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亦千 王馥馨 编辑/白琳
QDII投资回顾与展望
文/刘亦千 王馥馨 编辑/白琳
QDII基金有望持续发展,但大规模突破仍会受阻。
2016年对于QDII基金的意义重大,火爆程度堪用“第二次重生”形容。2016年,QDII受欢迎程度的飙升以及产品线的进一步丰富,成为贯穿QDII市场的主题。2017年,QDII基金有望持续发展,但大规模突破仍会受阻。对于QDII基金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不宜抱有过多的投机心理进行短期炒作。
继2007年首次推出QDII基金后,投资者在2016年又一次鼓起了配置海外市场的热情。从市场状况看,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大与国内股市的黯淡及优质资产的短缺,使得投资者产生了对QDII产品的迫切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QDII总额度早在2015年3月即达899.9亿美元,已接近国务院批准额度上限,而新的QDII投资额度尚未获准,导致基金公司不得不经常暂停申购,因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募集规模有所提高
自2006年11月华安基金公司推出首只QDII产品以来,QDII基金已发展了十余个年头。以目前的分布来看,成立满3年的基金已占比64%,业绩已经过一定时间的考证。
2007年,该类产品一度获得大众热捧。但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滑铁卢后,QDII产品就再难重获投资者们的青睐,直到2016年才得到了一定改善。2016年,共发行26只QDII产品,为2015年发行量的两倍。其中,2016年四季度的发行量占了全年发行量的一半。26只新产品的总发行份额为107亿份, 同比增长36%。除了“华夏大中华信用精选”外,其他产品发行份额均小于10亿份。
存续规模仍难扩大
从存续规模来看,目前QDII基金仍难以成为行业主流。至今,19%的产品仍处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下,60%左右的产品规模低于10亿元。继2015年首次发生QDII基金清盘后,2016年,“招商标普高收益”也被持有人表决终止。
从存续规模来看,目前QDII基金仍难以成为行业主流。至今,19%的产品仍处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下,60%左右的产品规模低于10亿元。
一方面,是众多个人投资者虽对于境外资产抱有浓厚兴趣,但仍怀有众多疑问,对于如何选购QDII基金更是摸不着头脑;而另一方面,受投资者追捧的产品却因额度限制而纷纷采取限购措施(该现象在2016年一季度已涉及约5成的QDII基金),又限制了投资者的购买。
主打美元债和资产配置类产品
新发产品的管理人多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基金公司,其投资策略不在于短期利益,而是更加注重在战略布局上发力。在产品发行方面,2016年主打美元债基金与资产配置类基金,附带一些商品及香港中小股基金。该情况与国内投资者年内的需求和关注的热点相吻合。
自2015年底推出首只美元债“中银美元债”后,2016年,美元债基金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募集规模总体也领先于其他产品。受限于额度,该类产品中多数在年内都采取了暂停购或限购措施。目前,我国的美元债基金主要以配置中资企业为主,集中于房地产企业、互联网企业及城投主体在海外发行的高收益债券。个别产品投资标的更加分散,包括国家主权债、亚洲区投资级别债、非亚洲区投资级别债等。由于多数产品主要采取持有到期的策略,该类产品的总回报来源为票息收益与美元升值收益。
2016年,国内FOF基金的推出,无疑加深了民众对于资产配置的兴趣。截至2016年底,我国存续QDII基金共124只。QDII基金投资品种不断得到完善,为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提供了方便。2016年,混合型QDII基金的推出,也给不愿受限于国内基金选择的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该类基金多以先自上而下地在多类资产间进行配置,再于类别内选择具体标的。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目前该类基金并未直接配置于债券资产,而是以配置债券型基金的方式获得相应头寸。
机构投资者比率增加
与其他公募产品一样,QDII的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其历史比率维持在90%以上。但自2015年起,机构投资者的比率有了明显上升。2016年,在国内市场整体缺乏机会的环境下,QDII基金继续受到机构青睐。其中,部分资金流向了新发美元债产品,还有部分则涌向了香港宽基指数型产品,如“嘉实恒生中国企业”“易方达恒生H股ETF”“华夏沪港通恒生ETF”及其联接产品。
约八成QDII取得正收益
受益于全球传统市场的良好表现,以及主要市场货币对人民币的升值,2016年QDII基金业绩较为可观。wind的数据显示,82只具有超过1年以上业绩和基准数据的基金中,有43只超越其业绩比较基准;约八成的基金取得正收益,分布在0.27%至47.98%之间。各个细分类别的回报率分化较大,按类别平均收益率排列,另类与主题QDII以12.76%的平均回报率居首,债券QDII以12.07%居次, 欧美股票QDII以12.01%居于第三(见表1)。上述中的“另类”的投资标的不尽相同,其中以资源类及油气能源类的QDII表现突出,房地产类次之,而互联网和生物科技类QDII则表现靠后。
具体来看,大中华区股票一直是QDII基金的主要力量。除台股及中资股,港股也是QDII基金投资最集中的市场。深港通的开通使得更多基金可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于港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QDII额度限制的压力。因此,港股成为2016年重点关注的市场:“易方达H股ETF”规模一度超过百亿元,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QDII基金;年内还新增了4只该类别产品,主要布局于新纳入港股通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港股整体发力是在2016年三季度,随后有所回落。
82只具有超过1年以上业绩和基准数据的基金中,有43只超越其业绩比较基准;约八成的基金取得正收益,分布在0.27%至47.98%之间。
表1 各类QDII平均业绩表现(单位:%)
表2 QDII配置展望
亚太区(除日本)QDII均为主动管理型基金。与MSCI亚太区(除日本)指数相比,该类产品均超配港股,占比超过组合的50%。相对而言,“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投资标的较为分散,主要配置于韩国与印度、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基建和科技板块。
6只新兴市场基金中有3只产品的可投范围局限于金砖四国,另外3只新兴产品可投范围虽宽广,但均重仓港股。其中,“建信新兴市场优选”于三季度开始将港股配比从70%大幅降至25%,并分配于南非、韩国等新兴经济体股市。
欧美市场方面,15只产品中仅有一只主动管理型基金——“嘉实美国成长”,其他均为被动管理型产品。由于该类产品表现不俗,多只指数型产品年内出现限购。2016年四季度新推出的“易方达标普500”为LOF基金,可直接在深交所交易。
2016年内,我国全球市场基金大多增添了港股以外的配比,其中美股比重的提升较为明显。美国市场较好的表现,也使得以较大比重配置该地区的基金,得以业绩回报领先。从2016年四季度的季报看,这些产品的基金经理均对美股抱谨慎乐观态度,并认为港股短期虽将维持震荡,但中长期因国内有望放宽资本限制仍存在机遇。
另类以及主题产品中,因其主投行业(能源、房地产、消费、农业、互联网、医药等)和重点配置地区的不同,回报分化较大。其中以资源类及油气能源类的QDII表现突出,房地产类次之,而互联网和生物科技类QDII的表现靠后。油气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原油与天然气行业,而能源类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油气、新能源、原材料、贵重金属、农产品等。
债券QDII产品在2016年迎来了大爆发。在以中企在境外发行的高收益债为主投标的的基础上,2016年又发行了多只投资范围更为广泛的美元债产品,涉及境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发行的多类债券。随着中资境外债源走向稀缺,多只产品还纷纷增加了非中企的配置,并分散投资于房地产与互联网以外的行业。
为了统一标准,2016年四季度,对于混合型QDII基金的分类进行了一次调整。混合型基金被定义为投资范围兼顾不同资产大类,投资策略兼顾股票、债券与其他资产投资,投资目标为资产配置的产品。符合该条件的产品目前有8只。首只以全球多元配置为目标的“上投摩根全球多元”更是突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全球资产配置的大潮流中,混合型产品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分类也将根据具体发行情况进行细化。
加上新添的三只产品,商品QDII均为FOF产品,主要投资于跟踪大宗商品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自2011年以来,商品资产大类的收益持续垫底。该情况于2016年彻底扭转,这得益于大宗商品资产价格的大幅回调,尤其是价格涨幅领先的原油。在我国目前缺乏原油投资品种的环境下,原油商品类或油气等天然资源的行业基金均可作为交易或配置型工具。另外,在对冲汇率风险与规避市场风险等需求下,国内投资者对于黄金ETF的热情也在递增。黄金QDII基金亦成为民众投资该贵重商品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预测,2017年,美联储将进行三次加息,基准利率中位数将提高近一个百分点,从而促使美元持续升值;而中国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将成为常态。总体而言,全球资产配置已成为我国投资的一大主题。在缺乏有效投资途径的环境下,QDII基金依然是民众抵抗汇率风险及配置境外市场的门槛最低、操作最便捷的媒介。此外,国内市场2017年的走势也是决定QDII基金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的最大问题是,QDII额度并未出现松动迹象,而QDII的通道费则从0.5%—1%之间猛升至2%左右。这将会限制QDII基金的大规模发展。为了缓解该问题,部分配置港股的QDII已借用港股通渠道进行投资。
从微观角度看,QDII基金在引入专业人才,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及投资品种多元化等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境外基金公司产品的引进将给QDII基金带来一定的挑战。但短期内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这些外来产品将主要以私募方式进行募集,而香港互认基金等公募基金目前审批的节奏非常缓慢(至今仅推出6只产品)。
此外,2014年11月沪港深开通后,诞生了新一类可同时投资内地市场与港股通标的的“沪港深”基金。它更类似于对QDII基金的延伸与突破,而非替补关系。2016年,深港通的开通更是促进了该类基金的发展,规模得以迅速增长。Wind数据披露,“沪港深”基金的总体规模目前约为508亿元。也就是说,短短两年间,其规模已接近QDII基金总规模的一半。该类基金与港股QDII基金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配置A股的比例较高、投资范围受港股通限制,以及申购赎回时间较短等特点。
无论从QDII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看,还是从QDII运行机制(除了场内产品,场外产品的赎回时间较长,通常需要T+9、T+10日)看,投资者均不应抱有过多的投机心理来短期炒作QDII产品。在经济基本面稳定增长的势态和美元的升值预期下,建议投资者配置和国内市场关联性较低的美国市场。其次是新兴市场股市,在美元升值速度缓慢、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及企业信心向好的支持下,也将获得一定利好(见表2)。此外,中资美元债的高票息,加上美元升值收益,总收益也较为可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境外高收益债的发行主体多为我国房地产企业,违约事件尚未在历史上得以充分体现,投资者需警惕该板块的信用风险。最后,大宗商品有望在2017年继续反弹趋势,在高波动中或存在阶段性机会,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交易类投资者。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