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璐,吴文君,吴诗怡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庞 璐,吴文君,吴诗怡
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认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非遗的情况知之甚少,不能正确意识到目前非遗发展的状况,这些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非遗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者相互配合促进非遗文化宣传,大力培养非遗专业化的传承人并对非遗适度商业化。
非遗;传承;创新;认知
快节奏快消费时代大背景下,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精神文化明显缺失。我国这一情况尤为显著。国家经济高度发展,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2017年两会期间,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在会上提案:“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民族文化自信来认识。”保护非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这些年,政府和人民逐渐意识到非遗的重大意义,对非遗的保护抢救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就我国非遗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讲,十分令人堪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继承人凋零是非遗衰落的最主要原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非常紧缺。老一辈相继逝去,而当下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一是薪酬不高难以糊口,二是手艺难学考验耐性,也因此新一辈后继无人,才造成了非遗如今尴尬的局面。
(二)地方保护机制欠缺
非遗扎根于民间,代表着全国各地的地域特色,需要因地制宜的保护,地方政府在这样的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偏远地区,往往“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很多都是走流程过形式而已,究其原因是缺少专项资金的支持。
(三)法律保护存在缺失
不少民间文学被人恶意篡改,成了活跃在舞台上娱乐大众的笑料,由此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容易给人们造成误导。但是这种情况依然屡禁不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来加以管制,这也凸显了非遗缺少法律支撑的问题。
回顾国内已有的关于非遗传承和创新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下研究地方性非遗项目保护和非遗产业化的文章居多。本文选择面向南京大学生群体针对南京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方面做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方面,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十分丰盛,比如云锦、剪纸、金陵刺绣、秦淮灯彩等等不胜枚举。目前,南京已列入国家、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45项,但不少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公众知晓率低、推广局限、传承人“断档”的局面。在南京市省级以上75个项目中,仅有20个项目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传承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缺乏,造成个别非遗项目已经消失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市政府去年已经通过立法来加强保护,同时开展了“非遗走进高校”系列活动,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遗专业、设立传承班。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群体中普及非遗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对未来非遗的发展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显得意义非凡。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对非遗知之甚少漠不关心,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其次,对于以后非遗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做好协调。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传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传统非遗的特色,才会更易成功。可见,传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最可取。
本文着重关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大学生对非遗的发展认知,非遗传统和非遗商业化的辩证关系和非遗创新带来的经济价值。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抽样研究方法,关注南京大学生群体对非遗目前发展的看法,在南京的栖霞、鼓楼和浦口三个区域的7所高校里对104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女比例约为3:7。辅以走访了几位南京非遗大师的个案研究法,收集研究数据。
在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挖掘到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对于非遗发展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从中也折射出相关问题。
(一)大学生对于非遗发展状况持乐观态度,极少意识到非遗濒临绝境的危险
据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大学生认为南京市政府对非遗的保护情况较好,34.62%的人认为保护一般,真正为非遗前景感到担忧的大学生只有2人。而据我们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发现,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不断消亡,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如萨满调、子弟书等已经绝灭,岔曲、古琴也濒临绝灭,剩下的摔跤、拉洋片、庙会等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可以说,大学生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情况并不了解,甚至有些“盲目”乐观。
图1 非遗保护情况认知
(二)相关宣传教育不到位,大学生对非遗缺乏必要关注,保护意识淡薄
我们是在南京高校做到调查,所以选择了南京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云锦作为测量性调查对象。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居南京工艺“三宝”之首,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两大名锦”,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2006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市政府对与云锦的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一直都很强,除了南京云锦博物馆,还专门成立了云锦研究所,它是中国唯一一家集研究、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云锦专业机构。如今,云锦的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并与时尚接轨,被更多的人们所熟知,是南京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然而,调查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在问及云锦的保护评价时,23.08%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云锦是什么,这几乎是对云锦良性发展论的一种巨大的讽刺和否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锦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至少不像表面上说得那样繁荣强盛,与理想中的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南京高校对特色非遗的宣传教育并不到位,存在许多认知盲区。
除此之外,有26.92%的人评价目前云锦的保护措施很好,25%的大学生评价目前云锦发展商业化严重,成为面目全非的摇钱树。以上三种较为极端的态度几乎均等,大学生对云锦的发展看法分歧较大,也从折射出目前南京政府对于云锦发展的商业化策略确实大力促进了云锦的发展,但是在文化精神层面,云锦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达到经济价值上的盛况。
图2 云锦保护工作评价
非遗作为民族特色产物,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南京云锦为例,作为南京市第一批发展起来的非遗项目,云锦的成效有目共睹。随着云锦的崛起,它不仅唤醒了南京人民的历史回忆和文化自信,还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南京特色旅游文化链。除此之外,云锦的特点决定了它走的是奢侈品路线风格,近几年逐步与时尚接轨,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推动中国风元素风靡国际时尚界舞台。这些都让中国以积极而充满活力的面目走向世界,为国家增添了一份特色魅力。
可以说,发挥非遗的重要影响力、实现非遗的重大价值是当务之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非遗传承和创新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者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在对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这三者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中发挥作用调查时,数据显示,51.53%的大学生对于非遗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33.72%大学生认为教育机构的重视会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14.75%大学生认为企业的积极参与会使非遗重新焕发活力。这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对非遗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其次是教育机构,然后是企业。
对此,政府应带头发挥组织作用,大力兴建非遗博物馆,采用最古老的方式展现非遗原貌,让人们领略其中的魅力;教育机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非遗相关知识,唤醒学生的保护意识,创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对感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企业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努力寻找一种健康平衡的非遗发展模式。三者密切合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非遗的发展。
表1 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
(二)适度商业化,让非遗发挥特色经济价值
针对非遗商业化,有人坚持非遗应该保持原汁原味,有人赞成非遗走向市场迎来生机,因此出现了巨大争议。要知道,非遗自古就是民间实践的产物,无法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方式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非遗再不顺应时代变迁,而是一味固步自封,就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而商业化产业化就是其中一种形式,真正的发展与传承是让非遗项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技艺与商业的契合点以实现自身价值。
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在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非遗学术研究的意见上比较认同,但是在商业化发展的意见上分歧较大,51.92%的大学生可以接受非遗商业化发展,19.23%持无所谓态度,15.38%不能接受,5.77%十分不能接受。总体来说,多数人可以接受非遗商业化发展,少数人持反对态度。在商业化过程中,非遗发展必须要选择一种健康且平衡的商业模式,既要保住非遗“精华”又要加入时代“特色”,比如说可以适当和现代流行元素的有机结合,古老的制作工艺配上时下最流行的事物,两者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保留了自己应有的特点,从而赢得市场的认可。
3.与时俱进,大力培养国家级非遗继承人。
时至今日,“宣传”仍然是保护非遗的核心,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当利用好这一点,加大对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非遗的价值和重要性。而对于目前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50%的大学生认为后继无人是最主要的困难。
最近南京市政府联合诸位非遗大师开展了“非遗走进高校”的活动,受到了一大批学生的热情欢迎。不少参加过课程培训的学生表示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之前压根不知道的非遗文化,从中受益良多。此次活动将会开启非遗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让大学生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现在政府介入给大学生展现了非遗百废待兴且鲜少有人踏足的局面,作为社会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不少大学生将会从中把握机会,这不仅缓解了就业创业压力,还解决了非遗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未来大学生的加入将带来活跃的创造能力,给非遗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带领非遗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1]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王一淼,刘佳,王凌霄,路歌.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4).
[2]南京云锦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现状[A].朱琰.艺术百家,2012,(05): 128.
庞璐,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吴文君,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吴诗怡,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G640
B
1008-4428(2017)04-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