有垂花;月梁雕刻成镂空的扇面画,画面内容有“福星高照”“大禹耕田”“八仙祝寿”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另外,各种木质的装饰构件(如冰裂纹式花窗隔断、刻有蝠寿纹的门窗格栅、家具等物件)的雕刻也制作精美(图24),雕刻题材也与所在空间氛围相对应。

建筑的外廊柱身及拱券之上有灰塑的白菜等造型,柱子上饰以白灰堆花的柱头。装饰更为独特的是李氏宗祠伸出两山屋面的五叠阶梯式封火山墙,墙顶上盖两坡瓦顶与瓦脊,脊上以灰塑装饰,檐下抹花边并加以彩画,也有五彩缤纷的碎瓷碗片镶嵌成各种花纹图案[5]。伸出檐柱的墀头也是山墙装饰的组成部分,用砖块挑出叠涩,在正面以灰塑或贴瓷片做出各种造型的花鸟吉祥图案(图25)。

图24 冰裂纹花窗隔断

图25 墀头装饰

4 保护与传承

4.1 现状与问题

大水井古建筑群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庄园在文革时期遭到巨大破坏,且由于庄园建筑年久失修,产权多次更替,在大水井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时,建筑一半已损毁较为严重,房屋坍塌的险情不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地政府支持较为薄弱,相关研究工作尚未展开,使整个建筑群的保护发展缺少方向性。当地人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意识也并不强烈,如擅自拆除建筑构件和家具为己所用,甚至占据庄园作为居住使用等,给庄园建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2 保护与传承

大水井古建筑群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较为独特,并逐渐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当地政府部门和民众也逐渐意识到了突出问题,并于2010—2013年对庄园做出保护性修缮,并以“最小干预、可识别”为原则,确保整个建筑群的真实和完整性。另外水井庄园处于自然风光较好地区,有龙桥、峡谷等自然奇观,当地通过整合既有自然景观,并带动水井庄园的人文景观,对传播庄园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水井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其功能意义早已随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逝去,但作为物质财富的遗存,它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土家部族的历史与文化和当地特有聚落民居的艺术价值。整个庄园聚落的保护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具体结合当地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情况,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保护策略,同时对探索类似建筑遗产的保护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5 结束语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湖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府邸庄园,建筑群的3个组成部分形态各具特色,内部空间装饰华丽,为集居住舒适、宗族管理和护族防御于一体的巨构豪宅。庄园聚落在其选址布局和营造理念上都反映了鄂西南地区土家族基于风水文化的营建方式。庄园建筑无论在平面布局、建筑形态、建造结构类型或是装饰手法上都体现出鄂西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吊脚楼为基调的主要特征。同时,由于受到近代外来文化的影响,水井庄园吸收了“拱券廊”等西式建筑风格而又呈现出独特性。

[1]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7-243,268-276.

[2]李晓峰,李百浩.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17,21-23.

[3]李德喜.湖北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52-353,378-381.

[4]刘茁.湖北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0-21.

[5]刘颖.土家传统民居装饰语言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22-32.

Investigation of Manor and Mansion Fieldwork Sou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FAN Xiaopeng,ZHU Chen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southwest area of Hubei Province has been the gathering place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for a long time.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the cultural form of Tujia national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sidential house. The Dashuijing Old Buildings locate in Enshi Tuj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Hubei Province. The old buildings,which affected by the loc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have developed a large manor settlement combined with the stilted building and the mason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oden buildings with the masonry and decorative art of the buildings reflect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houses in southwest Hubei. Also,the Dashuijing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which give them the distinctive local color and brand of the times.

The southwest area of Hubei Province; Dashuijing; settlement of the man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TU241.5

:A

范霄鹏(196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区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研究。E-mail:anebony@vip.sina.com.

祝晨琪(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E-mail:564236770@qq.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3)

猜你喜欢
李氏宗祠水井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水井的自述
文言文练习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乌龟与水井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