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
摘 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来分析鲁迅与基督教建筑、基督教绘画之间的关系。首先,鲁迅非常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画家,并高度评价了他们。其次,鲁迅用基督教绘画反驳苏汶对连环画的攻击。第三,鲁迅熟悉基督教建筑,尤其是哥特式建筑。第四、鲁迅认为“哥特式精神”是一种创新,并对罗丹高度赞赏。
关键词:鲁迅 《圣经》 连环图画 哥特式建筑
一
本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鲁迅与基督教绘画艺术,鲁迅与基督教建筑艺术的关系。
第一部分分为以下四点论述。
(一)简单阐述基督教对欧洲绘画的影响。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各地的教堂等处,描绘圣像和圣经故事的宗教画成了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它们以基督教《圣经》中的教义、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等为题材,内容和形式都是“基督教式”的基督教艺术,其特点是突出基督教的象征,抽象和超越意义,让人们通过这“可见的东西”的形象,来想象基督“无始无终地与自己同在”,用以表达宗教的信仰和情感。
(二)基督教的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此时,意大利壁画艺术就空前繁荣起来,代表人物有乔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等。他们所绘宗教题材的人物画具有世俗的生活气息,注意运用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鲁迅对于此时期的绘画十分熟悉,1931年在介绍墨西哥画家理惠拉的壁画《贫人之夜》时,精确地指出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就有“文艺复兴前期的壁画家的影响”[1] 。
(三)鲁迅针对苏汶攻击连环画为“低级的形式”的论调,就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基督教题材绘画为例予以反驳。
(四)鲁迅对于意大利教皇宫里的壁画赞赏有加,称之为“伟大的壁画”,而把米开朗基罗(即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称之为“伟大的画手”。
第二部分分为以下三点论述。
(一)基督教教堂的建筑艺术,也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按照历史出现顺序,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是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而最晚出现的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二)鲁迅在自己编选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中,提到了关于德国农民战争的7幅连续画,其中第四幅为《圆洞门里的武装》,鲁迅在《序目》中做了说明:“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喜爱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阶级蜂拥而上:是一大群拼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阴森的人相。”[2]其中“阴暗的圆洞门下”,“狭窄的阶级”,“光线愈高愈少”等,就是哥特式建筑特点的体现。
(三)鲁迅在提及有岛武郎时,曾提及他论及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事。有岛武郎认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罗丹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按即哥特式)的精神”[3],这里的“戈谛克的精神”指的是12世纪至16世纪初欧洲出现的戈特式艺术的独创精神,鲁迅对有岛武郎的说法表示赞同地说道:“都可见作者(按有岛武郎)的史识。”[3]
二
首先,基督教作为支撑欧洲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会用艺术为手段来创作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特殊环境,制造崇拜气氛。而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宗教绘画,特别是与基督教《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占有相当大的数量,而且不少作品出自大师之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早期的基督教绘画因为《圣经》中律法等规定切勿“偶像崇拜”而不予提倡,甚至反对。公元2-4世纪,基督教受到罗马政府的迫害,教会被迫转入地下。从现今保存在地下墓穴里的壁画中得知, 十字架、 鱼、饼、篮子、鸽子、橄榄枝等都是与《圣经》十分密切相关的物品。公元313年,罗马帝国新的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赦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开始逐渐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为了其发展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信徒,特别是那些缺少文化知识的人们能在直接感官上更好地理解基督教教义,绘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此时的基督教绘画主要还是以宗教职能为主,主要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示神秘的属灵世界,而不太注重现实的生活。基督教发展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顺风顺水后,于公元8-9世纪,东罗马帝国对东方希腊教会发动了“圣像破坏运动”,许多壁画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待到“圣像破坏运动”结束之后,希腊教会的拜占庭艺术就迅速的崛起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与此同时,西欧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成为14世纪文艺复兴的先河,先后出现了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
其二,14世纪开始之后, 文艺复兴横扫西欧,对于文艺复兴鲁迅说道:“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的意义,是把故时好的东西复活,将现存坏的东西压倒,因为那时候思想太专制腐败了,在古代确实有些比较好的,因此后来得到了社会上的信仰。”[4] 因此,艺术家们逐渐冲破教会的钳制,抛弃了呆板的样式,把现实审美和宗教职能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的绘画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信仰虔诚。在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壁画艺术空前繁荣起来,乔托是第一位探索创新的人物,随后的马萨乔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奠基人,他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注重运用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等理论,所绘宗教题材的人物画具有世俗的生活气息,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鲁迅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色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在1931年介绍墨西哥画家理惠拉的壁画《贫人之夜》时,精确指出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就有“文艺复兴前期的壁画家的影响”[1]。
第三,1932年10月,苏汶在《现代》杂志上,“以中立的文艺论者的立场,将‘连环图画一笔抹杀了。”[5]鲁迅以为这样的言论会打击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他说道:“自然,那不过是随便提起的,并非讨论绘画的专门文字,然而在青年艺术学徒的心中,也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5]。随后,鲁迅指出,“连环图画”的地位并不比名人的作品来的差。“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連环图画,名人的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罗马夕照,就是‘西湖晚凉,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5] 鲁迅进一步以文艺复兴时期以基督教题材绘画为例来予以反驳说道:
但若走近意大利的教皇宫——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去,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壁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艺术史家截取其中的一段,印在书上,题之曰《亚当的创造》,《最后的晚餐》。[5]
鲁迅以为这里的《旧约》、《耶稣传》、《圣者传》,《亚当的创造》、《最后的晚餐》都是宗教宣传画,“读者就不觉得这是下等,这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5]
最后鲁迅总结全文说道:“我的意思是总算举出事实,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5]并且劝说青年艺术家对于“大作”需研究,对于“连环图画”也应给予重视。“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努力于连环画和书报的插图;……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5]
第四,鲁迅在另一篇文章中(论“第三种人”),继续以“连环图画”为主题,来反驳苏汶,指出在并不起眼的“连环图画”里“却以为可以产出密开朗该罗,达文希那样的伟大的画手”,而“现在提起密开朗该罗们的画来,谁也没有非议了”[6]。
鲁迅这里指的“密开朗该罗”与“达文希”,再加上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在中世纪的美术里基本上只宣扬现实的苦难人生,对来世天堂加以美化,而这三位敢于对宗教禁律进行挑战,研究人体的构造,探索生命的奥秘,促使了绘画等向着更科学,更生动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他们创作除了反映人间生活情趣的“宗教”美术作品,让人领悟到真正的“天堂”不是在天国,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以鲁迅称呼他们为“伟大的画手。”
三
首先,基督教的建筑艺术多指教堂,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部分。教堂是基督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意为上帝居所。因此它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神圣空间,是人与神心灵交流的场所,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标志。教堂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大致在4世纪至15世纪左右,一共经历的三个建筑风格,它们是拜占庭建筑,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现保留最多,技术和艺术成就最高的要算最后一种建筑风格,即哥特式建筑。它的特点大致有四条:一,追求高直,空灵形象,建筑群自下而上,呈现向上飞升的态势。二,采用斜撑的飞扶壁技术以解决高耸拱的推动力。三,正立面建有精致的彩色大圆窗,使得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四,与雕塑,绘画相为依存,融为一体。
第二,1936年鲁迅在为自己编选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写序的时候,介绍了她的关于德国农民战争的7幅连续画,其中第四幅为《圆洞门里的武装》,鲁迅在《序目》中做了说明:
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喜爱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阶级蜂拥而上:是一大群拼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阴森的人相。[15]
这里的“戈谛克式”,即哥特式。鲁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点把握十分准确,“阴暗的圆洞门下”,“狭窄的阶级”,“光线愈高愈少”等,就是哥特式建筑特点的体现。
第三,1929年,鲁迅在为自己编辑的文艺月刊《奔流》作编校后记时,在全文的第四部分提到了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有岛武郎曾出版过一本关于法国雕塑家罗丹的研究书籍,在书中,他认为“罗丹的出现,是再兴戈谛特的精神”,这里的“戈谛特的精神”即“哥特式的精神”,指的是12世纪至16世纪初欧洲出现的哥特式艺术的独创精神。鲁迅对有岛武郎的说法以及“哥特式的精神”表示了首肯。[3]他说:“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并且一度满怀热情地想亲自将该书翻译成中文,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搁浅了。
四
通过本文,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虽然鲁迅论及基督教绘画与建筑的部分占《鲁迅全集》中比例不高,但是从鲁迅论述的部分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基督教绘画与建筑的分析是十分准确到位的。二,鲁迅对于基督教的宗教绘画并不因为它是宗教的宣传就加以排斥。三,对于基督教建筑鲁迅大多只做了介绍而没有评判。四,鲁迅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所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表示十分肯定与赞扬。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篇·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鲁迅.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篇·关于知识阶层[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鲁迅.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連环图画”辩护[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鲁迅.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