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的名义》喝彩

2017-05-02 23:43
大江南北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文艺作品名义

为《人民的名义》喝彩

□ 汪长纬

十年来首部写实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赢得广泛赞誉和喝彩。该剧对官场腐败程度的揭露,对反腐斗争严峻形势的揭示,对普罗大众生存状态的关切,对社会弊端的剖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都是空前的深刻而广泛。我禁不住为这样大尺度和力度的反腐剧喝彩、叫好!

这部好剧的出现,并非偶然。反腐败斗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老虎苍蝇一起打,真可谓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依照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这样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斗争实践理应催生出不少优秀的反腐文艺作品。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令人遗憾与惋惜。现在,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令人欣慰,更令人鼓舞!

从媒体报道得知,这部戏一问世,就有一种“抹黑”说。其实,官场腐败客观存在,尽人皆知,党和政府也从未掩饰过,为什么写成或拍成文艺作品就成了“抹黑”呢?就说警察吧,已经落马的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和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这样的“大警察”,以及比他们更大的主管过全国政法的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之流的罪行,恐怕比剧中那个名叫程度的区公安分局局长的胡作非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把周、李、武的罪行揭露出来并绳之以法,没有人说“给警察抹黑”,怎么把害群之马的少数警察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行为反映在电视剧中就是“抹黑”了呢?其实,这些年来“躲猫猫死”“喝白开水死”之类的丑闻世人皆知,再用“抹黑”的帽子做挡箭牌,不是自欺欺人吗?难道你干得我写不得?你干了不是“抹黑”,而写了、拍了就是“抹黑”,世上哪有这样的逻辑!近日针对被媒体曝光的兰溪市詹姓民警涉嫌向驾驶员“索取三千”一事,浙江警方回应属实。不言而喻,抹黑警察的是詹某之类,而媒体曝光的监督作用,恰恰“擦亮”了警察队伍。

也许有人会用“正能量”“负能量”说事,对《人民的名义》加以责难。其实,正面歌颂是正能量,揭露腐败、鞭打丑恶,也是正能量,而且是含金量更高的正能量。况且,这部电视剧正是高唱反腐斗争的赞歌,高唱党内健康、进步力量的赞歌,高唱人民的赞歌,同时又鞭打官场腐败、社会流弊,因而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即使对官场腐败的揭露和对社会流弊的剖析,也没有超出现实的尺度,更非凭空臆造。须知,任何进步都是从承认问题的存在开始的。到医院看病,没有人希望医生对自己的疾患缄默不语,更没有人认为医生查出了毛病是给自己抹黑,是负能量。恰恰相反,知病非但不说、不治,还高唱健康的赞歌,才是居心险恶的负能量。同样的道理,一部接地气、说真话的文艺作品,也是一副警示、医治社会创伤的良药。这样的作品,当然值得点赞。

末了,再说几句不算题外的话。不干预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受欢迎的。一段时间以来,“娱乐至死”、不关注国计民生和大众疾苦而远离现实生活的浅薄作品,尽管备受诟病和“吐槽”,却依然大行其道。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名义》直面现实生活,既揭露批判腐败的官员,又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维权的艰难;既展示了反腐斗争的艰巨,又讴歌了以陈岩石为代表的正直的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服务大众的革命精神;既表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局面,又痛陈急需解决的社会危机。这种直面社会、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表现了有出息、有作为的艺术家的社会良知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值得喝彩和点赞!

猜你喜欢
人民的名义文艺作品名义
文艺作品
假蜂蜜
《人民的名义》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爱国婊
赌上爷爷的名义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