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2017-05-02 12:46李瑞鹏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唯物论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

李瑞鹏

摘 要:十八屆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科学回答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党中央站在时代新高度、总结发展新经验、回应人民新期待,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党关于发展理念和规律的最新认识和成果,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关键词:发展理念;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8.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光芒。

1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

辩证唯物论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1.1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任何一个理论成果,都是从提出和发现问题开始,在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问题中形成的。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但时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行动。五大理念正是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关注民生而提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1.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对经济发展全局和未来指向起着巨大的指引作用,它既是发展问题的“倒逼”,也是解决问题的“导航”。“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鲜明回答了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等重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当代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飞跃。它顺应了我国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科学的指导性,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科学领航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

2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通过阐述联系和发展两个基本观点,进而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2.1 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理念主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理念主要解决发展的平衡性问题,绿色理念主要解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开放理念主要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理念主要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大发展要同时坚持而不是只坚持其中一个或几个,落实五大发展要全面落实而不是只落实其中一个或几个,任何一个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具体来看,绿色倡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子,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坚持开放发展倡导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大陆与港澳之间的联系。

2.2 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它是新一届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最新理念。党的等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口号。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于“硬道理”和“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关于“发展”的最新成果,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

2.3 全面的观点

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在五大理念中,协调发展理念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解决和处理好发展中的几对重要关系,包括:城乡之间的协调,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协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之间的协调等等,让物质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协调出合力,协调出均衡,协调出整体效益。只有通过协调发展,才能增强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率。

3 “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原理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3.1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发展的环境、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有效的去应对,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五大理念”的提出,依据的正是我国现今的国情和实践水平,解决中国到“十三五”末甚至未来很长时期的发展问题,是直面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之策。同时,“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完善、发展,集中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突出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宏观大势,将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2 認识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某一层次、某一方面、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接力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中逐步酝酿起来的,在五中全会上正式形成的”。从新世纪之初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有过不同的论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先后提出和集中提出了这“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和整体部署,是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围绕着人与社会两个主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4.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一方面,“共享发展”的理念体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就是要提倡按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和人人尽力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充分、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老百姓,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在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另一方面,总的来看,“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人民的根本地位,始终强调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是为了谁而创新?协调是为了谁来协调?绿色是为了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放是为了谁而开放?共享是由谁来共享?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广大老百姓。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人民至上。通过创新发展把发展方式转过来,通过协调发展把发展的短板补起来,通过绿色发展让自然生态美起来,通过开放发展让发展的局面活起来,通过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富起来,这五大发展理念都和每一位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幸福紧紧的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坚持唯物史观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新常态背景下,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退化、气候变、灾害频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以创新为前提,以协调为手段,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和谐。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生态环境的质量将不断改善,生态文明之路与美丽中国的目标将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5-11/03/content_36969691_2.htm.

[2]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J].理论导报,2015,(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猜你喜欢
唯物论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