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止痒中药用药规律与生物学特性

2017-05-03 02:35谢雪丽伍冠一梁坚强韦林玉谭晓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8期
关键词:药味药性药典

谢雪丽 伍冠一 梁坚强 韦林玉 邱 艳 文 芳 谭晓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理论研究

广西止痒中药用药规律与生物学特性

谢雪丽 伍冠一*梁坚强 韦林玉 邱 艳 文 芳 谭晓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目的:探讨广西止痒中药的止痒特性与药用规律。方法:以“痒”为关键词,检索收集相关中药典籍,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检索不同典籍21757味中药,具有止痒疗效的有910味,纳入符合要求的止痒中药总计329味,涉及中药植物95科。数量较多的科为豆科、唇形科、大戟科、菊科、蓼科。止痒中药中,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祛风湿药分别占所有药物的29.56%,28.93%,27.04%。苦味、辛味、甘味药占所有药物的39.92%、30.94%、14.77%。平、温、凉药占所有药物27.27%、25.08%、24.14%。肝经、肺经、脾经药占所有药物的25.53%,17.38%、15.43%。结论:广西止痒中药分类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祛风湿药为主,药味药性归经以苦辛甘、平温凉、肝经、肺经、脾经药为主。研究将为临床的瘙痒症治疗及止痒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与资料。

瘙痒;止痒中药;生物学特性;药用规律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也是很多皮肤疾病主要症状之一,如皮炎、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干燥症、浅部真菌感染、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同时也是糖尿病、胆汁淤积症、慢性肾病、肿瘤和艾滋病(AIDS)等多种系统性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1-5]。皮肤瘙痒不但会加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的负担,也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6]。目前皮肤瘙痒机制依然不明确,皮肤瘙痒的有效临床治疗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医治疗对皮肤瘙痒症效果明显,并且存在多种高效的止痒中药[7]。但是,这些止痒中药散见于各种中医典籍,缺乏统一的整理和归纳。广西动植物种类位居全国的前列,植物共有309科,9168种植物,中药资源蕴藏了巨大的潜能[8]。整理、挖掘与开发广西止痒中药资源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广西产止痒中药的分布特性、止痒药用规律,为临床的瘙痒症治疗及止痒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纳入的标准 利用“痒”或者“瘙痒”作为关键词,对《中国药典》[9]、《中华本草》[10]、《中药大辞典》[11]及《全国中草药汇编》[12]共计21757味中药进行检索。纳入的标准:主治功效具有止痒功效;产地源自广西。

1.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流程:①排除产地非广西止痒中药;②排除与合并重复出现在不同典籍同一中药;③以植物学拉丁名为标准,合并同种异名中药。

1.3 统计方法 将筛选出的中药名录入 Excel 表格,建立广西产止痒中药数据库,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对科、药味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若一味药有多种药味药性以及归经按多种药味药性、归经统计。

2 结果

2.1 广西止痒中药数据分析 经检索共获得止痒中药910味,仅占检索样本总数4.18%。其中,《中华本草》收录止痒中药最多,共449种,占收录中药总数5%,2015版《中国药典》仅收录止痒功效中药32种,所占比例不到1%。广西产止痒中药共329种,《中华本草》收录最多233种,超过总数的50%。《中国药典》收录最少仅有8种,但是药典收录严谨,药效明确。

2.2 药类分析 根据《中药学》[13]分类对中药功效进行统计分类。主要以清热药、止痒药、祛风药为主。清热药和攻毒杀虫止痒药的种类都超过了90种,分别是94种和92种,清热药、止痒药、祛风药所占比例都超过了25%,而其他比例非常低,都没有超过5%,表明风、热等因素是瘙痒主要原因。详见表1。

表1 中药药类分析

2.3 药味分析 根据《中药学》[13]分类对中药药味进行统计分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苦味药最多,占200种。超过30%比例的药味有两种,苦味39.92%,辛味药30.94%,其他药味占的比例不高。详见表2。

表2 药味分析

2.4 药性分析 根据《中药学》[13]药性分类,广西止痒中药药性是温、平、凉、寒,这四种药性都超过20%。详见表3。

表3 药性分析

2.5 归经分析 根据《中药学》[13]归经分类对广西止痒中药归经进行统计。归经以肝、肺、脾经药为主,这三种药物的比例都超过15%。详见表4。

表4 归经分析

2.6 药源分布 在329种止痒中药中,植物源中药302种,超过总量90%。常用的止痒中药如:蛇床子、苦参、樟脑、浮萍、百部、蒺藜等在广西都有分布。动物源与矿物源比例低,分别是23种、4种。虽然动物与矿物药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他们中的蛇蜕、蝉蜕、炉甘石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止痒药物。

2.7 植物源中药科属分布特点 在302种植物源中药中,共有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95个科268种植物入药。存在数据差异的原因在于有多种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可以入药,如何首乌叶、块茎、藤都可以入药。在这95科中,止痒中药出现频数最高的科是豆科(24种,占总数的8.96%),其次是唇形科(20种,7.46%)、大戟科(18种,6.72%)、菊科(15种,4.85%)和蓼科(15种,4.85%),其分布情况见表5。有51个科仅有一种植物入药,如:芭蕉科、白花丹科、柏科等,比例仅为0.37%。按照2009年APG III系统[14]以及中国APG III系统[15],广西止痒中药植物虽然在进化系统中各支都有,但主要密集地分布在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四个类别:豆类,锦葵类、唇形类以及桔梗类,包括唇形目(唇形科、马鞭草科、爵床科、玄参科、紫葳科、苦苣苔科)、龙胆目(木犀科、夹竹桃科、马钱科、茜草科)、蔷薇目(桑科、荨麻科、蔷薇科、鼠李科)、桃金娘目(野牡丹科、使君子科、桃金娘科、柳叶菜科)以及无患子目(芸香科、楝科、漆树科、苦木科、无患子科)等。具体分布见表5,图1。

表5 广西植物源止痒中药数量较高的科(种数≥3)

3 讨论

瘙痒症是常见疾病或者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多认为痒为多种疾病之症状,因此止痒中药并不常见,也不被人们所重视。从检索结果看止痒中药占整个中药的比例很低,仅占不到5%。但是,瘙痒症比较难治疗,西药见效快但易复发,中药有独特疗效甚至比西药更有效果,副作用少。因此整理止痒中药对于中药止痒的应用与开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广西止痒中药药用规律与中医治疗策略相吻合。中医一般认为瘙痒症与血热气虚、各种外邪如:风邪、热邪、湿邪、虫或者阳气不足等相关。如《伤寒论》指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又如《杂病源流犀烛》提出“血虚之痒,虫行皮中;皮虚之痒,淫淫不已;风邪之痒,痒甚难忍;酒后之痒,痒如风疮,常搔至血出”。中医治疗瘙痒一般原则是祛风,燥湿,散热,补血补气补虚。广西止痒中药归属于祛风药、清热药以及止痒药,三种药总计接近90%。从整理的中药性味的结果发现,性味止痒中药以苦辛甘,温平凉为主,符合治疗治则。首先,苦味药物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的作用,可以治疗因热邪、湿邪入侵造成的瘙痒,所以苦味、清热药最多;其次,辛味药能行能散,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行气活血则风邪等外淫则不容易造成瘙痒。再者,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益气和中、滋养补虚、缓急止痒的作用,甘性药可以治疗阳气不足、血虚的瘙痒。治疗瘙痒常用温性药可以温肾健脾,病久脾肾亏虚,易造成瘙痒。平性药疏通经络、活血行血,同时通过凉性药清热利湿解毒。在药物归经中,肝肺脾经药物较多。肝主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肝血不足易血虚生风。气血郁结易气机不畅致痒。肺主皮毛为娇脏主营卫,营卫失当,风邪容易入侵而生风致痒。脾主运化,输布全身气血津液,若脾功能不好,则不能布散水谷精微,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皮肤,造成瘙痒。

广西地处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止痒中药数量大,止痒中药的开发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统计结果显示广西止痒中药占全国三分之一,应该充分发挥与挖掘资源优势。在收录的329种中药中,由于仅有8种被《中国药典》收录,而《中华本草》收录了233种,多为非常见药或者地方民间用药,药性与药理都停留在初步研究,提示止痒中药的止痒特性研究与开发相对滞后,很多有价值的止痒中药的药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

多种中药典籍收录的止痒中药值得重点关注。统计发现有多种《中国药典》收录的广西止痒中药同时也收录于其他中药典籍,都用于止痒,如浮萍、蛇床、苦参、炉甘石。有学者对蛇床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蛇床子的主要成分蛇床子素能够通过调节小鼠外周TRPV1通道的敏感性抑制有组胺诱导的小鼠瘙痒行为,且这种抑制组胺依赖的效应具有选择性[16]。表明多种典籍收录的止痒中药止痒效果明确。但是,除蛇床子之外其他多种中药的研究多停留在药效,止痒机制仍不清楚,应加强止痒机制的研究。

利用系统进化视角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帮助寻找高效止痒分子。统计发现广西止痒中药多集中分布于唇形类,桔梗类的某一些目与科中,科属相同,推测他们应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成分,主导止痒效应。比如伞形科植物蛇床子、胡荽等,多为辛味中药,有特殊香气,伞形科植物都含有丰富的香豆素衍生物,有研究发现香豆素蛇床子素因抑制TRPV1活性而具有止痒效应[16],其他的研究也表明[11],另一种伞形科植物常见的香豆素-欧前胡素也可以作用TRPV1通道,使TRPV1通道脱敏而具有镇痛作用[17]。此外,发现在止痒的樟科植物中,大叶桉叶、蓝桉叶等都含有桉叶素,有研究报道桉叶素可以抑制另一种TRP通道:TRPA1[18]。TRPA1参与了组胺非选择的瘙痒,因此,含桉叶素的植物可能是潜在的止痒药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广西止痒中药整理归纳统计分析,广西止痒中药资源丰富,主要以植物源治疗瘙痒的中药为主,多为清热药、止痒药,其中豆科、大戟科、菊科止痒中药居多。止痒中药药性药味归经以苦辛甘,平温凉,归肝肺脾经为主。本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了解广西止痒中药特点,为临床治疗瘙痒症提供依据。

[1]杨文彪,蒋卫民,黄芳仪,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06):544-545.

[2]刘芳,庞晓文,朱赛楠.银屑病患者瘙痒特征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06):335-337.

[3]郝飞.特应性皮炎瘙痒的机制及对策[J].中国医学文摘要(皮肤科学),2016,33(02):144-147.

[4]郝连杰.胆汁淤积症的肝外表现[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2000,17(04):216-217.

[5]闫磊,郭会军.艾滋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3):562-564.

[6]廖万清,朱宇.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6):555-557.

[7]伍冠一,孙杰,马天牧,等.中医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研究[J]. 河南中医,2016,36(1):156-158.

[8]覃海宁.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委会.全国中草药汇编[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3]高学敏. 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4]APG III.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APG III[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09(161):105-121.

[15]刘冰,叶建飞,刘夙,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概览:依据APG Ⅲ系统[J].生物多样性,2015,23(2):225-231.

[16]Yang NN, Shi H, Yu G, et al. Osthole inhibits histamine-dependent itch via modulating TRPV1 activity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6):25657.

[17]Chen X, Sun W, Gianaris NG, et al. Furanocoumarins are a novel class of modulators for th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 (TRPV1) channel [J].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4(289):9600-9610.

[18]Takaishi M, Fujita F, Uchida K, et al.1,8-cineole, a TRPM8 agonist, is a novel natural antagonist of human TRPA1[J].Mol Pain, 2012(8):86.

Medication Rule and Biolog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Vegetal Antiprurit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E Xueli WU Guanyi*LIANG Jianqiang WEI Linyu QIU Yan WEN Fang TAN Xiaojun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2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dication rule of Guangxi antipruritic Chinese herbs by data mining. Methods Antipruritic medicines were retrie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by using pruritus as the key word. A pruritus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by Microsoft Excel. Results There were 329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ending on the criteria. The major families of plants are leguminosae, lamiaceae, euphorbiaceae, asteraceae and polygonaceae. In the database, the percentage of clearing heat, killing parasites to relieve itching, diffusing dampness herbs are 29.56%, 28.93%, 27.04%,39.92% herbs were bitter, 30.94% herbs were spicy and 14.77% herbs were sweet. The proportions of nature of plain warm cool herbs were 27.27%, 25.08%, 24.14%;The proportions of meridian tropism of liver, spleen, lung herbs were 25.53%,17.38%,15.43%. Conclusion The clearing heat, killing parasites to relieve itching and diffusing dampness herbs were commonly used. The major herbs were bitter, spicy, sweet, plain, warm and cool. The herbs by meridian tropism of liver, spleen and lung were effective antipruritic medicine.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in treatment pruritus and supporting development new antipruritic medicines.

Itch; Antipruritus; Medication Rul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40095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5GXNSFBA139138, 20162016GXNSFAA380189),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0600021)。

谢雪丽(1996-),女,汉族,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药止痒机制。Email:1530082365@qq.com

伍冠一(1980-),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止痒机制。Email:wuguanyi@gxtcmu.edu.cn

R931.2

A

1007-8517(2017)08-0001-05

2017-02-21 编辑:梁志庆)

猜你喜欢
药味药性药典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穿山甲药典除名
何谓中医“七方”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狐狸和乌鸦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