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以文化为基因,融合其他产业元素后使得产品转型升级。这种业态的转化和能量的释放,会催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新增长。透过淮安的视角,通过文化消费:理念教育;文化资源:底蕴升华;环境建设:基础保障等的分析,阐述实施“文化+”战略尤其是“文化+旅游”给地方经济带来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种条件是奠基,是先决的。只有具备了条件,才能为实施过程提供保障和支撑。
关键词:“文化+” 淮安地方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淮安统计局2016年课题“实施‘文化+旅游战略 推进淮安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号:C-16-09)的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吴延生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近三分之一为水域面积,其中包括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烟波浩渺的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还有京杭大运河、古淮河等名水在境内纵横贯穿,连湖通海。故以水文化为主导文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外商的重要资源。淮安的开放性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开放性的视野必须走出传统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而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文化+”稍后应运而生。从“文化+”的视阈探讨,淮安“文化+旅游”领域不断拓展,融合的深度不断增强,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进而增加相关产业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毕竟“文化+”是新生事物,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尚需磨合,其融合尚不够成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那么,有必要对淮安地方经济发展的条件做一番分析。
一、文化消费:理念教育
“文化消费”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1985年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在公文文本中首次于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扩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从国家层面说明“文化消费”对拉动文化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因如此,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文化消费。文化消费的实质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消费活动。通过文化消费使消费者感到愉悦、满足。它具有高层次需求的特点。它是在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后的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消费形态,如旅游、休闲等。就淮安而言,近年来淮安文化消费不断发展,但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淮安文化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结构不合理、区域文化消费发展不均衡、消费总量不够等问题。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淮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促进城乡和全市文化消费协调增长。”[1]淮安应在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上做文章。其次,努力增加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让老百姓兜里有钱了,他们才能自觉地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因为对于普通群众它不是住房、食物等刚性消费,特别是基层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结构还没有真正地改善。在此基础上需要政府在舆论上加大引导的力量,进行文化消费的理念教育,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由低层次物质需求向高层次精神需求转变,从而引导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刺激文化消费。“在重视文化发展的今天,必将提升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2]
二、文化资源:底蕴升华
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底蕴深厚,从青莲岗文化、古徐国文化发展而来,随着古运河的开凿,特别是明清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文化的异常繁荣带来了淮安“包容文化”的高度发展,商旅如织、南北交流,形成了淮安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从符号化的角度看,洪泽湖大堤成为世界著名的“水上长城”,它北起淮阴区的码头镇南达洪泽区的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规则的条石砌成,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清口、古末口、淮安水利枢纽、清江大闸、三河闸、镇淮楼、文庙、古街名镇如码头古镇、河下古镇。围绕治水而成的各种碑刻勒石,特别是最能体现皇家威严与品位的明祖陵神道石刻,选料慎重,体态雄伟,其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图案花纹栩栩如生,就连马唇上的汗渍也依稀可见。明祖陵的石刻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人们研究明史、明俗、明代石刻、明代服饰、明代墓葬、古地理、古建筑乃至古气候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再如非物态的文化,如淮安的包容文化。淮安位于江淮腹地,它不同于姑苏的吴文化,也不同于徐州的汉文化,更不同于南京的金陵文化、苏东的海洋文化。由于历史上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较少,在南北交汇中形成自己的内秀和包容。在此基础上的乡土风情、民俗礼仪更是具有精神导向的影响。从经验性的文化看,淮安的地方戏,如金湖的秧歌、十番锣鼓、南闸民歌、洪泽湖渔鼓舞、香火戏、淮剧、淮海戏等富有地方韵味、原生态的水乡水韵特色。写作上更是奇葩独放,如围绕治水而出的历代书籍,如徐积的《治河说》、潘季驯的《河防》、杨开沅的《河道论》、许肇起《河防献曝》、邱文衣的《防河说》《河道辑要》《导淮图说》、刘鹗的《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这些治水论著凝结着淮人治河治水极高超的智慧。明代“运河之都”和漕运枢纽地位的确立,带来盐业、造船、榷关的兴盛,淮安的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繁,商业兴,会馆则兴,几十所会馆集中于清江浦与河下古镇。商业兴金融业也兴,当时票号也多。与商业兴相伴的是美食兴,淮扬菜也在这时得到了充实,当然教育也十分发达,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在这么一个城市文化的氛围中,淮安文学有了冲击文学巅峰的基础,特别是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中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与淮安有关,其作家或是淮安人,或是长期居于淮安。特别是《西游记》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被公认为世界名著。由此我们可以说,淮安文人在明代毫无悬念地站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上。历史上众多的咏淮咏水诗歌竟达四百多首,有对修凿运河功过的评述,有对治国兴邦提出发人深省的鉴监等,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底蕴。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博大而精深,不少资源具有稀缺性,如“运河之都”的相关遗迹、洪泽湖古堰、淮海戏、淮扬菜、长篇巨著《西游记》等属于垄断性竞争性资源。如何把这些众多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对接,进行深入提取和深度加工,以便转化为文化资本,加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三、环境建设:基础保障
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物资形态的要素组合,如基础设施与交通等。
目前,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淮安旅游业的发展。从食、住、行、游、购、娱的产业要素框架看,市、县(区)的饭店、住宿设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档次处于中等水平。五星级大酒店,只有市区的鼎力、神旺大酒店。四星级只有四家,淮安迎宾馆、月季花园酒店、金蝶苑宾馆都在市区,只有淮安宾馆在楚州区。其他都是三星级,更多的是二星级。五星级、四星级宾馆多不在主要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景区景点的设施不够齐全。交通不发达直接影响着淮安旅游业快速发展。淮安虽有国际机场,新建涟水机场又远离市区,国内航线航班并不多,国际航线很少;铁路没有连通苏南,且过境班次少;公路方面,虽有交通网架,但与景区景点的连接公路路况不是很好。这等等情况亟须加大投入,改善旅游环境,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的水平,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并且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住得好、吃得香。
软环境主要是指没有具体物资形态的要素。首先,淮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淮安这方面的从业人员的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严重制约淮安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人才,实施人才战略。第一,政府与地方高校如淮阴师范学院旅游文化,管理专业、淮安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旅专业联合培养,针对淮安的旅游实际,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将学校优秀的毕业生引入到各个需要大力开发的景区项目中区。第二,借助于地方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有利条件對从业人员实施定期的职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改善投资环境。旅游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是本地提供项目,要向外吸引他者(他方)投钱,这比其他招商引资是由对方带项目过来很不同的。所以,招商引资有难度。于此,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降低门槛,让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企业,实现多元资本的注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带来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竞争压力和改革动力。要解放思想,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以形成国家、集体、民营、外资共同兴办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局面。淮安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的前提下,广泛开拓融资渠道,鼓励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要逐步开放一些与旅游相关度较高的文化领域,如文化传媒、演出、文博等。这些领域都有可能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形成旅游文化产业的热点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扩大文化消费的理念教育,让人们明白没有精神世界的现实,人生是单调和枯瘦的。转变观念,让人们把对文化的向往变成自觉的精神追求,观念带来决定,决定影响行为,行为则有结果。升华文化资源的底蕴,在产业开发、发展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有了文化的自信才能建构自信的文化。在强化环境建设中尤其是软环境建设,因为软环境是生产力,对于地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和重要的基础作用。淮安在软环境建设中更是要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市民素质。以上这些是保障淮安实施“文化+旅游”战略的前提条件。只要条件具备充分,基础夯实了,实施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便会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吴延生.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构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
[2] 吴延生.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再构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