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哈佛教授,留美神童回国创业很牛气

2017-04-29 00:00:00辉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1期

对国人来讲,能考上哈佛大学,已经是让人望其项背的事情了,更何况还能获得在哈佛大学留校当教授的机会,这样的荣耀该是多么让人羡慕呀。然而,就有这样一个怪人,放弃如此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开始了他义无反顾的“钻研”之路。

2016年10月,留美神童陆思嘉的基因筛查技术,获得国家认证专利号,并荣获中国生物科技发明一等奖。人们不禁探寻,这个“85后”神童科学家成功的奥秘是什么?相关媒体对陆思嘉的传奇经历进行了报道。

全额奖金,挺进哈佛

今年31岁的陆思嘉,出生于广州市一个军人家庭。陆思嘉3岁开始,就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他的电动火车、会说话的机器猫等很多玩具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但父母并没制止过陆思嘉,而是鼓励他放心大胆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陆思嘉11岁时,他的小发明“创意小夜灯”获得广州市少年宫少儿科技竞赛二等奖,这更增强了他学习的自主性。从小到大,陆思嘉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和高中时,陆思嘉获得过3次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2003年3月,18岁的陆思嘉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

2005年3月,读大二的陆思嘉作为交换生,去香港大学学习一年。正是这个交换生经历,成了陆思嘉事业的转折点。他的室友是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医学研究生,经常跟他交流生物学,并经常请他去实验室观看并做实验。陆思嘉被分子世界的奇幻陆离所吸引,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去国外拓宽眼界、深造生物学科的想法。

从香港回来后的那个暑假,陆思嘉一直犹豫着是否要把去留学的想法告诉父母。9年前,陆思嘉父母从部队转业后开了家日化公司,公司运营已上轨道。陆思嘉是独生子,父母非常希望他将来继承家业。

那年8月的一天,父母特别开心。吃饭的时候,母亲笑着告诉陆思嘉:“公司今天签了一个大单,我和你爸现在越来越忙了,你毕业回来可得好好帮我们啊!”

陆思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默不作声地回到房间。几分钟后,爸爸敲门进来,拍拍陆思嘉肩膀笑着问:“嘉嘉,有心事?能跟爸爸说说吗?”

陆思嘉这才吞吞吐吐地说:“爸,我不想做日化,我想去国外深造生物学,将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爸爸停顿片刻,对陆思嘉说:“只要是你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爸妈会永远支持你!”

第二天早餐时,母亲主动对陆思嘉说:“嘉嘉,我知道你想出国的事了,妈妈也全力支持你!”

之后,陆思嘉更加勤勉。2007年7月,完成本科学业的他,以优异的综合考评分数拿到了哈佛大学硕博5年连读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踏进了生物化学学科领域。

刻苦钻研,名扬哈佛

刚进哈佛,陆思嘉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学校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进修学业的同时,也要做助教,给同系的本科生当小班辅导老师。陆思嘉是跨专业读研,化学基础本来就薄弱,更何况教的还是世界顶尖级名校的本科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剛开始,陆思嘉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除了自己的研究生课程和实验课题,还得自学一门本科化学课程,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弄懂吃透,然后翻译成英语再去教本科学生。为此,陆思嘉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有时,他竟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那时,陆思嘉很担心同学们挑剔自己教得不好。但没想到,同学们特别有爱。美国小伙约翰得知陆思嘉睡眠不佳后,竟跑了好几家超市买来一个能帮助睡眠的蒸汽眼罩送给陆思嘉。几位中国姑娘小伙,老是担心陆思嘉又忘了吃饭,经常给他买来牛肉面、蛋炒饭,或者在饭点时打一个电话提醒陆思嘉:“老师,该吃饭了!”

2008年4月12日,是陆思嘉23岁的生日。那天,陆思嘉如往常一样去给同学们上课。刚跨进教室,他的头上就飘着20多只彩色气球,气球上分别用各个国家的语言写着生日祝词。同学们唱响了生日歌,陆思嘉才想起这天是自己的生日。巧合的是,他带的学生竟然也是23位。在异国他乡,有幸得到那么多各国兄弟姐妹的祝福,陆思嘉感觉非常幸福。

助教任务结束后,学校给同学们下发了对老师的考评意见表。陆思嘉排在了几百个助教老师的前20名,同学们给予陆思嘉高度认可。

助教3年,陆思嘉跟同一个课题小组的30多个同窗成了莫逆之交。

2010年,陆思嘉师从哈佛著名华人教授谢晓亮,攻读博士学位。谢教授是一位性格温和、思维严谨的导师。他不会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去做,也不会高压式地逼迫学生去找、去做课题,而是更注重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理念,自己去管理好自己。

谢教授经常会在带学生滑雪和旅游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些课题。而且,作为中国留学生,陆思嘉还得到了导师最优厚的待遇。每次中国节日,谢教授就会把陆思嘉请去家里过节,跟他和家人一起做中国菜一起包饺子。很多时候,陆思嘉都忍不住感叹自己运气太好,若不是遇见了一位亦师亦父的好导师,他探知科学的兴趣不会那么浓厚。可以说,是谢教授的关爱,给他创造了一个向未知生物领域探寻和挑战的动力和契机。

2010年3月,在谢教授悉心指导下,陆思嘉把课题重点放在了人类基因筛查技术研究上。之后,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屡屡失败,屡屡改进,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实验记录和资料摞了足有3米高。

与此同时,在中国山东的一个小城,一家人围绕在产房外激动又焦急地期待产房内宝宝的降生。新生命的来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总是无比欢欣的期待。“你们的宝宝听力不太好,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耳聋。”当被医生告知的时候,整个家庭立刻如同天塌般被乌云笼罩。为了孩子的听力,这家人此后长年奔波于北京和山东,植入人工耳蜗,反复调机、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并不宽裕的家庭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承受了巨大的心理痛楚。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陆思嘉正在实验室里反反复复地改进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MALBAC)。“屡屡失败,又屡屡改进,仅实验记录就可以从地面堆到天花板。”那时的陆思嘉博士并没有料到,他的这项技术为这家人带去了新的希望,他也没有料到,这项技术将会帮助许多有遗传病的患者及携带者家庭孕育健康的宝宝。

几年后,在北京301医院的产房外,同样是这家人,同样的激动和焦急地期待“二胎”宝宝出生,这是国内首例应用MALBAC技术进行PGD/PGS阻断了遗传性耳聋的宝宝。当医生告知他们双胞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均正常时,一家人喜极而泣。

为其提供MALBAC技术的陆思嘉就站在他们身旁,目睹了这一切,并久久难以忘怀。在日后的工作中,他的脑海中经常浮现这一幕。他经常对他的团队说:“你们取的细胞,不只是一个细胞,你们采的样本,也不只是一个样本。那很可能是一个健康的宝宝,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陆思嘉终于成功研究出了这项国际领先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博士学位。不久,美国的几家知名杂志和报纸,对陆思嘉这项技术争相做了报道和评论,美国一些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哈佛大学也向陆思嘉发出了留校任职教授的邀请。

放弃哈佛,回国创业

但是,经过深思熟虑,陆思嘉最终决定回国创业。

他曾看到过一组数据:中国每年有将近100万例因家族遗传原因出生的缺陷新生儿。这个数据让他很不好受,这100万个缺陷新生儿的背后,就是100万个痛苦不幸的家庭啊。美国公司的高薪和哈佛教授的职位,确实充满极大的诱惑,但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出的这项先进成果,不落实到中国的产业和临床中造福中国百姓,是不是有悖自己的初心?求学这条路上,在自己经历了困难和挫折时,是亲人、朋友、师长的爱和成全才支撑自己一步步朝前走。所以现在,他要把爱和成全,回馈给最需要他的人。

“敢想敢做”是陆思嘉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将自己发明的技术造福患者,帮助更多的人是他创业的初衷。2012年6月,陆思嘉谢绝了美国方面的挽留,回到了中国,创办了一家基因医学检验所,配合各城市三甲医院开展遗传基因检测项目。

创业之初,陆思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紧缺。他在生活上每用一分钱,都节俭得近乎刻薄。为了省钱,一天两包方便面打发过自己,出差在外地更有在候车大厅将就过夜的经历。

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陆思嘉,他们拿出了所有积蓄支援他。妻子更是用爱和包容,支持理解着陆思嘉。在创业最艰难之际,妻子加入到他的团队。妻子学的也是生物科技专业,患难见真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和相同的价值观责任感,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陆思嘉把公司取名為“亿康”,含义就是“让亿万人民健康”。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遗传病大国,出生缺陷很高。对一个家庭而言,陆思嘉的技术可以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让这个家庭的未来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更高的层面说,可以降低我国出生缺陷,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自从回国创业后,陆思嘉整天忙得一小时恨不能当两小时用。为方便开展工作,他要么经常吃住在检验所,要么做空中飞人到处跑,十天半个月夫妻俩见不了一面是常事,有时陆思嘉甚至接连几天都没时间给妻子打一个电话。妻子从不抱怨,还每天打一个电话叮嘱陆思嘉要注意身体。

2013年8月,陆思嘉双喜临门。一是他成功拿到了200万元的第一轮融资;二是他的第一例基因筛查健康宝宝诞生。

这是一个父亲携带软骨瘤遗传基因的家庭。夫妻俩第一胎生了个女儿,不到1岁,女儿全身长满了软骨瘤,多次动手术仍旧多次复发,后来生了一男孩也是相同的症状,全家人痛不欲生。2012年7月,夫妻俩辗转到北京一家医院求医,医院运用陆思嘉的基因筛查技术,成功去除了胚胎中的致病基因,终于破解了这个家庭的魔咒。

十月怀胎后,夫妻俩喜得一个健康男婴。孩子出生时,陆思嘉等在产房外,就像等待自己孩子出生那样激动。当医生抱着孩子笑着宣布“孩子很健康”时,陆思嘉的心被幸福填得满满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真是一份甜蜜的事业。

第一例临床基因遗传检验筛查成功,带给陆思嘉无尽的动力和鼓舞。之后,他带领150多个同事,在北京、上海、苏州、泰州四个城市发展了多个基因检测中心,与全国160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4年多,陆思嘉带领团队共筛查了2万多个可疑基因,使得3000多个家庭喜得健康宝宝。

采访最后,陆思嘉叹口气说:“目前这些受益宝宝大多数都是二胎。这些家庭的第一胎,都是有基因缺陷的孩子,遗憾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一直在想,假如这项基因筛查技术纳入到婚检和产检的常规检查中,是不是能最大可能地把基因遗传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不幸家庭的灾难和痛苦呢?”

说到这里,陆思嘉忽然话锋一转,笑着说:“今年12月,我就要当爸爸啦!”

据悉,临床基因遗传检验筛查只局限于辅助生殖领域并不是陆思嘉博士希冀的全部。他透露,临床基因遗传检验技术在肿瘤检测方面就会有所成果。而对健康人士的体检与检测,也可能是他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文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摘录。违者必究。)

编辑/季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