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下各种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不断推出,收藏概念和收藏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这股潮流的带动下,一些被掩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艺术品被重新挖掘出来,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宠爱,匏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匏器,又称葫芦器,是一种把葫芦的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匏器的历史可追逆到河姆渡时期,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范制葫芦器”,即把葫芦通过套模技术让其生长成想要的形状,此种工艺制出的匏器,已如瓷器般具有工艺优良、纹饰清晰、器形优美多姿的特点。2003年的嘉德秋拍中,一件清模印八仙纹匏瓶拍出了63.8万元的天价,巨大的利益诱惑,让广大藏家对匏器趋之若鹜,有人甚至不慎跌入发财梦的泥潭……
收藏圈的最后一方净土
马立志的老家在山东,多年前独自到北京闯荡。2015年初,在老乡的引荐下,他盘下了丰泽园文玩市场的一家瓷器店,当上了小老板。他为人快活,头脑机灵,左邻右舍都愿意和他交往。这不,相邻玉器店的老板吴铭随意地一次闲逛,便看上了他的一件小东西。大清早就遇到“开门红”,可是这样的好事却让当事人马立志丝毫高兴不起来。
吴铭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看中的是一只葫芦质地的蝈蝈罐。当时,马立志刚刚盘下小店不久,对店里的货还没有完全熟悉,因为小店以瓷器经营为主,所以那只不起眼的蝈蝈罐被他随意地放在柜台一个角落里。听到吴铭询价时,他偷偷翻了一下前任店主留下的价格表:一个葫芦罐竟要5万元!虽然很没底气,但他还是将这个价格报了出来。
吴铭居然没还价便一口同意了,办理完转账便将葫芦一把握在手里,过于痛快的样子让马立志顿时起疑:是不是卖亏了?
第二天,馬立志便找了个借口专门到吴铭店里拜访,他注意到那只蝈蝈罐已被吴铭摆在一个紫檀底座上,他几乎是第一次认真端详这只罐的真容:罐长不过5厘米,亚腰形的葫芦做成筒形的主体,虽未经任何修饰,但历经把玩,已色红如蒸栗,且包浆莹澈润细,配上白色象牙口和玳瑁盖,更显得巧妙精美。
此后的几天,一想起那件葫芦罐马立志便心绪难平:文玩圈的生意素来清淡,虽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但是他是一个急切想发大财的人,等客上门的日子让他感觉异常难熬,既然葫芦器这么值钱,自己能不能以后专门经营这个门类呢?
几天后,他辗转向吴铭讲出了这个想法。吴铭半天无语,然后特意将他请到了自己家里。在他的收藏室里,马立志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匏器。原来,那只价值五万的葫芦罐并不是一只简单的葫芦,而是将葫芦通过套模技术塑形出来的文玩葫芦,这就是匏器。让马立志想不到的是,吴铭原来还是收藏匏器的发烧友,在不大的一间房子里,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赏玩之物的匏器,或圆或方,应有尽有,有的形如憨态可掬的白鹅,有的状如挺拔俏丽的梅瓶,每一件都显得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还有很多匏器做工繁缛,不但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还镶以椰壳、紫檀、红木的口、盖或底,再加以火绘或涂以彩漆,更成为实用和观赏的宝贝。
吴铭告诉马立志:因为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明代的太监徐九公首创出了套模葫芦,自此匏器便广受坊间喜爱,至清康熙时匏器传入宫廷,为皇家御用。康熙皇帝曾专门在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派专人管理,生产出许多清朗典雅的匏器珍品。可是到清中后期,匏器渐趋衰落。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一再升温,匏器也再次受到了广大藏友的追捧,很多人想通过仿制出明清匏器而一夜暴富,怎奈大多画虎不成反类犬,因为难度太大,所以匏器市场上假货极少,有人因此将匏器称为“收藏圈的最后一方净土”。
去种植基地里“偷艺”
虽然被吴铭泼了一头凉水,但是马立志并不服输:葫芦算不得娇贵的金枝玉叶,自己小时在老家年年都种,只要架好苗后水肥不缺,不用人操心,大大小小的菜葫芦、亚腰葫芦便挂满了藤蔓。
他越想越不服气,当晚就在网上搜索了起来。马立志搜索发现那些新种植出的匏器虽然没有经过盘玩的紫红色,还留有米黄的本真颜色,但是纹饰和造型却一点也不输吴铭家中的收藏品,但价格也都不菲,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马立志深知:从网上购进匏器再卖出去,想赚钱是很难的,除非自己种!可是,种匏器毕竟不是种普通的葫芦,何况还有模具等其他细节自己不熟悉,马立志决定先到一个种植基地取取经。可是,当他打电话到天津的一家大型种植基地讲明意思后,对方很不耐烦地告诉他:“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你当大家都没有脑子啊!想学到技术,得交技术转让费五万!”
如果掏五万去学种葫芦,马立志心有不甘,况且还不敢保证对方会“留一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马立志决定上门“偷艺”。当年八月,正是葫芦的盛花期,马立志关了店门,换上了当年闯北京时的行头,赶到了那家种植基地。这是天津郊区的一大片田地,足有近百亩,周围都由密实的铁网拦着,隔着铁网便能看到里面绿油油的葫芦架,靠路边是高大的围墙和冰冷的大铁门。他敲开门,扮作惶恐的民工,谎称前来找工作。结果基地的人果然对他没有起疑,加上眼下正是用人的时候,基地的负责人以“扣一个月工资”为条件,便留下了他。就这样,马立志顺利地当起了基地里的“民工”。
当天,马立志就见识了神秘的套模技术:工作人员在葫芦架下,专找那些授粉成功刚褪尽花蕾的嫩小葫芦,先将一个石膏制成的范模在架上挂牢,而后通过预留的小孔,将小葫芦轻轻放进范模里,如果想种出脐部规整的匏器,工人还会从范模的底部扎入一根牙签,将葫芦脐固定在范模的底部中心位置。此后一直到成熟,葫芦都要在这种禁锢的环境中生长。
马立志还注意到:使用的范模有两种,一种是素范,范模光滑无纹,这样种出的匏器只追求整体造型的变化。另一种是花范,范模里刻有各种图文的阴纹,葫芦套模后,随着长大会逐渐填实范模中的空间,直到与范模严丝合缝,等到葫芦彻底长成后将其取出,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以阳纹显现出来,于是葫芦不但有了奇特的造型,还有了各种美轮美奂的人物、花卉、鱼虫、山水等图案。
因为马立志嘴巴甜,又积极肯干,带他的师傅很快便让他试一试,在师傅的指点下,很快他便干得有模有样。随后的几天里,他不但掌握了套模技术,记住了制作范模的厂家名字,还趁人不备时,偷偷溜进了匏器的加工车间,参观了镶口配盖技术。
十天不到,马立志就找了个借口从基地里逃了出来:该学的都学了,想见的也都见了,他也不想在里面继续耽误工夫了。
发财梦断万里挑一
学成归来,马立志再也按捺不住,马上着手张罗起种植的事情。他打电话叮嘱父亲:秋收以后一定不要再种冬小麦,给自己留出一块地来种葫芦。儿子好不容易才熬成半个京都人,听说又要回家种地,老父亲自然不同意。害得马立志不得不特意赶回家去,反复讲述匏器的种植前景,才终于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
2016年的春天,马立志早早地将选购好的葫芦种给老家寄了回去。种葫芦最怕串粉,所以他决定只种一种长35公分的文玩葫芦。清明节刚过,他便叮嘱父亲早早播种。半个月后,父亲打来电话告诉他:“一亩地种了七百多株,没有一株缺苗的。”初种便如此顺利让马立志非常开心,他又忙叮嘱父亲架好架子,别误了葫芦生长。
六一前夕,顾不上做生意,他特意回家看了一下,当看到那些绿油油的藤蔓已经攀上架子,他竟不觉有些陶醉,仿佛看到一个个器型精美的匏器在向自己招手。
回到北京后,马立志又联系制作范模的厂家,专门订做了一批适合的范模,主要有壶、盒、瓶、笔筒及乐器等款式,其中还有一批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等精品范模。等父亲告诉他“小葫芦已经坐果很多”时,他马上拉着范模赶回了老家。
像当初师傅教自己一样,马立志又手把手地教起了父亲套模技术,等确认父亲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他才放心地将葫芦全部交由父亲打理。
当年的深秋,马立志再次赶回老家,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自己的成果。他将一个葫芦连同范模摘下来,然后轻轻敲碎石膏模,可是葫芦露出真容的那刻,他的心陡然一沉:葫芦竟然没有长满范模,残缺的一块如同美女脸上的疤痕一样难看。再打开一个,结果更让他失望,葫芦竟然烂在了模子里。他越敲越慌,一路敲下来,一亩地里的几千个葫芦都验了个遍,可是竟然没找到一个让他满意的。最后,他瘫坐在地,不得不承认:一年的功夫白费了。老父亲心疼地陪在一边,连他这个庄稼老把式也讲不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看着他生了一场大病般精神萎靡,吴铭好心地前来询问,得知他在老家偷偷试种了匏器后,吴铭连连感叹其胆量够大:匏器种植十分不易,经常在1万个葫芦里都难长出一个有完整花饰和文字图案的成品来。清中期以前的匏器多为官方制作,多年产出的成品不过590件左右,至今大多存于博物馆中,流入民间的较少,台北故宫博物院干脆连一件此类藏品都没有。
不过,吴铭还是帮他找了一下失败的原因,他热心地介绍:明清时的范模都是红木制作,成本虽贵,但是透气性好,高温时也不会捂坏葫芦,所以成功的几率可能更大一些。马立志认为有理,决心来年打一个翻身仗。他让父亲把种植面积从一亩扩大到了三亩,投入了近四十万,早早地采购了二千多個优质的范模。2017年的春天,他再次满怀热望地将种子种进泥土,然后像对待婴儿般,又把小葫芦一个个装进范模。唯恐葫芦长不满,之后又施了两次肥。
不料,2017年夏天,鲁西南的雨水过于充足,虽然离成熟期还早,可是疯长的葫芦便把大多范模胀裂了。听到父亲的电话,马立志失魂落魄地回到老家,眼前“炸模”的一幕让他眼前一黑……
心气很高的马立志此前一直坚信事在人为,可是接连的两年失败,生意上的所有利润全都打了水漂,这不得不让他痛楚地意识到:也许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当初皇家凭一国之力,数十年不过几百个成果,自己却妄想凭一腔热血便好梦成真,纯粹是让发财梦遮蔽了双眼。 编辑贺长虹
真爱无敌,做个机器人当老爸/小 武
2016年4月23日,对于詹姆斯来说是黑暗的一天,他的父亲约翰被查出肺癌四期,肝、骨、脑都已受损,他最多还能活一年。这个突如其来的不幸把约翰击倒了,在他的印象中,律师身份的父亲并不严肃,话语间充满了风趣幽默。
“有没有什么方法把对父亲的回忆留存下来?”之后一段时间,詹姆斯开始拍摄一些父亲的视频和录音。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他接触到了一位智能玩具制造商,在得知他的苦恼后,表示可以利用技术给他开发出一款“机器人爸爸”。
根据录音,詹姆斯整理出的文件足足有203页,9万多个词:约翰儿时的山洞探险、大学时的兼职经历、与母亲的罗曼史、律师的职场故事都重现了。詹姆斯还知道父亲的逻辑学教授是谁,他同事的名字,甚至知道了他面试戏剧社时唱的是《我和我的影子》。可是把这些资料输入玩具机器人之后,詹姆斯痛苦地发现,这并不是完整的父亲,最多算得上父亲的回忆录。
詹姆斯再次联系了玩具制造商,“不仅要把资料输入资料库,还要把父亲的惯用语、声音也录进去,教会它主动攀谈,提醒对方吃午饭,家人生日时他能说‘真希望能跟你们在一起庆祝’”……尽管这已经大大超出了玩具机器人的设计范畴,可是半个月后玩具制造商还是拿出了设计方案:机器人根据输入的文字,进行学习和模拟,复制出约翰特殊的语气和对话方式,就像是他在跟亲友们聊微信。一个月后,机器人研发出来了,詹姆斯还把它定名为“Dadbot”。
在约翰的病床前,詹姆斯打开电脑,让母亲和Dadbot聊天。尽管Dadbot让大家暂时忘却了痛苦,可是约翰的病情还是快速恶化,2017年2月,他的生命进入到了弥留之际,在离世前一晚,詹姆斯仿佛和Dadbot有感应,他和机器人聊天。“你好,我是你心爱的父亲,今天过得怎样?”“很难过。”“我想跟你讲讲我秘密的试镜经历”,接着他讲起了故事,还播放了两首歌。聊着聊着,Dadbot突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我很想接着聊下去,但你该睡觉了。”
父亲的离世让詹姆斯伤心不已,Dadbot成了他心灵寄托,每天当夜深人静时,他就和父亲“聊天”,可是他渐渐的不再满足“你问我答”,更让詹姆斯痛苦的是,Dadbot能说出父亲的笑话、故事,但不能给他温暖的拥抱,也不能对他微笑。
詹姆斯对Dadbot进行了升级,很快生产出了第二代“机器人爸爸”,它可以调戏詹姆斯,说话时而温暖,时而严肃,这像足了父亲的性格。有一次,詹姆斯和“机器人爸爸”聊天,他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机器人老爸突然讲出了一个风趣的笑话。
如今,詹姆斯经常和“老爸”聊天,有时边哭边笑,好像父亲还陪伴着自己。“即使它不是真的,但依然是个好爸爸”“我会好好珍惜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