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意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

2017-04-29 00:00:00孙三瑶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7年11期

摘 要:思考是不断超越的根本。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国家建设储备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一直是高中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政治课堂中,学生不仅应该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更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和获得者。

关键词:学生参与;获得者;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2-0044-02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是教师追求卓越事业的不竭动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课堂效率评判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需要首先明确学生在教学目标中的角色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是最好的互动手段。然而在多数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具有的地位。

一、现实课堂中参与意识和主体精神的遗失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并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新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教育界普遍都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还存在诸多争论。

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往往会受到教师主导地位的影响。以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的太多,教学各个环节到处都是教师的影子,更有甚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或是只能附和,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受到压制,营造虚假课堂繁荣,学生成为知识被动接受者,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受害的不仅是每一个学生,更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尽管今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笔者还是希望在此重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继续提醒自己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只要将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做当堂练习,参与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变得非常微妙——笔者认为,學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到学生积极思考,由此引发并解决了新的疑问才是真正的参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头脑中已经有很多东西了,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头脑中将他们尚未弄清的现象导引出来;甚至可以说,学生本来就具备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教师所做的只是设置环境使学生的潜在素质逐渐展现出来。笔者坚信,学生的转变才是教育事业的成功——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也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官方的各种数据能够引导的,而是学生在教革过程中是否真正获得了符合现实需要的改进。没有学生响应的教师主导就成为了独角戏。因此,妥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地位在高效课堂中的重新定位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唯有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联系,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高效。“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教师放下“自己无所不知”的傲慢心理,自觉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对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协助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首先,教师应该敢于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知识教师尽量不插手;只要学生能独立学会的就不要多此一举,对于学生想学但不会学的问题教师只需及时地给予点拨;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不愿意学习就要适时给予干预。这样,教师就可以从繁杂的知识讲解和练习指导中解脱出来,有余力帮助学生得到切实的自我锻炼。同时可以解放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量事实证明,高中生不仅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有实现这些自我诉求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去发挥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标或教科书的范围,因此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更要巧妙引导。开展交谈可以使知识深化,可引发学生的探索性思考。教师的作用和职责就是将学生的兴趣保持下去,使学生沉睡的兴趣得到苏醒,使学生原有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诱发出来。学生在这整个过程中应都该是积极的、主动的。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相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劳动就没有意义,更不必说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在高效课堂中,教师不能够再仅仅以绝对权威的角色出现,面对学生们天真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敢于接受在新课改要求下的角色转变。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思考,思考是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观察多了就会产生疑问,随后带着疑问去找答案;越有好奇心,就越会有动力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成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涉猎与课堂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诱因。通过灵活的情感触发,获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学生一旦确认自己与一群人(同学和老师)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形成情感上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人翁精神。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激发对知识的敬仰之情,比照优秀要求自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通过开发自我智力,以明事理、求真知。无论是哪些课程,总有一些内容是教师无法教授的,甚至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那就需要学生自己切身体会和感受,学生就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和事物来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学生进入情境,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并在问题探究中培养思辨能力,使自己的智力得到提升。

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彼此的尊重。教师可以通过一方面可以转变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全方位促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相长是高效课堂的目标,师生共同进步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