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收获叫“舍弃”

2017-04-29 00:00:00徐新峰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7年3期

【摘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权衡利弊,学会取舍,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所“舍弃”,做到四“不”:不是学生所犯的每个错误都得告知家长,不是学生每次的学科测试成绩都得通报家长,不是每一个课间都需要走进教室,不是每一次出现都得“板着脸”。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艺术;班主任

【中圖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3-0049-03

【作者简介】徐新峰,江苏省马塘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辩证统一的。班级管理中的诸多事情亦是如此,班主任要研究如何抓住矛盾中积极的一面,在班级管理中权衡利弊、学会取舍,以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不是学生犯的每个错误都得告知家长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很好的教育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他的一个尝试、创新、成长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观点,学生犯错误,班主任不能全指望家长来教育学生,这是教育的“推诿”。班主任应根据错误的大小和性质,合理地选择教育的方式与路径。

我班的小李有一次上英语早读课迟到了,英语老师将情况反馈给了我。我当时一惊,因为在周一班会上,我们全班已经达成了共识:任何人不得迟到,否则……规则已定,学生却触犯,何去何从?是放大,作为反面典型,在班级内进行大张旗鼓地批评教育并告知家长(埋怨家长),还是就事论事、酌情处理。我知道如果采用前一种处理方法的话,对学生的震慑作用可能更大,但是这种做法却太不近人情了,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当天放学后,我与小李在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了解到小李迟到的原因是母亲的闹钟设置出现了问题。小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诚恳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违反了班级纪律,我愿意接受惩罚,我保证今后不会再迟到。”我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说到就会做到,也相信以后你的闹钟会调准确。”当然为了不让学生对班规的严肃性有所误解,我在与小李沟通后,随即在班级内将此事作了一个简单的通报,小李也向全班同学做了检讨和保证。后来,小李再也没有迟到过。

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主要是根据小李平常的表现,虽然小李学习成绩不是非常优秀,但平时他诚实可靠,做事非常认真,以往也从来没有迟到的先例。我想,教育的目的应是避免相同的错误反复出现,但也要考虑事情的特殊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遇到学生所犯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如自习课讲话、课堂走神、打瞌睡、忘记值日任务、家庭作业没做完、男女同学之间的“传纸条”等等,这些需要班主任理性地对待,“告知家长”并非唯一和最佳路径。班主任在规则内的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也许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不是学生每次的学科测试成绩都得通报家长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很多初三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以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工作的核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将家长裹挟其中。现代传媒技术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很多班主任都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等家校交流沟通平台,家校沟通变得非常便利。然而,我发现这些沟通交流平台已被部分班主任或某些教师“歪曲”成“成绩排名、告状、批评”的载体,给教育管理带来了负面效应。

邻班的班主任建了一个微信群,他要求班上所有学生的家长都进入这个班级群,同时也将班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拉进了此群。微信群建立之初,班主任会定期地在群里发布班级动态,推荐一些教育孩子的优秀文章,或是表扬一些学生。家长对此很欢迎也很支持,经常会跟帖交流,群里的气氛很好。一次,该班数学测试成绩不理想,班主任着急了,于是直接将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微信群里进行了公布,同时也陆续将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放在其中,期望家长能督促学生重视学习。但后来,他发现群里没有先前那么热闹了,尤其后进生的家长在群里不是一言不发就是经常发一些负面的言论。

客观地说,初三毕业班中一些后进生的成绩的确很不理想,但引导他们不放弃学习的措施并非只有将每一次的测试成绩都“晒”出来这样的方法,尤其是在微信群里公开“晒”,因为家长是要“面子”的,学生是有自尊的。成绩测试的真实用意是评估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一个反馈,让教者形成对学生的一个阶段性评价,从而调整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在前一个阶段内学习的得失,以便及时弥补。如果一定要公布,我建议班主任可以对测试成绩进行评估和筛选,挑出优秀的、进步的、退步的,带有典型性的成绩私下个别通报,不宜公开化,“通报”要抓典型、有目的、促进步、多鼓励,最终达到“齐抓共管”的新常态。

三、不是每一个课间都需要走进教室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特殊时期,尤其在当前升学的压力下,班主任的精致管理的确能带动班级学风和学业的积极向上,但管理并非是耗时间、拼体力的事情,班主任走进教室也许能管住学生的嘴、手、脚,却并不能管住他们的思想。曾有人说过:“班主任要守住教室,守住教室就守住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也守住了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守住教室,并非不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初三学生在紧张的45分钟学习之余,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大脑休息、放空,或愣神发呆,或与他人闲聊,或看会儿教室外的天空,或走出教室。

有教师认为,班主任课间到班巡视,实现了与科任教师的“无缝对接”,让学生不在课间吵闹,可以更好地休息。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也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间,班主任在教室里巡视,学生看书做作业,到上课时学生开始进行大脑休息,导致课堂效率下降。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课间管理也要强调方法和技巧。对于课间学生吵闹的问题,班主任应加强引导,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健康的、和谐的课间文化。

四、不必每一次出现都“板着脸”

“板着脸”≠“严厉”,班主任总是“板着脸”只会让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也不可能真心与其交流,师生缺乏互动,也就很难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生态了。

在我的初三班主任工作经历中,曾有一年总是“板着脸”出现在教室中,无论是课间或课堂上,或者是在与学生谈话时,以至于我班上的学生问了科任教师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班主任到底会不会笑啊?”那时,我总认为“给点阳光他(她)就会灿烂”,对学生笑脸相迎,他(她)就会“飘飘然”,这样不利于教学管理。那一届学生初中毕业时,我请全班学生给这一年的班级管理提点建议,班长这样写道:“班主任,您老‘板着脸’,让我们总觉得您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真的那么‘讨厌吗’?您可以偶尔对我们笑笑。”实践证明,“板着脸”的表情包不受学生欢迎,也未必能起到促进学习的功效。班主任只要制定好班级规矩、班级纪律,并严格执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即使不“板着脸”,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尊敬,“威信与威严”依旧……

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学会适当“舍弃”,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