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意扰乱秩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7-04-29 00:00:00钱秋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7年3期

【摘要】中小学课堂上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甚至故意扰乱课堂和教室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如果处理不好,既影响课堂效率,还容易激化师生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或是学生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或是为了自我“保护”,或是为了宣泄不满。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坚持民主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那么课堂秩序一定会大为改观。

【关键词】班级管理;课堂秩序;课堂纪律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3-0047-02

【作者简介】钱秋燕,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中学(江苏扬州,225200)教师,一级教师。

中小学常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甚至故意扰乱课堂和教室秩序的现象,诸如“上课吃零食”“故意制造出噪音”“对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管理不服从甚至公开挑衅”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处理不好,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班级整体风气,还容易激化师生矛盾,甚至造成重大事件的发生。

一、学生故意扰乱秩序的原因分析

1.吸引他人关注。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这是学生潜在的心理需求。但学生数量、教师的精力以及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得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现在的课堂生态是:教师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和表扬课堂上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而教师对学生课堂上“不良行为”的过多关注,也使得学生这样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其结果就是,学生认为想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就要使用扰乱秩序的策略,最终导致了课堂或教室内“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2.自我防御意识。

扰乱课堂或教室秩序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习中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学生。他们出于自尊,往往就会在课堂上、教室内故意违纪,扰乱课堂秩序,试图为自己寻找台阶——“不是我学不好,是我不想学”。

3.对外在控制的抗拒。

学生以在课堂上或教室内的故意捣乱,抗拒来自外界的控制,这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比较明显。在一些较为专制、控制度较强的课堂上或教室内,一些比较叛逆的学生容易形成抗拒心理,违反课堂和教室的正常秩序就成为他们挑战教师权威、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是希望得到教师尊重和认同的一种反向的表达。

4.对现实不满或是“维权”的外在表现。

在一些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缺乏人格魅力、没有威信、管理混乱的教室或课堂上,部分学生会借着“群众基础”故意扰乱秩序,“欺负”教师,甚至欲通过这些“不合作”行为引起学校领导重视以达到“换教师”的目的。与第三点原因不同的是,这些课堂不一定是专制的,很多在其他教师课堂上不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可能参与其中。

二、减少学生故意扰乱秩序行为的对策建议

1.实施班级民主管理。

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主任可以让部分学生来制定课堂规章制度,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制订班规的过程为班级出力,既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推动班规的有效实施。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减少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2.着眼于未来而不纠结过去。

教师在处理学生扰乱课堂秩序问题时,应只针对学生当前的错误进行指正,就事论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过去的错误纠缠不休,这样的反向强化只会让学生继续错误的行为。班主任不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出学生的缺点上,而应该是想办法找寻和发现学生的优点。

3.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其在对问题的反思、内省中实现自我教育。

4.引导学生制订行为改进计划。

对于一些常常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批评,而是要多给予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其制订改进计划,给出一些替代性行为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行为改善的成功率。

5.给学生留出转变的时间。

任何“问题学生”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并主动约束自己,由他律最终到自律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学会慢慢等待学生的改变和成长。

6.及时反馈和督促。

在学生执行行为改进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进步”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赞扬,班主任可以通过微笑、拍肩、肯定的眼神等肢体语言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决心。

三、构建积极和谐课堂的关键

构建积极和諧的课堂,避免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给予每个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使用眼神、语言暗示、课堂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减少课堂纪律问题的发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课堂上纪律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感到百无聊赖,于是把多余的精力花在“扰乱秩序”上。美国学者格尔特·兰德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应有大约95%依靠动机和兴趣,5%依靠纪律约束。”因此,减少课堂纪律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改善课堂教学,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他(她)想不到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纪律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内部认知系统,使他们最终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单纯的惩罚,往往是在实施一种对学生外部行为的控制,只会带来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伤害师生感情。因此,针对“故意扰乱秩序”的行为,需要教师在强制和尊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清楚地告诉学生应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遵守纪律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成长,增强责任感和自制力,而不是让他们在惩罚中自我贬低,自暴自弃。

学生犯错误不可怕,如果每个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行为背后的动因多一些科学的分析,采取一些较为合理的并能达成教育预期目的的教育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冰冰.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调控课堂秩序的几个策略[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3(5).

[2]杨冬青.调控课堂秩序,让课堂更和谐[J].中学优秀作文,2011(5).

[3]许建美,孙元涛.关于中小学课堂秩序的三点思考[J].上海教育研究,2007(1).

[4]贺莉莉.课堂调控:让课堂“活而不乱”[J].甘肃教育,201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