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县中医院 李水清 曲维忠(青县 062650)
清热祛瘀汤对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的分析
河北省青县中医院 李水清 曲维忠△(青县 062650)
目的:观察分析清热祛瘀汤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效果。方法:近5年在我院就诊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2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62例,治疗组使用清热祛瘀汤辨证治疗,糜烂者以冰硼散外敷,对照组使用雷公藤多甙片,糜烂者辅以冰硼散外敷,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热祛瘀汤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清热祛瘀汤;口腔扁平苔藓;口糜;口疮;辨证治疗;雷公藤多甙片;冰硼散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同时或分别发生在口腔的皮肤和黏膜。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口腔扁平苔藓患病率为0.1%~4%,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弗他溃疡,并有0.4%~12.5%的癌变率,[1-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入癌前状态。目前因为OLP可能与精神因素、分泌、免疫应答等因素有关,[2]但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所以OL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其治疗的目的仅以控制患者病情为主,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OLP的主要方法。[3]西医治疗有一定疗效,却不能降低复发率及癌变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中采用中药为主,使用清热祛瘀汤,发现具有治疗周期短、疗效稳定、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全部资料来自我院近5年门诊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病例,共127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临床症状:患者病损多发生在颊部,早期自觉症状较轻,稍有灼热感,黏涩、糜烂时症状加重并有刺痛感,临床检查可见口腔黏膜表现不同程度的白色网纹状、丘疹、条纹或斑块,充血糜烂、触痛,对刺激敏感。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病损的特点,结合病理组织检查确定诊断。[4]
2.1 治疗组 应用清热祛瘀汤(白花蛇舌草10g,黄芩5g,生地黄10g,知母、天花粉各9g,红花10g,甘草5g),1剂/d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各200mL,糜烂者以冰硼散外涂于患部,3次/d。临证加减分3种情况:阴虚火旺、血虚内燥者加制何首乌、女贞子;伴肝郁血瘀者加醋柴胡或绵茵陈;血瘀伴湿热重者加入枳椇子、川木通或车前子、泽泻等。
2.2 对照组 予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mg,3 次/d,糜烂者以冰硼散碾碎外涂于患部,3 次 /d。2组均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5]
3.1 疗效评定标准 ⑴治愈:口腔黏膜溃疡斑纹、糜烂、充血、溃疡等损害全部消失,自觉症状疼痛消除;⑵显效:口腔黏膜溃疡斑纹消失2/3以上,溃疡、充血等炎性病变全部消失,自觉症状疼痛消除明显;⑶好转:口腔黏膜溃疡斑纹消失1/2~2/3以上,自觉症状疼痛减轻、充血转淡;⑷无效:口腔病损及主观症状均无改善。[6]
3.2 治疗结果 根据127例患者病情进行药方药量酌情调整,完成疗程后统计结果为:治疗组治愈21例(32.3%),显效29例(44.6%),愈显率为76.9%,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治愈8例(12.9%),显效20例(32.3%),愈显率为45.2%,总有效率69.4%。清热祛瘀汤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雷公藤多甙片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情况 (例)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西医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剂及羟基氯喹治疗此病有效,但是此类西医药物副作用较大,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细胞减少等,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诱发感染,且停药后易复发,难以根治,故对扁平苔藓并非最佳首选疗法。中医学对口腔扁平苔藓的认识散见于“口糜”“口破”“口疮”等病证中,传统医学对其有不同的论述,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口糜篇》有记载:“口糜阴虚阳火成,膀胱湿热溢脾经湿与热淤熏胃口,满口糜烂色红疼。”这里明确提出了口糜的病因是阴虚火旺,其病机是膀胱经的湿热侵犯脾经,火性炎上,熏蒸于胃口所致,在病理上虚实夹杂,阴虚火旺之虚与湿热瘀滞之实相结合而致病。明代《外科正宗·大人口破第一百十八篇》记载有:“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明。虚火者,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实火者,因膏粱浓味,醇酒炙燥,心火动而发之。”此篇明确提出了虚火和实火是产生口糜的主要病因病机。明清以后的中医对此病的认识也不外乎阴虚、湿热、瘀滞这些病理因素。这些记载和认识对于目前中医临床上认识、预防和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方面仍具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相对于西药的治疗来讲,中草药治疗本病的毒副作用相对更小,且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国内学者对此已开展了很多临床研究。遵循古法,笔者在治疗方法上以滋阴清热、利湿、祛瘀为主,并根据个体体质和其他临床表现的差异,将此病分为3个证型:[7]阴虚火旺、肝郁化火、湿热内蕴,分别以夜卧少寐、焦虑烦躁和饮食肥腻如膏粱厚味,醇酒炙燥为主要依据。在临床上运用清热祛瘀汤根据各个证型的偏重不同,辅以随证加减用药。
清热祛瘀汤用滋阴清虚热的生地黄、知母、天花粉配伍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生甘草,以及清热燥湿的黄芩佐以活血祛瘀的红花,在配伍方法上,清虚热与清实热共用,结合活血化瘀法使清热不忘凉血,凉血不忘散瘀,恰中病机,标本兼治。清热祛瘀汤的药方中,《本草汇言》载生地黄“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本草新编》载云:“生地黄,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其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自古以来因劳损而生虚热者多用之,其滋阴养血作用可去宿血生新血,对于阴虚血热所致之症为要药也,五脏之不足,无不得其滋养;生地黄、知母、黄芩、天花粉4药的使用从营血分到卫气分均可涵盖,对于这种因内伤而致的口腔扁平苔藓则照顾全面。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岭南地区用其来治疗热毒所致的各种病证如《闽南民间草药》载其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泉州本草》载其“清热散瘀,消痈解毒” ,在临床中白花蛇舌草主要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作用,尤善治疗各种类型炎症,热毒壅滞所致的疮疡肿毒,在本方中为君药。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张元素认为知母可“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临床应用中知母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能清一身之热,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故王好古认为其可“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本草汇言》记载天花粉可“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滇南本草》载其治痈疮肿毒;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肿、排毒之效。在本病中知母、花粉针对虚实二火均能发挥治疗作用。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药品化义》载黄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另有《别录》云其“疗痰热,胃中热……”,由此可知,知母、花粉、黄芩可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肿祛痰,生津润燥共为臣药;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自古以来多用于瘀血证,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瘀血肋痛,痈肿及吐血而有瘀滞者,《本草纲目》载其“活血,润燥,止痛,散肿……”,而口腔扁平苔藓由于湿热瘀滞者可以此药祛瘀生新,且花类的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头部,取其质轻上升的特性以达病位,在本方中充当引经报使药。生甘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防止其他苦寒之药伐伤脾胃,以调和诸药,与红花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滋阴,活血祛瘀之功。在加减用药方面,何首乌自古就用于头面部热疮,消肿止痛,夜少安寐者用之最为妥当。肝郁气滞的患者,在疏肝的同时要注重祛湿,因气滞而湿滞,故多用柴胡或茵陈,酒湿重的患者要多用具有清膀胱经湿热的药物,如: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等。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薏苡仁利水渗湿,清利湿热,兼能健脾;[8]泽泻主利水、渗湿、泄热。
在多年临床中笔者也发现,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精神改变也和其发病原因以及病程的迁延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本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是情志不畅、气机失和、气滞血瘀,局部血流受阻,导致了邪毒蕴聚于肌肤腠理之间,从而形成了口腔局部的病损,肝主疏泄司谋虑,受情志因素影响大,调理着气血的归藏和运行,所以治疗上也应该配合调理气机、疏通肌膜、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以配合疏泄肝火,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从本研究结果看,治疗组使用清热祛瘀汤辨证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有效率达到 95.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9.4%,其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用中医辨证施治,用清热祛瘀类中药能提高对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1]满昭昭,王秀梅.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的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13,21(5): 298-300
[2]杨年, 缪滋光,钟菊莲. 辨证论治口腔扁平苔藓86例[J].甘肃中医,2008,21(3): 20-21
[3]陈阵,高平. 口腔扁平苔藓局部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5,21(7): 1 227-1 229
[4]张举之. 口腔内科学[M].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1
[5] 张秋华, 张琪. 中医规范化治疗口腔扁平苔藓159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 1 137-1 139
[6]黄丽丽,张桂荣,李铁男. 49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西医临床结合皮肤病学杂志,2011,10(1): 38-39
[7]徐治鸿,赵丽娟,吴少鹏,等.实用中医口腔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171
[8]王春辉,徐治鸿,华红.中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验方用药规律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7(5):277-279
(2016-12-30 收稿)
R
B
1007-5615(2017)02-0028-03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