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生中有一类学生易怒暴躁、叛逆而冲动,班主任在教育这类学生时,要注意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注意以柔克刚,控制情绪,开展家校合作,有效帮助叛逆的中职生学会情绪管理。
【关键词】班主任;叛逆;以柔克刚;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3-0010-03
【作者简介】韩静,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讲师。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叛逆,易怒暴躁,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时不时就会“爆炸”一次;他们桀骜不驯,乱发脾气,与人争吵,顶撞老师,甚至一言不合便与同学大打出手。总之,他们常常破坏规则,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他们,同学们常常“敬而远之”,老师们也唯恐避之不及,头疼不已。
一、易怒叛逆惹事端,无名怒火为哪般
“老师,课前我让大家把手机上交到手机袋中,赵XX不交,我催促两次,他冲我大喊大叫,还说:‘你告诉班主任也没用,我就是不交手机,你能怎么办?再啰唆,老子就揍你!’”上课之前,班长气呼呼地到办公室向我告状。我不禁叹口气,唉,又是这个小赵同学!
我班的小赵同学常常因为小事发火,同学无意中碰到他或看他一眼,他就会大吼大叫,甚至破口大骂;课堂上笔记写多了便会烦躁不安,然后弃笔睡觉;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认为是有意和他作对,在课堂上摔书发泄,常常被老师“请”出课堂……这些叛逆的言行和失控的情绪常常引发他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紧张。这个看起来清秀的男孩,情绪失控时言辞粗鄙,发怒时总是挥动着攥紧的拳头;可是一旦冷静下来,他也能认识到错误,后悔自己的不当言行,但自制力薄弱,下一次他依然叛逆如初,咆哮如兽。
许多老师认为小赵同学目无尊长、缺乏礼教,是一个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中职生。在多次沟通之后,我否定了这个观点。心理学家汤姆·斯通认为:“失望、愤怒和挫败都是对未满足期待的典型回应。”我了解到小赵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童年时,父母对他关爱有加,视若珍宝,可是弟弟出生后,父母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照顾弟弟上,他受了冷落,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这种心理的落差在中考失利后变本加厉,失望裹挟着挫败,常常使他怒火冲天,稍有不顺便大发雷霆,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变成了今天碰不得惹不起的“不定时炸弹”。
二、快速灭火需三思,以柔克刚有奇效
还有三分钟就要上课了,我带上课本快速走进教室。手机袋里装满了手机,唯独小赵名字下的袋子是空的。我站在讲台上,一眼看见叛逆不羁的小赵,那泛红的双颊、挑衅的目光和紧闭的双唇都告诉我他依然沉浸在愤怒嚣张的情绪里。我真想质问他:明明自己违背班规,为什么还那么理直气壮!但是,强权压制、以“暴”制“暴”,未必是对付叛逆且暴躁学生的最好选择。
我点名让小赵站起来,慢慢地走到他的身边,一边平复自己的情绪,一边想着要说的话。小赵死死地盯着我,眼睛里蔓延着燃烧的火焰,整个人仿佛“炸弹”一般一触即发。我突然看见,他前胸的口袋上有几根长长的线头缠绕在一起,沾满污渍,这衣服他穿了好多天了。本能地,我伸出手去,想要拽掉那几根线头,小赵却警觉地向后缩了一下。我笑了,轻轻地拽掉线头,顺势抚平了他前胸的口袋。抬头一看,小赵的目光柔和了一些,但仍有对抗的情绪,目光中还有惊讶和疑惑。趁他不备,我拿起他课桌上的手机插进他前胸的口袋,笑着说:“怪不得不交手机呢,你这里就有一个手机袋啊!”全班大笑,小赵也尴尬地撇了撇嘴。我转身问全班同学:“大家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课前收手机?”“知道!”“防止我们控制不了自己,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习。”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完后,我拍拍小赵的肩膀,温和地问了“你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吗?”“你理解班长的工作吗?”“她是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班干部?”三个问题,小赵都不作声,但已经没有了嚣张的气焰,我也感受到了他自我反省的心理活动。接着,我以柔和的语气和他商量:“要不,这节课,你的手机就放在衣服上的‘手机袋’里?老师上课也可以监督你,但是,这个位置离心脏太近,可能有辐射,不利于健康。要不,还是和大家一样,放在公共的手机袋里吧!”我的手在小赵的肩膀上用了用力,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在犹豫中还是走向了手机袋,把手机放了进去。这时,班长带头鼓掌,小赵在全班热烈的掌声里红着脸回到座位上。
事后我分析,小赵叛逆的主要原因在于渴望关爱,情绪的无端爆发常常是为了引人注目而非品德惡劣。时间久了,一言不合便大动干戈就成了习惯。课前那三分钟,我的“一拽一抚”让他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一笑三问”在轻松协商的氛围里给了他反省的空间;最后的“轻轻一推”,给了他一个改正的动力。这几个肢体语言以柔软的方式带着温情快速浇灭了他的怒火,平复了他暴躁的情绪。心理学上认为“抚摩能让人感到身体与情感的联结”,小赵感受到了老师关爱的柔情,理解了班干工作的职责,也就能够顺利地认同相关制度的约束。
对于叛逆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妄下结论,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寻找叛逆的根源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帮助和转化学生。
三、情绪管理有妙招,家校合力齐疏导
课后,我没有执意要求小赵向班长道歉,因为他已经不再抗拒上交手机。我想,一直叛逆不羁的小赵能够遵守班规、配合工作,这不就是最好的道歉吗?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小赵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走出心理误区,才能改变叛逆的现状。于是,在校期间,我常常与他促膝长谈,一起探讨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控制。几次实践后,我和小赵总结出了平复情绪的“数一数,快离开,去宣泄”三步走的方法。当自己非常生气即将爆发的时刻,先数数,从一数到十,甚至到一百,在数数中不断深呼吸调整情绪,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影响情绪的人或环境,选择积极的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听音乐或唱歌、读书或倾诉、打球或跑步等方式放松心情。
其次,要坚持记录。每次成功控制情绪后,都记录下当时的心理斗争过程和成功的经验,理性分析对于事件本身是否有动怒的必要,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什么。通过梳理和反思,小赵逐渐懂得,解决问题远比生气要重要得多。无名怒火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破坏人际关系;叛逆的各种表现虽然能够引人注目,但多半是让人生畏或厌恶的,并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尤其是关爱。这种理性的认知一旦占据上风便会减少易怒暴躁的频率,能够在情绪波动的关口控制自己的“暴脾气”,从而减少叛逆的强度。
最后,宽容他人。宽容的人一般比较平和,遇事让三分。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往往会减少激烈的情绪和不当的言辞。学会有底线的宽容,也往往会解脱自己,内心会变得平和,生活也会变得美妙与融洽。
与此同时,我积极联系小赵的家长,和他们深入分析小赵的问题,探讨家庭教育中爱的均衡和爱的表达。小赵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关注小赵的物质生活,也更多地介入到他的心理需求中去。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叛逆的中职生尤其值得关注。关于他们的心理疏导和情绪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情绪的“拆弹专家”,还需要长期的关注、调整、巩固和提高,需要家校合作,需要教育智慧的理性之泉浇灭叛逆时期易怒暴躁之火。
【参考文献】
[1]汤姆·斯通.精通情绪——充分乐享人生之道[M].张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51.
[2]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心理学与个人成长[M].王晓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06.
[3]班华,等.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等职业学校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增强.青少年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