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的盛宴——巴黎圣母院

2017-04-29 12:23韩晓瑞
好日子(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哥特式巴黎圣母院

摘 要: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具有标志性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其是罗马式建筑艺术风格的一种延伸,但又与罗马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杰出代表,本文试从赏析巴黎圣母院来展示哥特式建筑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尖拱;彩色玻璃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法国就是一位骄傲的美妇,虽历经沧桑却风韵尤存,而巴黎就是这位“美妇”的“玉颜”与“粉颈”了。横穿巴黎而过的塞纳河就像是挂在这“粉颈”上的一串项链,而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则是这串项链上一颗明亮的珍珠。

一、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坐落在塞纳河下游的西堤岛上,位于整个巴黎市的中心,其历史地位、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当时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在1245年基本完工,在以后的一百年中陆续装修,最终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2年。

巴黎圣母院占地面积5500余平方米,两侧支撑物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整座教堂可容纳近万名信徒。它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建筑外观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圣母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西立面,它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造型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西立面垂直可分为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洞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教堂最古老的雕像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遭到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国王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玫瑰花窗,其直径约10米,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这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

前面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那么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哥特,哥特这个词,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它原指“Goth”部落,即哥特部落,是欧洲古老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他们生活的范围大致在多瑙河流域一带,哥特人是一群狂野而粗暴的人。他们当中的一支——维斯哥特部落,曾以势如破竹之势横扫了整个意大利和希腊半岛,并于公元409年攻克了坚固的罗马城墙,结束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久便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公元8世纪初被摩尔人所灭。在很长一段时间,意大利人对哥特人毁灭他们强大的罗马帝国一直怀恨在心,所以他们把这一时期称为“Gothic”,含有“野蛮、粗野”的意味。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则用以表示中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

歐洲中世纪盛行罗马式艺术,但并非是古代罗马艺术的复苏。而是综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如近东、罗马、拜占庭等。罗马式艺术发展了两百多年之后,到了12世纪,在法国又逐渐发展成哥特式艺术(Gothic art)而后扩展至全欧洲,并且一直延续到15世纪。

如果说罗马式建筑风格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与以往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哥特式建筑放弃了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型拱门,而大量地应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向上冲力,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之向上升华,仿佛接近了上帝。无论是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还是修长的立柱,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都给人一种如临天国的神秘幻觉,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是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物质文化发展的集中体观。

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一)造型独特的的尖拱

巴黎圣母院在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塔楼高60余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米巍峨入云,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与天穹相接,高耸挺拔。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无论是墙还是塔都是越往上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窍的小尖顶,就像一把把利剑,让人过目不忘。

圣母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尖拱,尖塔形的屋顶高耸入云,轻盈的垂直线贯穿于全身,形体向上飞腾的动感十分强烈。当时的建筑师受到了穆斯林建筑的启发,因为沿用了多年的拜占庭和罗马式建筑的圆顶已经使建筑师们感到厌倦,他们终于在11世纪的下半叶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空间升高了,拱顶变轻了,光线充足了。

那么这种高、尖、直的建筑其在建造技艺上也与以往罗马式建筑有着巨大的差异。

巴黎圣母院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这种拱顶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结实、有弹性,而且轻巧,因为拱帆的重量会被疏导到拱肋上,然后再传到四个支撑重量的柱子上。但是,只有尖顶肋骨交错拱顶,建筑还是不够稳固,因为它是弯角颇大的弓形,垂直度又高,因此会产生强大的侧推力,这时就需要加上飞扶壁来缓解这压力。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实尖拱、拱肋和飞扶壁这三者都不是哥特时期的发明,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师正好把这三项技术结合成一体而形成了传世经典之作。这种以高、直、尖和火焰般向上飞腾为特征,强调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造型风格,是教会弃绝尘寰和向往天国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古老巴黎显示其强大和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开创了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

(二)狭窄而高耸的内部空间

巴黎圣母院内部装潢,严谨肃穆,院内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教堂内部东西向排列着两长列直通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两列柱子之间的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了一个狭窄而高耸的空间,教堂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圣母院内部结构分为3层:下层以柱廊和尖拱构成,中层是带侧廊的隔层,上层为明亮的玻璃窗。三层之间以细长的石柱相连,最后集于肋穹中心,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巴黎圣母院大厅内,右侧安放着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着柔和的气氛。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

(三)营造奇幻效果的彩色玻璃花窗

巴黎圣母院一改往日罗马式教堂的结构,放弃了厚重的墙壁,在建筑周围布满飞扶壁,因而解放了墙壁的大量空间,可以用来开辟高大透光、色彩绚烂的窗户。

巴黎圣母院的窗户采用彩绘玻璃画,不但具有抽象意义的装饰作用,更是由于五光十色的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产生奇幻的效果,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堂更加显得壮丽与神秘。

当时的人能识文断字的极少,圣经的许多故事需要图画来演绎,这种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就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也起到了宗教世俗化的作用。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进巴黎圣母院,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巴黎圣母院内部的彩色玻璃花窗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进门口上部的玫瑰花窗,经常以复杂的圆形构图加以装饰,上面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圣经中的人物。例如正面大门上部的,包括圣母院南北两侧大门上部都有精美的玫瑰花窗。其中南侧玫瑰花窗,建于13世纪,但在18世纪时作过修复,上面刻画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情形,其色彩之绚烂、玻璃镶嵌之细密,给人一种似乎一颗灿烂星星在闪烁的幻境,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类位在高窗上,以圣母或使徒等人的大型独身像为彩色玻璃的图像,因为高窗与站在地面的信徒有一段距离,唯有大型人像才能被看到与认识。

第三类是位在地面楼层墙壁上的彩色玻璃,多装饰以圣经为题材的故事图像。这类彩色玻璃因为位在地面楼层,人物的尺寸大小不需要像高窗上的人像刻意被放大才能看得见,因此可以用人物众多的圣经故事作为装饰题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被伟大作家雨果赋予了血液和灵魂的石头建筑,在法国人心目中,它是无可替代的。它已不仅仅只是一堆建筑材料有机组合起来的一幢幢房子,而是一个时代血脉的凝固,民族个性、审美意趣、文化取向、宗教思想以及经济状况都被熔铸其中,它是收藏着那个时代风貌的博物馆。巴黎圣母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它更是法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今天,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战火硝烟后的巴黎圣母院,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面前,显得更加雄壮而沉稳。如果把它身旁滚滚而去的塞纳河水,比作随时间推移而渐渐远去的法国历史的话,那么,巴黎圣母院就是巍然屹立在历史洪流中的巨人,它见证了历史,而且还将默默地见证下去……

参考文献

[1]晓巍.项链坠上的钻石——巴黎圣母院[J].广东建筑装饰,2000,(7):22—23.

[2]李泰山.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J].美术学报,2006,(2):58-63.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韩晓瑞(1985--),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专业。

猜你喜欢
哥特式巴黎圣母院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哥特式浪漫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
巴黎圣母院起火
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12座教堂
《巴黎圣母院》儿艺版上演
基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在塑身内衣上的设计应用
论蒂姆·伯顿的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