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谭凌鸽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研究
——以湖北省大悟县为例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谭凌鸽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也得以逐渐从繁忙的农活中解放出来。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同时,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又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转移方向。为此,本文通过查询统计年鉴和政府相关文件,以湖北省大悟县为特定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阐明了农业机械化是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机械化;农民;非农就业;剩余劳动力;大悟县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化技术在农业各领域的推广普及,我国农机作业能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民不用再像以往那样辛勤的劳作,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亚洲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众多农民离开农业,前往城市进行非农就业——因为上涨的劳动力价格。
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之间的主要关系,解决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之间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大悟县近几年的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情况为特定研究对象,开展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研究,探讨农业机械化与农民的非农就业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对政府制定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有正面影响,也可以为大悟县关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1.2 研究意义
我国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经济方面,在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远的进步,同时为了缓解粮食带来的压力,解放劳动力,国家鼎力支持农机化的推动。从现实意义来讲,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剩余劳动力,只有向非农行业转变寻找就业机会才能改变这种处境;而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安排稍有差错,就会给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不能也不应该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悟县近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该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通过参考当地农机局已有的大悟县各乡镇统计年鉴,进行整理获取相关数据;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图书馆查阅、查看统计年鉴等方法来搜集相关信息,运用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来撰写论文。
1.3 研究的结构安排
本文共由5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总结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结构安排;第二部分重点回顾农机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研究的国内外理论;第三部分对农机化的现状进行探讨,就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展开讨论;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进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通过第四部分得出的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关系,最后提出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的对策建议。
对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2方面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相对应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又推进了农民的非农就业,并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于资料的可得性,下面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研究分别进行理论回顾。
2.1 国外研究理论回顾
2.1.1 农业机械化研究方面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欧美等国基本由农业机械化取代传统农业生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后。同时,国外学者对于亚洲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都不看好:Pingali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局限在于东南亚不像欧洲土地成片整合,大范围采用效果显著[1];Ruttan也提出对于单个小农户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成本过高,很难普及[2]。而Otsuka更综合了两者的观点认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农场,才有经济条件推动农业机械化,并从中盈利[3]。
2.1.2 农民非农就业方面
费景汉和拉尼斯通过在就业途径上的举措,能够对解决农民非农就业的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与其考虑如何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率,不如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从根本上着手解决的思路来源于均衡发展的工业农业所带来的资本累积和技术进步[4]。托达罗则是另辟蹊径,提出发展农村经济或许才是解决农民非农就业的关键,并且托达罗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进行非农就业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与乡村的收入区别过大,这是由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引起的[5]。
2.2 国内研究理论回顾
2.2.1 农业机械化研究方面
之所以国外学者普遍不看好亚洲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还是因为亚洲土地的小规模、细碎化以及我国土地所有产权制度,但国内学者对此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影响、评价和政策建议等角度进行了多项研究[6]。
傅泽田教授认为,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剩余了大量劳动力,尽管一部分人认为,我国农机化难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扎根,傅教授却以为越是如此,越是要发展农机化[7]。作者张永春也指出: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机械化,农机化的水平高低不仅决定着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体现了农业科技水平和装备力量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率和产品商业率的提高,降低劳动的强度以及加快转移劳动力的过程有重要作用[8]。同时,农业机械化还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作用。
2.2.2 农民非农就业方面
农民的非农就业方面我国专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高艳认为为失业农民举行针对式的上岗培训或许能对缓解他们的就业困难起到重要作用[9]。
王春峰认为,上海郊区耕地面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断减少,但日益增加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却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现象[10]。也正因此,上海郊区的农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便更加倾向于进行非农就业。
华中农业大学的孙志岩、罗明忠、王丽萍3位老师则有不同的看法: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环境的恶化,极大地影响了农民非农就业,并提出为了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相关就业培训、制定更加健全的就业制度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着手,同时,一个健康成长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会对农民非农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11]。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的就业关系出了肯定,并将其单独拆分开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做了铺垫。但是,关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全面,深广度有限。是以,受限于资料的收集便利,本文将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情况作为特定研究对象,展开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的深入探索。
3.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农机化,有提高农业生产率,节省劳动力,减轻农民劳作强度等种种优点[12]。本文以大悟县为例,参考查询了2000~2015年大悟县统计年鉴,主要整理了农业机械总动力、拥有量、机耕面积和农村劳动力等数据,依此对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大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1年110 129 kW上涨到2015年234 276 kW,在短短15年内上涨幅度达到113%。大悟县的农业机械主要由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两类耕作机器组成,大中型拖拉机的总动力从2001年的17 835 kW上涨为36 881 kW,上涨幅度为1.1倍;小型拖拉机总动力从2 727 kW上涨为19 483 kW,上涨幅度为6.1倍,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表1 2001~2015年大悟县农业机械化动力增长表
从图1的机耕面积来看,从2001年1 800.9 hm2上升到2013年8 673.2 hm2,上涨幅度达到了3.8倍,结合上文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大悟县农业机械化内部的结构变化较为明显。
图1 机耕面积发展图
从2001年以来,导致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有2点:
第一个原因是劳动力的价格上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央的鼎力支持,着重要提的是中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近10年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大幅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在2006年,中央补贴资金只有22万元,补贴机具数量也只有16台;到2015年时,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了1 030万元,补贴机具数量也相应变成11 584台。2006年,拉动农民投入购置资金为117万元;到2015年时拉动农民投入购置资金已经增长至20 271.14万元,受益农机户也从2006年的16户增长为10 395户。这些都使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得以保持快速发展的形势。
3.2 农民非农就业发展趋势
图2反映了大悟县农民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得到变化趋势,农民劳动力从2000年的177 094人增加至2014年的154 711人,增加幅度竟达到负12.6%,相反地,非农劳动力则从2000年的62 862人增长为2014年的184 690人,增长幅度却达到了1.9倍。综合来看,随着年份变迁,劳动力的重心主要由农民向非农转换。且非农劳动力的增长远远超过农民劳动力增长的速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推动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图2 大悟县农民非农劳动力变化趋势
3.2.1 失业农民非农就业困难多
就业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二良药,是建设失业农民精神文明的有效手段。但是,受教育水平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农民的非农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2.2 就业方式多为非正规就业,就业替代率高
根据中国官方定义的非正规就业,指劳动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约劳务合同,却拥有了实际上的劳动关系的行为。虽然新《劳动法》明确指出:“临时工”拥有与用工部门“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可进行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松散而极不稳定,他们随时可能由于得不到劳务合同的保障而被中止劳务关系[13]。因此,非正规就业的失业农民正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经常处在失业与就业的边缘。
表2 大悟县农村从业人员数量统计表
如表2,从大悟县2000~2012年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行业来看,从事工业与建筑业的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例由2000年的10.96%上涨到2012年的31.15%。
图3 大悟县农民非农就业行业分布
根据图3显示,在选择从事的行业中,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居高不下,随着时间的流逝仍在增加;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就业人数稍有起伏,总体保持着上涨的趋势;交通运输业则是速度缓慢地上升,一直到2009年后基本稳定下来。而从上面行业就业分布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工业和建筑业最受农民就业的“青睐”,这和其易录用、低要求是分不开的,这些岗位的职责大部分是工地杂务等要求少、替代性高、依靠出卖体力赚取工钱的工作,由此可见失业农民的非农就业多是非正规就业,不仅劳动强度大、报酬少,还十分不稳定,替代率高[14]。
3.3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关系
3.3.1 农业机械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是指通过将优秀、适合的农业机械用来进行农业生产,以此达到改良生产方法,从而持续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准以及成果收益(经济、生态等方面)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在于“三少一增”,即减少农业产品的生产投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和增加农业生产率[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重要原因并不只因为农机化,但不可否认,农机化的过程极易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上升。农业机械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的过程。否则,农民就不可能从繁忙的农活中解放出来,更别说出现剩余劳动力了。
图4 大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与非农劳动力变化趋势
由图4可以看出,从2001~2014年,大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10 129 kW增加到227 214 kW,增长率达到了106.3%;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从35.4%提升到62.1%;同时,非农就业人员从61 105人增加为184 690人,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001年的2.02倍,与大悟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变化成正比,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加速与非农劳动力的增加具有一定联系。
3.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导致失业农民面临诸多困境
然而,农业机械化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更是一个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的过程。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门槛,让农民劳动力得到解放。然而,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失业农民的数量也增加了。失业农民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一个结构性失业,在通货膨胀率上涨的今天,种植业所带来的收益基本不能满足生活方面的压力,这促使农民向非农转变寻求就业机会。退一步说,即使失业农民找到工作,找到的也大部分是一些重体力、脏乱差的工作。
因此,在农机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维护农民利益,调解农机化与失业农民进行再就业二者间的联系,仍然是我国向农机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大致为:农机化的普及增加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农民进行非农就业,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进行非农就业的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增长。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批次地涌向城市进行非农就业,大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也成功迈入了一个飞速增加的新时期。从逻辑关系来看,似乎是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农机化的发展又让更多的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进行非农就业;通过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农机总动力和农民非农就业人数似乎成正比例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作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研究科学,我们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逻辑推断和一些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因为没有实证的逻辑关系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为此本文下面将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检测研究,以此来探讨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这两者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能否说农机总动力与农民非农就业的人数成正比例增长。
4.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针对从2000~2014年的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查阅相应年份的大悟县统计年鉴等资料得到相应原始指标数据。
4.2 数据的处理
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待检验数据如表3:
表3 待检验数据表
若检验结果存在单位根,则证明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对于这类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则往往容易导致出现“虚假回归”又称“伪回归”,通常表现为两个本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变量,却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16]。这对于本文的检验毫无疑问是不利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对2000~2014年非农劳动力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后得出,序列x在进行一阶差分后检验出有单位根,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而序列y有单位根且一阶单整,此时由于变量之间非协整,因此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现在重新将待检测数据进行整理,整理结果如下:
表4 整理后待检验数据表
将表4的数据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x1与y1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时间序列,即序列x1有单位根且一阶差分平稳,序列y1也有单位根一阶差分平稳,因此接下来对两组数据进行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图5 数据x1与y1协整检验结果
可见序列e无单位根,序列x1与y1协整,故认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的程度二者具有均衡关系。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果: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即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经济联系。当然,由于数据容量较小,样本跨越时间不长和没有更深入的检验支撑等原因,并不能确切地肯定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程度有更加密切的因果关系,但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来说,已经足够了。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确实与农民非农就业存在一定内在的经济联系,并且可以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进行非农就业的人数成正比例的关系。
5.1 主要结论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批次地涌向城市从事非农就业,从2009年起,大悟县农村内部劳动力的主要领导地位就由非农劳动力占领了,而正是从2009年起,大悟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也成功迈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新时期。同样飞速增长的两者间到底有何关系?近年来非农劳动力的增长远远超过农民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在农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基于以上社会现实问题,笔者在第三部分以大悟县为例,详细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农民非农就业的发展趋势。首先得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是影响农民选择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因素。其次,发现农民从事非农行业的比例日益增多。到了近几年,从事非农就业的人数更是逐渐占据了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一半以上。
接下来,笔者更是从大悟县的农民非农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分析,首先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受自身所受教育水平和日常接触环境的限制,通过从理论方面解析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的产生,将农业机械总动力与非农劳动力进行比对[17],提出“农业机械化之所以推动农民向非农转变是因为其加快了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又转而促使农民非农就业”的看法;然后通过对大悟县近15年来的各种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大胆推测农机总动力与农民非农就业的人数成正比例关系。
初步下了结论后,在第四部分里,笔者通过对大悟县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依此分析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系,能否称农机总动力与农民进行非农就业的人数成正比例增长,为本文的研究中心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总的来说,本文在现实意义方面解释了农机化为农民的非农就业所作的贡献,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并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他们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联系。得出农机总动力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人数成正比例增长的结论,也为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参考和其他方面的学术借鉴。
5.2 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从传统农业转型为工业化时代,推进农业现代化更是刻不容缓,而农机化正是此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8]。通过本文对于大悟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可以给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提供更多视角的学术借鉴和理论参考。
而针对本文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特提出如下建议:
5.2.1 加速转变农业机械化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劳动力,伴随着从事农业方面劳动力人数的降低、进行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多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节奏,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保障农民利益,还可以为农民非农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5.2.2 非农就业是化解困境的有效途经
农业机械承载着现代科技,支撑着现代农业。我国建设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加快转变农业作业方式和提高农机作业能力,给农民背负的劳动重压减负;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并以此开始逐渐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19]。
然而,农机化的广泛应用也意味着农村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想保障农民的利益,首要前提就是要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非农就业就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5.2.3 非农就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有推动作用
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推进了农机化的进程,而农机化的进程加快,又解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并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注:数据来源:根据《大悟县统计年鉴》(2000-2014)整理。)
[1]Pingali,P.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Adoption Pat-terns and Economic Impact in Evenson,R.&PrabhuPingali [M].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c,Amsterdam:Elsevier B.V,2007:2780-2800.
[2]Ruttan,V.W.Technology,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 Incuded Innovation Perspective[D].Oxford University, 2001.
[3]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粮食生产[D].浙江大学,2015.
[4]郭剑雄.农业人力资本转移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扩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3-102.
[5]孙正林,张淑芬.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4(3):86-88.
[6]吴海燕,杨武,雷家骕.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5):1-4.
[7]傅泽田.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业机械化[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8(4):1-7.
[8]张永春.浅析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37(6):20-21.
[9]高艳,陆宁,刘吟月.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7-112.
[10]王春峰.上海郊区农民非农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1]孙志岩,罗明忠,王丽萍.经济调整背景下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探析[J].南方农村,2012,28(6):35-39.
[12]姜广详.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J].中国科技纵横,2012(7):1.
[13]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6):13-25.
[14]张金华.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集团[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X):54-55.
[15]唐善清.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0(4):14-15.
[16]周腾,杨煜.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0):8-11.
[17]许广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1,21(3):18-25.
[18]孟秋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3):267-271.
[19]牛宝俊.改革创新成就农业机械化梦想[J].现代农业装备,2014(6):6-8.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