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以“每月一事”为抓手实施好习惯教育,追求“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的学校德育目标。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是各种综合力量共同作用的一种过程和结果,学校可通过阶梯推进、阅读引领、活动实践、家校合作、反思坚持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习惯教育;养成教育;核心素养;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3-0026-03
【作者简介】吴建英,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江苏海门,2261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养成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所应追求的根本。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认识到养成学生好习惯的重要性,也很清楚学校教育对于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莫大作用。但对习惯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朴素的经验层面,既没有系统的理论审视,也缺乏合适的操作抓手,其结果就是造成习惯养成教育效果的短期效益明显而缺乏长效机制。因此,从长远考虑,将习惯教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每月一事”基础纲目的构建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以“每月一事”为抓手实施学生好习惯教育,筛选出那些真正让儿童终身受用的核心习惯,形成了12个主题的习惯养成基础纲目。(见表1)
小学阶段习惯养成教育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但更重要的是让习惯养成的过程内化为伴随学生终生的幸福完美的生活方式。基于此,我们“每月一事”的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受用的好习惯。12个主题既包含了“勤俭”“健身”“好学”等立身核心习惯,还包含了“友善”“循规”“感恩”等立德核心习惯,以及“审美”“环保”“公益”等立神核心习惯。另外,12个主题和36个专题涵盖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大生活场域,蕴涵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具有以点带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功能,最终指向“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学校德育总目标。
二、“每月一事”养成教育的实施
我们认为,习惯既是教育者“培养”出来的,也是个体自我“养成”的,还是外部环境“熏陶”出来的。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各种综合力量共同起效的一种过程和结果。
(一)阶梯推进:契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我们在科学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交往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认识水平的差异,分步实施、阶梯推进、重点培养、螺旋上升,促使学生的好习惯养的住、养的顺、养的牢。
我们在全校统一的大主题下,进行年段划分,衍生出低、中、高三个系列活动。如围绕“爱国”专题,低年级举行了“夸夸祖国的好儿女——讲故事比赛”,中年级举行了“最美的歌声颂祖国——好声音比赛”,高年级则举行“您是我心中最美的人——演讲比赛”。再如实施“友善”主题的每月一事,我们设立了“友善节”,确立了三个维度的系列活动:(1)友善待己,快乐成长——“学校最美笑脸”征集活动;(2)友善待人,乐于奉献——“童书、玩具义卖”公益活动;(3)友善待物,学会爱护——“爱心百分百班级”评选活动。尽管活动时间长、跨度大,但因为是阶梯推进,所以整个活动丰富多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阅读引领:奠定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
我们把“每月一事”与“书香校园”相结合,将同主题的书籍放在一起,并以此拓展多篇相关的或同主题的文章、书籍,精心编写学校主题文化读本。通过“晨诵午读”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为他们对主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如围绕“友善”主题,开发了不同年级学生晨诵阅读、绘本阅读、主题阅读的篇目,各班在一个月内集中阅读。同时,通过“生命剧课程”,让学生在戏剧表演中不断加强对“每月一事”主题的体验;还通过“生命电影课程”,让学生看电影、评电影,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三)活动实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体验
习惯中包含着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活动和体验。学校的“每月一事”注重“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把学生的校内模拟同校外的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主动体验和实践。由于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过程,这样养成的习惯才是受教育者主动选择、积极内化的习惯。
1.丰富校内实践活动。
通过在校内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形成习惯。如五年级实施“勤劳”主题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种植园体验播种、培植、收获的快乐,通过“舌尖上的传统美食”课程,让学生学做汤圆、包饺子、做馄饨,大家一起品尝,共同体验劳动的快乐。
为了让每一次主题实践活动都在全校师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还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开幕式主要有以下固定环节:(1)校长致辞,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2)主题歌大合唱,选择一首契合主题的歌曲作为主题歌在全校传唱,如“自信”主题歌《梦想起航》,“友善”主题歌《感恩的心》等;(3)宣读誓词,主题活动誓词的宣读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激情澎湃。闭幕式主要环节有:(1)精彩回眸:用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回顾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或有趣,或感人,或搞笑,或温馨;(2)师生叙事:师生代表用叙事的方式回顾活动中自己最难忘的事,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收獲;(3)颁奖仪式: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会得到校长亲自颁发的获奖证书,并与校长合影留念。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深受感动、难以忘怀。
2.对接校外实践活动。
学生养成的好习惯还必须到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检验。我们积极开展丰富、深入、有特色的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校内外的对接。如在学校“友善节”中,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欢声笑语;走进特教学校,开展联谊活动;参加“情系大凉山暖冬行动”,进行义务募捐活动等。学生的好习惯就在这些看似无痕却深入人心、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再次检验。
(四)家校合作:汇聚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只是学生教育生活的场域之一,离开了家庭教育力量的配合补充,学生的好习惯也难以养成,即使暂时形成了也很容易消解,导致“养而不成”。所以,我们必须综合教育共同体——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家校合作汇聚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切实养成学生的好习惯,彻底戒除其不良习惯。
我们通过进一步交流、了解,选出优秀家长,成立“好习惯家长团队”,开办“家长大讲堂”,由他们去影响其他家长,去播撒好习惯培养的种子。家长间的这种交流,比让家长读书、听专家报告都要有效。
除了“家长大讲堂”,我们还在家长中组织多种家庭好习惯培养的教育活动,如“好家长评选”“书香家庭评选”“家教征文评比”“家教故事分享”“家教难题支招”等,讓家长带家长、家长助家长、家长教家长。同时,学校还组织亲子活动,如“夸夸我的好妈妈(爸爸)演讲及征文”“给我的妈妈(爸爸)写封感谢信(卡)”“与爸爸妈妈一起跳操”“大手牵小手,一起做公益”等,既强化了对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又是对家长的一种激励。
(五)坚持反思:促进学生习惯的自主养成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生命自觉的“自我养成”和“主动养成”,应着力体现“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的人本化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激发、唤醒、引导,更需要不断反思,坚持反思让学生在自主内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养成的价值。
如何不断反思与坚持?我们主要通过“一日一导”“一周一思”“一月一评”来实施。所谓“一日一导”,即学校每日通过讲故事、唱童谣、做礼仪操、看微视频等方式进行训导;所谓“一周一思”,即班主任根据每月主题,每周五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反思,并将反思的内容、体验、感悟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记录下来,班内评选“每周之星”,颁发“好习惯养成卡”;所谓“一月一评”,即学校每月评出“好习惯优秀示范班”,利用集体晨会进行表彰,树立典型班级。
同时,学校还开展“我是榜样,我为学校代言”好习惯行动。学生是自我成长的主人,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高度,进而激发其潜在的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每月初定下一个习惯养成目标并坚持,月末自己评、师生评、家长评,其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有机会在升旗仪式上自我宣讲,并获得校长颁发的祝贺卡。此项活动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实现目标的渴望和坚持的动力,还将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生命卓越而奠基,为学生的人生精彩而助力。我们坚信,只要俯下身心,把“每月一事”做精做细,并做到极致,总有一天,梦想的生命之花一定能傲然绽放,持久留香!
【参考文献】
[1]徐厌萍,卢欣平.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青少年良好习惯养成指南[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
[2]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陈元东.打造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学校行为文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