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军
摘要:去改变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就是如何“渡过”。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是挫败感造成了兴趣的转移。“新课标”提出了美术的文化性,强调把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各方面,考虑从人性(需要、动机)的层面,寻找成功、获得满足,来培养兴趣,并努力形成持续性,体现人性的要求。尤如一次次搏击长空的雏鹰,是因为渴望自由与征服,翱翔于蓝天的姿势却不相尽同。
关键词:兴趣 自由 成功 渡过 情趣 寻找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7)03-0149-03
每个少儿都喜欢用各种各样的笔来涂鸦,我们的初中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我们的学生在长大,并处在了一个特殊时期,白特认为是“抑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因为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感知客观的能力增强,表现客观的能力却不能相应得到完善,加上评价体系不够成熟,形成沮丧及挫折感,造成了兴趣的转移。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具有不可避免和消除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我们考虑怎样渡过?怎样继续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一切活动持续开展的情感保障。所以从动机、需要的层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美术课的趣味性,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欲望的满足;其中,以消除学生的失败感和运用具有探索意味的好奇心为特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也将努力通过教学的各方面,通过“诱、导、获、促”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小鸟般飞翔于蓝天的乐趣。
一、健全评价体系,以“成功”导兴趣
美术课程的评价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因为在评价中得到的挫败感才导致了学生的兴趣转移。我们现在强调“肯定”教学,但“肯定”是外部作用,缺乏内部的主动性。成功体验则来自学生的内心。我们应以肯定的方式,但最终应让学生感到“成功”。经学生有所付出并期待肯定的“作品”。也只有“作品”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并享受付出的喜悦与成功。尊重和保持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呈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包括自我评价和具有相对相似评价体系的同龄人评价。罗恩菲德认为美术活动将学生的四种体验(感情、智慧、知觉、美感)统一起来。也是四种体验和社会价值观统一起来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中,合作评价、自我评价、对比评价、综合(等级、言语)评价、过程评价、“汇编资料库”等组合,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主动性,获得肯定和自我肯定(成功)。
学习是“学生”的学生,教师运用一切积极的评价方式,促成不同个性学生学习的“成功”,引发兴趣的持续发展。如用“星等评价”(星级评价与等级评价结合面批言语的优化组合),在初一同学中的效果尤为显著。小学六年的星级制评价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了获得肯定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同时,初一同学的思维发展有别于小学阶段,在一部分同学眼中,星级制代表了儿童化的评价,无法体现别人对他们成长的关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定期定量的抽查面批,促成评价的交流。在面批中,记录在学生作业本上的“优上、优、优下、良上……”与之相对应记录在教师记分册上的则是“7、6、5、4……”的星级。还如,“作品”评价,学生是社会的人,其感情体验与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无法脱离生活的实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消极评价,关键在于学生的作业在普通人眼中不够精美,不是“作品”。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补充“装裱”的教学,在完成一幅线描、一幅水彩、一幅纸艺等,如何去装裱,让装裱后的“作品”展示于家庭、亲戚朋友,以此来换取评价的提升。再者,“汇编资料库”,把学生平时优秀的代表性作业作为留校作品妥善保管,一是定期展览,二是用数码相机拍摄输入电脑,制成电教资料图库(每一幅作品应注明姓名、班级、年份)实现网上邻居的资料共享,供学生查阅、教师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具有一种被重视的自豪感。
二、选择培训手段,以“过程”促兴趣
把结果的价值——实用性用来美化生活,和学生一起走向知识并一起研究;那么,教学手段将成为师生交流的途径,应适合不同人的交流方式。谚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语不投机半句多。”我们让学生因为交流而快乐。
中国古代《毛诗序》中“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平等交流口语化教学,情趣教学,探究教学,“理解与组合”教学,活动教学,“身势”换角色,“生活”诱自解,通过交流促发兴趣。
洛克认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得一切事情变得容易。”实现交流,要求教学语言的生活化,生动形象,轻松活泼。还如运用“理解与组合”。
学生在学习浙江省义务教育初中版的《形块分割与构成》时,因学生缺乏抽象概括性表象的记忆,采用分组讨论,各自完成的形式,使同学在互相启发、评价与发现中,自由地创造,教师出示一只狗熊玩具,先让学生讨论,概括基本的几何形进行组合,从中体验用最简约的图形创作自然物体的乐趣;再去分析、研究这基本的几何形与事物的些许差异,最后,学生便会发现用“形块分割与构成”的方法可形成狗熊生动而趣味的画面及表现其他的事物。再如,“文化衫设计”中,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请几位同学随着自选的音乐上台表演,随着欢快的节奏,踩着自信而稚气的步子,展示才华,表现自我,体现“活动教学”。也可以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一堂课教学环节的不完整性,如一堂课往往会有课后小结、总结;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节课所能承担的,并且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不是片段的组合。完整的课堂教学缺乏引发“后学习”的因素,许多古典小说每章结尾常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带着问题走向学生,留下疑问走出活动场所。
三、自由表现对象,以“成就”获兴趣
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的丰富性。同样,人也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如视觉型、触觉型)。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绝对的必然会对儿童的发展起毁灭、阻碍、破坏的作用。是因为,学生根本不懂“我为什么这么做”“学了有什么用”,无法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激发兴趣。再则,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美术活动的执行者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选择题材,确定主题结构形式,使用工具材料等方面;在过程中能充分享受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和自豪感。总之,自由“表现内容”,从人性的角度,承认学生的差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性,并追求从个性需要的满足中获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